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赵可法:川 藏 九 记

2015/11/27 19:18:39      来源:      人气:3788


1、卖雨具的川妹子
 
    成都的秋天亮得很迟,时差大约比内地晚了一个时辰。早晨六点半的光景,此刻的内地早已是天光大亮,而雾蒙蒙的天府之国西南成都还在沉沉慵懒地酣睡中,并没有醒来的迹象。夜宿旅店的我从睡梦中被闹钟惊醒,起床后急忙抹了一把脸,急匆匆赶到岷江饭店门前,在那里等待接我去九寨沟的旅游专车。  

    站在饭店门前转悠,透过白亮亮的路灯光线,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女子,伴着满城麻辣烫的气味,在吆喝着叫卖她的登山雨具。这一奇特的景象,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致。

    “大哥,买个靠枕吧,不贵的嘛,就十块钱。”

    眼前这位胖乎乎的年轻女子,讲口标准的四川话,穿着黄色塑料雨衣,在向我极力兜售她的靠枕。更为奇特的是,红色U字形充满气体鼓涨涨的靠枕,很鲜艳地被她戴在自己的脖子上。本不长的脖子被靠枕挤得严严实实,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看见此景,我的身体每一个部位也似乎跟着热辣起来,给早起的我一丝暖意。

    “大哥,你不买靠枕就吃亏了,从这儿到九寨沟,整整有十多个小时的路程,你们一整天都在车上,大巴车翻山越岭,有道是‘蜀道难’嘛,车簸颠晃荡得厉害,人躺着脖子不小心就扭了,多难受啊!”

    “别理她,别听她忽悠。”身后有人发出了友好的提醒。

    叫卖靠枕的胖女子始终不离我的左右,合情合理地分析一路的状况。说完了这些,她时不时把头向左右来回晃动着,做出车在山区颠簸,头随车晃荡的滑稽样子。禁不住她卖力的鼓动,我赶紧选了一个红色显亮的靠枕,请她用专用气筒打足了气,也学她一样戴在自己的脖子上。我与卖雨具的女子同戴一种颜色的靠枕,我俩相对会心而笑。

    川妹子见我买了她的靠枕,看到了我有继续购买的潜力,接下来开始更加卖力地兜售她的塑料雨衣与水鞋来。她叫卖的水鞋仅是有着白色塑料底,鞋帮高过膝盖的薄塑料套,与平常的靴子一样,是为景区设计专用的一次性雨具。

   “九寨沟下小雨,黄龙肯定飘大雪,山区风很大,带伞没有用,根本无法打,雨衣水鞋穿起来最管用,边走边看,不耽误看风景。我的雨衣水鞋都是厂家直接批发过来的,只卖十元钱一套,可景区那里要卖你们三十元一套,绝对不骗你们的,没备的抓紧带上一套呀。”

    “九寨沟与黄龙山上都很冷,会冻得人瑟瑟发抖,即使不下雨雪,也可以穿起来挡风,很暖和的。”川妹子继续鼓动着她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道。

    听着她的话,我立即想起黄山旅游时,在太平索道前卖雨衣的女子,与川妹子如同一辙的兜售内容,那次购买的雨衣派上了大用场。看着眼前这位泼辣辣的川妹子,我有了购买的欲望,并有意打量起她的装扮来。她的头发有些凌乱,显然是起得太早,没来得及打扮自己的缘故。右脚上仅穿着一只黄色的薄薄水鞋子,膝盖处用一根黄色橡皮筋扎勒着,上身穿件黄色的雨衣,左手里抱着一叠雨衣,胸前背着一个黑黑的小钱包。她用自己身体形象现身说法,向游人展示着人性化的产品。在她身后不远处电瓶车后座上,还码放着许多雨具与靠枕。

    “你们早晨起得很早吧,这行当要起早贪黑的,也不容易。”我有意与她搭讪起来。

    “可不是嘛,大哥,你看我喊了老半天喽,弄得口干舌燥的,还没有卖出去几件,混口饭吃不容易呀。”川妹子向我笑着说道。

    “过来,我替你照张相,写篇文章放在旅游网上,如何?”上了大巴车后,我饶有兴致地专门下车,掏出手机想替川妹子照相。

    “那我的雨具就火喽,大家都过来买喽。”激动的川妹子笑着说道。

    “不用的,不用了……”略停顿后她又笑着连忙摆手,示意我不必照相。

    眼前这位地道的川妹子,来自老家绵阳,靠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挣来的微薄收入,抚养着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她们就像那些早起的鸟儿一样,蜗居着城市的犄角旮旯,努力地在城市打拼着,艰难地生存着,天天见证着一座悠闲城市的晨曦,迎接着天府之国成都的黎明。

    见家人在挑选雨具,我示意她抓紧买两套上车。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我的雨具并没有派上任何用场。这不能怪那位卖雨具的人情关怀的川妹子,应归功于我的川藏之行作美的天气。我想下次再来成都九寨沟与黄龙,若遇上下雨雪的天气,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届时我的雨具不仅能够派上用场,而且我还会写出一篇不错的游记。
 
2、绵虒豆腐鱼
 
    大巴车在川汶213国道上前行,一路翻山越岭,沿着岷江逆流而上。路旁川流不息的岷江水,时而低鸣,时而欢唱,欢腾着伴随我们前行。辗转过几处幽深的隧道,已到达四川西南阿坝州汶川县辖的一座小镇。

    “魏导游,那个老虎的‘虎’字,头上加个‘厂’字究竟念什么字呀?”坐在后排的一位游客向前排的导游喊问道。

    “你就将就暂时念成‘虎’字吧,反正过了这地方,这个字就没有用啦。”未等导游开口,坐大巴车前排的我调侃地说道。

    “哈哈哈……”车厢里人群发出一阵爽朗的欢笑。

    “其实那个字不念‘虎’,而念成‘虒’(sī),与思念的‘思’一个音。”导游拿起话筒,站起来笑着纠正说道。

    “虒是什么意思呢?当地人为什么起个怪名字?”
   
    “不知道呀。”

    我本来并不认识这个字,车刚刚经过隧道时,我瞥见了洞门口标注的地名拼音,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虒’字的读音。这个不起眼的汶川西南小镇,竟然还是英雄人物大禹与三国姜维的故里,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古怪的名字,此字究竟代表什么意思,让我很有些迷惑不解。

    车还未到镇中心地带,就有别样的风景呈现我的眼帘。

    绵虒镇商店的墙面上,到处挂贴着“豆腐鱼、绵虒豆腐鱼、周鲢鱼”的招牌,就连饭店的玻璃门上,也贴着长有一对长长胡须的鲢鱼照片。鲢鱼似乎成了绵虒镇的形象大使,豆腐鱼成了当地的一道文化美食。一路疲乏的我早已饥肠辘辘,很想立即尝到绵虒豆腐鱼的味道。

    三道素菜过后,渴慕已久的豆腐鱼终于被服务员端上桌了。饭店盛豆腐鱼的餐具很是特别,既不用碗盛,也不是专用的长长鱼碟,而是直径有着约五十公分的大托盘。托盘里的鲢鱼被厨师剁成了比五分钱硬币略大些的鱼块,厨师还把豆腐切成了腐乳般大小的四方形块,鲢鱼、豆腐与芹菜等其他配佐料恰到好处地完全混合,融进了相互的味道,可谓相得益彰。豆腐鱼的味道更是奇特,吃起来微有些丝丝的麻辣感觉,让饥饿的我有些欲停箸而不能。不仅豆腐有了鲢鱼的滑腻,鱼块有了新鲜豆腐的清香,而且就连配菜也跟着爽滑起来,大白菜有了“老干妈”的香辣,芹菜与萝卜沾染些胡椒的麻辣,汤汁有了豆瓣酱的风味……绵虒豆腐鱼成了一道下饭的完完全全好菜!

    一大托盘豆腐鱼已被游客一抢而光,就连鱼汤汁也被贵州那位喜欢辣味的游客倒去泡饭吃了。急急忙忙吃完了中餐,我感觉非常不过瘾,尤其对绵虒豆腐鱼念念不忘。趁上洗手间的间隙,我径直拐进了厨房。厨师正在柴油灶上烹饪豆腐鱼,灶台上堆放着土豆、芹菜等其他配菜。

    “师傅,这些鲢鱼与烧鱼的配菜都是当地产的吗?”看着戴着高高厨师帽的厨师,在拿着勺子娴熟地舀调料,我饶有兴致地问道。

    “不全是,有些配料是外地运来的,当地海拔高嘛,有些配料产不了的。”厨师回答很干脆。

    “那鲢鱼呢?”我进一步追问。

    “当地渔民会在岷江里逮一些,拿来卖给我们饭店。”
    ……

    吃饱中饭的我坐在大巴车上,掏出手机查找“绵虒、豆腐鱼、大禹”词语,想弄清百度中的解释,并努力思忖这些词语之间的关联。《蜀中广记》记载:“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传说像虎长角的瑞兽常隐藏在水中,长着长长胡须的鲢鱼就是水中瑞兽的化身。当地自然灾害多发,瑞兽虒在水中则战胜山洪,在山林则战胜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们将瑞兽虒的化身鲢鱼烹饪成豆腐鱼,就是想借此方式沾染瑞兽的瑞气,在自然灾害到来时图平安吉祥。

    我想到了大禹、姜维以及汶川的灾后重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勤劳聪明的大禹采取疏导引流的办法,战胜了祸害人民的洪水,让西南人民记住了自己的民族英雄;蜀汉名将姜维多次北伐战胜曹魏而千古流芳;灾后的绵虒为广东珠海所援建,茂县为山西所援建,松潘为安徽所援建……汶川那场特大地震过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联手援建灾区,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汶川人民永世不会忘记他们毫不畏惧、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站在川汶213国道上,让我感慨万千。人们以瑞兽虒的名字命名小镇,用一道鱼菜想念战胜自然灾害的瑞兽虒;用雕塑与铜像纪念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灾害过后,汶川地区重新矗立起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楼房,规划建成一条条整洁宽敞的街道,一处处绿草如茵的广场草坪……这些,难道不是对那些大爱无疆人民的最好纪念吗?汶川人民把英雄的名字刻进了泥土、街道、楼房、草木,深深地溶进了他们的血液中……

    从九寨沟回成都的路上,又途经绵虒镇,再次品尝当地的豆腐鱼,令我流连忘返。我突发奇想,很想把这道菜学会,经常品尝出其中的味道,也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吧。
 
3、山里人家
 
    通往九寨沟的道路是一条单行山道,中午十二点半前车只能下行,十二点半过后车才被准许上行。大巴车在凤毛坪村羊毛坪大桥一户人家门前停稳,一车游客陆续下车后,静候等待着放行。只见山脚下稀稀落落散落着几户人家,山民的房屋均是灾后依山新建的三层楼房。黄色硕大的枇杷模型高高挂在墙头,特别吸引人眼球,成了靓丽的风景。

    大巴车旁的人家是一栋新式的楼房,楼房底层是开敞的店铺。在店铺门前有几只纸箱,里面摆放着红彤彤的苹果,吸引着我与家人的视线。家人想上去打探苹果价格,买几斤水果带上九寨沟。

    “你看苹果那么小,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哪能有什么好苹果卖呢?”我不屑一顾地用胳膊肘捅了一下她说道。

    “上去看看再说吧。”

    “你们苹果这么小,是外地运来的吧?怎么卖呀?”

    “我们茂县是全国知名的水果之乡,本地人从来不吃也不卖外地水果。这些水果都是山里野生苹果,不信你看看那山里,就是从那里采摘下来的。”卖水果的指着远处的大山说道。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写有“茂县水果示范基地”红字白底的招牌特别醒目。在招牌的后面半山腰处,我看到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梯田里栽种着成排的苹果树。那些红彤彤密密麻麻的苹果,挤挤挨挨着挂满了果树的枝头,远看很像野生的红色山楂果,给苍翠的大山增添了一抹亮色。近看眼前的水果却有些特别,大不过成人的拳头。因受到山里充足阳光的日照,苹果颜色呈现暗红色,就像山里人脸部高原红的色彩,尝一口苹果是酸酸甜甜的味道。茂县的苹果是山里无污染的地道的野生水果,营养价值丰富。原来眼前这户人家房屋的左右侧与屋后,同样种满了挂满苹果的果树,由于被旅游大巴车遮挡,我一时忽略了果树的存在。

    买过了苹果,我走进商店想买一把水果刀用来削苹果皮。嗅觉敏锐的我却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熏肉味道。循着味道,走进狭窄不足三米长小巷子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一间宽敞约二十平米山里人家专门用于熏肉的单独房间,呈现在我的眼前。

    靠近熏肉房间的西墙根,板栗与苹果树枝堆有半人高,紧靠东墙根有一座专门用于制作熏肉的长长铁制烤炉。烤炉里面积些白色的灰烬,应是熏肉过后没有及时打扫的缘故。在烤炉的旁边,水吊壶与铁皮桶被熏得黑黑的,水壶的外表面积着厚厚的黑色灰垢。水泥墙面越往顶部越黑,最黑的部位应是平顶的天花板,显然是因长年熏肉烟熏火燎留下的痕迹。在天花板的下方,固定着几道纵横交错成年人脉搏粗的钢管。钢管下方用铁丝悬挂着几十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乎乎熏肉。原来诱人的熏肉味道就是从这里飘散出去的。站在熏肉房间门口处,好奇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很想搞清山里人家究竟是如何将肉熏烤出来的,挂在那里的熏肉为何长年而不坏。

    这时商店来了一名当地三轮车司机,趁他买烟的间隙,我跑出去拉他,请他一起走进熏肉房间,为我讲解熏肉的做法。原来山里人家家有专门熏肉的房间,熏肉的做法也很简单。当地圈养家猪被屠宰后,将带毛的猪肉剁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将肉块蒸上八成熟,在猪肉表面擦上细盐巴与花椒,放在烤炉里用小火反复烟熏火燎,直至肉表面焦黄。猪毛被火燎燃干净后,烟味会顺着毛孔飘散进猪肉内部。将肉挂在干燥的熏肉间晾着,平时烧水做饭的燃烟还会顺着毛孔不断地飘散进猪肉的内部,熏肉的水分会被逐步风干。这样熏出的肉不论什么季节也不会坏,随时都可以拿下来,洗干净后或蒸或炒着吃。

    “你们山里的熏肉特别好吃,什么猪肉都能做出熏肉来吗?” 听着司机的解释,我好奇地问道。

    “我们山里的猪肉与你们城里市场上卖的猪肉不一样嘛,不是喂饲料养殖的猪呀,喂饲料的猪肉熏出来不好吃。我家每年要杀四头猪,做成熏肉呢。”满脸高原红的司机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骄傲地向我解释道。

    “一年吃四头猪,这么多呀!”我很是惊讶。

    司机走后,我在这户人家的家前屋后溜达,想寻找与熏肉关联的素材。

    这户人家的厕所紧挨着猪圈,里面养有两头黑色的大肥猪。肥猪见有生人到来,立即警觉地站起来与来人对视。仔细打量眼前两头长得膘肥体壮的猪,听女主人说它们每天的伙食很是原生态,很有营养,每顿吃的是山里长的硕大金瓜、土豆、玉米与红薯,都是山里的特产。难怪猪肉适宜做熏肉,吃起来特别香。这户人家厨房的墙角,有一大堆黄色的金瓜,大的瓜重足有几十斤,小的也有十几斤。有一个圆溜溜的大金瓜还在桌子上,瓜已被开膛破肚,半爿被切成了比拳头略小的方块,显然是用来喂猪的饲料。一只灰色小狗趴在地面上,守护着家院,看见我的到来,只是懒懒地摆了几下头。不吭声的小狗显然已经非常习惯每天候车溜门的游客。

    通往九寨沟的上行路已经开通,坐在车上吃着茂县山里野生苹果,让我感觉很是惬意。苹果、金瓜、肥猪、熏肉……这些大山里滋生出的原生态物质,原来物质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决定品质,且互生和谐。山里的那些花草树木,物质元素就像大山般朴实、厚重,原生态物质与大山的环境不仅造就了山民们简约的生活方式,还造就了他们纯朴、耿直、诚实与直爽的性格。

    在回成都的返程路上,我又在茂县买了几斤高原红野生苹果,很想买几斤熏肉带回家品尝,无奈却再也找不到那户熏肉人家。茂县大山里那些种植的苹果,熏肉的山民人家,成了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4、走进藏家
 
    从九寨沟口的夜宿旅店到最近的山巴村藏寨,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夜色中,大巴车在高原的山路上疾驰,而我却在昏沉沉地闭目养神。

    “大家醒醒了,藏寨快到了,待会儿下车藏民要给每一位游客献上哈达,说句‘扎西德勒’问候,你们也要礼貌地回敬一句‘扎西德勒’。”导游的话筒声惊醒了的睡梦。

    车外传来一声声“扎西德勒” 的吉祥祝问候,一位慈祥的藏族阿爸笑容满面地站在车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一条条黄色的哈达被他高高举过头顶,戴在每一位游客的脖子上,走出车门的我脖子上也被戴上了一条。随后,游客被分成男女两排。带有几分向往与激动,我静静地聆听藏族讲解员央金卓玛讲述藏家的风俗,像是在寺庙里虔诚地聆听喇嘛们的诵经祈福。

    霜降时节,高原的早晨非常清冷,寒风中我被冻得瑟瑟发抖。此时的天空只微露些鱼肚白,高原的藏寨还没有完全苏醒。抬眼瞭望高原早晨的景象,远处苍翠的群山积落些未融化的雪,给黑魆魆的山增添了些亮色,仿佛藏族女子头顶戴着的闪亮银头饰。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像手拉手跳锅庄舞的人群,像巨大的哈达严严实实围裹着藏民的村寨。山顶与淡蓝的天空间隔着一道蜿蜒起伏的分际线,下面是黧黑的群山,上面是鱼白的天空。尽管天还没有完全放亮,群山与天空的分际却是那样的醒目。极目远望,几只不知名的鸟在远处的高空盘旋,时而划出优美的弧线,时而隐没于苍翠的群山中,再也寻觅不到它们的踪影。那些攀岩的牦牛与羊群,在陡峭的山岩间自由健步地行走,成了一个个黑白的小点。

    家家门旁菜地里竖立着笔直的木杆,杆高低不等,端部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幡旗随风摆动,成了高原一道靓丽的风景。走进央金卓玛的家山巴村183号,她家门前悬挂有“郑德仓”字样的门牌,卓玛说有这字样的人家是当地著名的土司之家,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后才能接待外来游客。偌大的院子非常宽敞,右侧院墙头上码堆着一排溜齐整整的木材,高高的柴火显得厚实实的。左侧地面有一架政府发送的太阳能。央金卓玛指着柴火说那叫“门面柴”,是专门用来烧锅庄取暖的,是她与姊妹们平时从山上砍伐背回来的。藏民们喜欢备“门面柴”,柴火的多少既体现藏家女子的勤劳,更代表藏家人的脸面与富庶程度。

    在楼梯转角平台处,一位戴着银头饰,美丽的藏族妇女与我热情地打着招呼。央金卓玛告诉我那是的五嫂,现在已是六个孩子的母亲。衣服单薄的我紧挨着客厅里黄色铮亮的锅庄就坐,锅庄里面的柴火已被卓玛撩拨,火烧得通红。伸手摸一下锅庄,我的周身渐渐有了一丝暖和气。

    喝过一杯滚烫的酥油茶后,央金卓玛开始向客人敬献青稞酒。她用右手小拇指连续三次蘸酒弹向天地,这一古老仪式用来表达藏民喝青稞酒前对天、地、朋友庄重而虔诚的敬意。我的额头被央金卓玛蘸了些低度的青稞酒,我也学着她的做法予以回敬,这是主人与客人间相互表达祝福的隆重方式。一碗低度的青稞酒被我举过头顶后一饮而尽,走进九寨藏家的欢迎仪式有了阶段性高潮。

    我身后的整面墙均是木制的玻璃橱柜,橱柜的门框画着五颜六色的色彩。卓玛家的橱柜均是祖辈手工制作而成,尤其是上面的颜色均取自大山里的天然颜料,颜料被调匀后涂抹出精美的图案,大自然颜色许多年不会掉色。
“这些大大小小的鎏金铜壶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说法吗?”看着橱柜里几十个鎏金铜壶,疑惑不解的我忍不住向站在身旁的央金卓玛提问。

    “这是寺庙里面喇嘛们的赠品,是从我祖辈那里流传下来供奉着的。”说起鎏金铜壶,央金卓玛满脸的骄傲与虔诚。
原来所有的藏民均信仰藏传佛教,他们把自己毕生财产的一半会捐献给寺庙,寺庙喇嘛们会根据藏民捐献财产的多少,以鎏金铜壶的形式予以回赠。鎏金铜壶代表藏民对佛教的信仰程度,能得到寺庙喇嘛们的铜壶回赠,那是藏民们无尚的荣耀。

    藏民孩子出生后,首先不是送到学校学习文化,而是送到寺庙里面学习藏传佛经。对佛经有慧根的孩子会被寺庙正式留下来,继续深造佛经,直至修炼成喇嘛或活佛之类的高僧。假如孩子对佛经没有慧根,则会被遣送回家牧马放羊,当普通的藏民。

    央金卓玛解下了身上的纯银腰带,给我们讲解她们民族的婚俗。女孩成人后父母就会为她打制一副专门的纯银腰带,腰带要随身戴着,既可以吸收女子身上的毒素,又可以起到护身作用。假如邻居家哪位阿哥看上了这位女子,他会抢走女子的随身银腰带,那么这位女子就必须要嫁给他,男方家也会随之请出媒人,并带上厚礼上门提亲。女方家女子出嫁时,一般收入家庭要陪嫁上三十头牦牛,中等家庭要陪嫁五十头牦牛,上等经济收入家庭要陪嫁八十头牦牛以上。

    几千年来,藏民们仍然沿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婚俗制度,出生的第一个孩子管年龄大的父亲叫阿爸,其余均称呼叔叔。多位兄弟娶一位妻子是很正常的现象,且不会发生争风吃醋的情况。藏民女子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嫁也很普遍,这样的孩子在新组成的家庭一般不会受到歧视。

    藏民们喜欢穿露出一只胳膊肘的袍子,那是由于高原早晚温差很大的缘故。高原上有太阳时暖烘烘的,一旦没有了太阳,人就会感觉凉飕飕的,我在九寨沟时,这样的感觉特别明显。

    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安葬方式沿延续至今。得道喇嘛或活佛们才配享用塔葬,塔葬能够保持尸体多年不腐,受到信教徒们的膜拜;天葬、火葬是上天堂的安葬方式,只有那些一生信仰佛教,没有犯罪,不说鬼话与假话的藏民才能享用;人死后实行天葬,假如残留着秃鹫不吃的尸块,证明尸块有毒,会被取回来用藏药水浸泡,继续给秃鹫吃,直至吃掉为止。古老的治疗疾病的藏药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是藏民们祖祖辈辈用自己死后身体换来的灵丹妙药。最低等的就是土葬了,对佛教无信仰,作奸犯罪的人,鬼话与假话连篇不诚实的藏民死后只能配享用此葬,那样的人死后灵魂会下十八层地域。藏民们不吃鱼,认为人死后尸块被水里的鱼吃掉,吃鱼就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藏民族的女人是卑贱而没有地位的,至今仍然是生育的工具,是劈柴干活的奴隶。央金卓玛的五嫂已生了六个孩子,仍然没有资格与家人一起吃饭,只能每餐自己独自在一旁吃饭。这样男尊女卑的习俗让我实在难以理解。藏民们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洗礼,老年藏民不提倡经常洗澡,认为洗澡会把祖先的灵气与风俗洗掉,看到年轻人洗澡他们会骂年轻人忘记传统。我想或许是由于生活条件与设施的简陋,加上高原寒冷的缘故,身上有一层油脂反能起到防寒作用。人都是爱美爱干净的,假如藏民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与提高,洗澡讲卫生会被他们慢慢理解与接受的。

    “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青稞酒喝干,再一次斟满,天籁般的音乐响起来,锅庄舞欢快地跳起来。看着央金卓玛带领着游客们载歌载舞,站一旁的我很有些羡慕。短暂的九寨藏家之行,让我对藏民生活习俗有了初步的接触与了解。作为汉民族,我不能夜郎自大,不能以本民族的习俗与眼光去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与习惯,反之亦然。各个民族的风俗与习惯是在几千年的生活传统、环境、地域、气候等条件下形成的,有它的历史原因,我没有理由过多去褒扬或否定。讲解员央金卓玛的那句话深深留在我的心中:对于各民族的风俗只能求同存异去尊重,不可求全责备去批评。

     从央金卓玛家出门,吃一碗牦牛肉萝卜辣汤,我感觉浑身暖和。卓玛看我站在村委会转经筒前,走上前笑着把话筒递送到我,让我谈谈藏家之行的感受。接过她的话筒,我想起大诗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并稍微做了些改动,现场作《九寨藏家留别》一首,以示纪念:
 
    雪域高原寒意凉,青稞酥油劝我尝。
    卓玛歌舞话情长,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雪山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5、变味的玛卡
 
    玛卡是一味藏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看过或吃过。走进四川阿坝州九寨沟藏族地区,初次与玛卡邂逅,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

    旅游的大巴车还没有到达卖藏药的旅游接待中心,当地的魏导游就开始为游客讲解藏药知识,尤其隆重向游客推荐当地藏药玛卡。据说这道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脉,看起来形状像圆球般不起眼萝卜的十字花科植物,竟然是一种天然补品,营养极其丰富,还有“南美人参”的美誉。中国仅有云南丽江、香格里拉、九寨沟三处地方适宜种植玛卡。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男女适用的玛卡,特别具有抗疲劳、补充体力、提高睡眠、抗更年期、活跃生育、增强记忆的功效。魏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听得我是将信将疑。刚刚到达接待中心门前,我的手上就被导购小姐发了一张藏药说明书,并在购物大厅认真为我们讲解起来,我想购买玛卡回家品尝的欲望很是强烈。

    中药店里面人头攒动,游客在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枸杞、党参、灵芝等中药。玛卡店铺前更是聚集了许多游客,有的在听导购员讲解,有的在看功效说明书,有的拿着服务员递给的一个个玛卡,靠近鼻子跟前嗅闻,有的已经称重量掏出钱购买。好奇的我拨开人群,凑上前去仔细观看黑色玛卡的价格。对于营养最为丰富的黑色玛卡,整个中药店规定了统一价格,均是12元人民币1克。100克玛卡抓住手中仅微不足道的一小把,却需要人民币1200元。我虽有购买玛卡的强烈欲望,却没有购买它的经济实力。眼睛直勾勾看着玻璃柜台下面的黑色玛卡,几次走出门外的我又折返回来,无奈因囊中羞涩,仅能向玛卡作深情的张望。

    坐在旅游大巴车上的我有些后悔,喃喃自语地叹息:“这次带的钱太少,要是刚刚买几十克玛卡带回家就好了。”家人却在一旁劝慰,让我忘记玛卡。

    到达茂县的一处服务区时天色已晚,下车休息的我眼前突然一亮,我又一次看到了恋恋不忘的玛卡。从洗手间出来,盯着服务区柜台里的玛卡细瞧,我看到了这里黑色玛卡(营养最好玛卡)售价仅9元人民币1克,比先前的中药店每克便宜了3元钱。我心中又一次燃起购买玛卡的热情火焰。

    “老板,黑玛卡3元钱1克卖不卖呀?”突然我的身后传来两位中年男子的声音。讨价还价的两位中年男子自称是湖北人,他们还价的功夫非常了得,可谓一步到位,这样的价位吓得我一惊。

    卖玛卡的男服务员面带难色,稍作停顿后说道:“你们若真心想买就加1元钱吧,4元钱1克。”

    “不行,不行,就3元1克。”透过四只眼镜片,我看到湖北两位男子坚定的目光。

    湖北男子开始吩咐服务员用透明塑料袋盛装玛卡,此时的我喜出望外,也借着湖北男子购买玛卡之际吩咐服务员盛装。在付款的前台,有一台玛卡粉碎机,两位湖北男子正忙着将玛卡打碎后装塑料袋,他们说这样泡酒或泡茶喝功效会更好。可我并不想将玛卡打碎。

    “小伙子,我买过玛卡,必须要打碎的,你听我的绝对没错,绝对没有骗你。”男子态度坚决地对我说道。

    看着他们两位在粉碎机上打碎玛卡,用银行卡付款。起初心存戒备的我以为他们是商店专门雇用的托,可我转念一想,立即否定了自己的错误想法。若是商店专门雇用的托,何必买许多玛卡粉刷呢。我遂听从了湖北男子的极力建议,快速将自己购买的玛卡打碎,心满意足地带上了粉碎的玛卡继续赶路。

    在都江堰丝绸展示中心的大门旁,当地一位农民在地摊上卖药材,他也有玛卡卖。一打探价格,让我着着实实站在原地半天没有缓过神来。地摊玛卡价格五毛钱一克,比中药店价格相差24倍,我的精神被玛卡弄得彻底崩溃。

    久久驻足地摊前,望着当地叫卖玛卡的农民,让我陷入迷茫之中。我没有鉴别玛卡真假的能力,只能拿在手里做些推测,联系玛卡的出产地做些遥远的遐想。

    假如地摊农民卖的真是玛卡,那么是因为玛卡身处不同的位置,从而决定其身价。这就好比同样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放在超市里面价格可以卖到6元一瓶,而放在外面地摊最多只能卖到2元一瓶。假如地摊农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样的价格也低得实在离谱,令人不敢相信,从而证明地摊农民丧尽天良,坑害顾客。若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严重冲击玛卡市场价格。

    我还想到了玛卡原产地与中国不同的生长环境。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脉虽然温差、气候等自然条件与九寨沟等处适宜种植玛卡的地方很相似,都是高海拔温差大的寒冷地区,可秘鲁种植的玛卡是原生态的环境。据说当地土著人收获一季玛卡后,地要停止种植五六年。因为玛卡这种植物特别吃地力,种植一季玛卡后,玛卡会将地力消耗殆尽,当地人停止种植是为了让地恢复地力,人吃下去的是真正原生态的玛卡,某种意义上就相当是地力。玛卡在温差特别大的特别寒冷地区要想生长,它必须要使出浑身力量拔尽地力求生存。有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好东西一旦走进国门,似乎就变了味,九寨沟、丽江、香格里拉虽然也是寒冷温差大高海拔地区,可都是大面积塑料大棚温室种植玛卡,用肥料帮助速成催生玛卡的生长。国内市场上卖的真玛卡几乎就是这么培育出来的,顾客花钱吃下去的是什么,效果可想而知。真正能买到秘鲁进口玛卡的,少之又少。“物虽非伪,性则殊矣,药性异矣。”任何物种的成型、品质与特性决定于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等环境因素,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我还想到了玛卡的效力与食用。玛卡与冬虫夏草一样,并非适宜所有的人群,玛卡对一些人群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过敏源,产生严重的过敏现象;导致呕心与胃部不舒服,以及皮肤问题等等。即使真正的秘鲁玛卡,泡酒、泡茶、炖鸡汤与煨排骨的吃法,这些吃法究竟能否被人体吸收,能吸收多少,都令人值得产生怀疑。

    导游告诉我,她们小时候没有糖果吃,带着冬虫夏草到学校当棒棒糖吃。现在的商家已经停止对冬虫夏草的商业炒作,开始炒作外来物种玛卡,其实玛卡在秘鲁仅是当地人吃的一道蔬菜。有一个成语叫“利令智昏”,但愿人们在商业炒作门前,始终能够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忽悠得难以自拔。

    我并不是想否定玛卡的真正功效,真正的秘鲁玛卡坚持吃一段时间,应该会有效果。我只是反对商业炒作,同时想给自己提个醒,对不了解的东西要量力三思而后行,切不可盲从。我从九寨沟带回的玛卡被放在家中的博古架上,至今仍然是一种摆设,在适当时候,我会尝尝它的疗效的。
 
6、废弃的牦牛角
 
    从四川黄龙的五彩池下来后,在景区入口的土特产集市上,我以区区几十元价格买了一把牦牛角梳。梳子拿在手里重实实的,摸起来温润如玉,感觉很舒适,我非常喜欢这把梳子。听说上午要走进四川茂县的《格桑花》牦牛角梳生产基地参观,我陡然来了精神,恨不得马上能看到牦牛角梳的生产过程。

    刚一下车,我就急匆匆径直奔向牦牛角梳彩钢板生产基地。右手边是一处敞开着供游客参观的牦牛角原料仓库,偌大的仓库里有一堵矮墙,墙根处蛇皮袋盛装的原料堆积得很高,黑压压似小山一样。近处地面上散堆着几处黑乎乎的原料与半成品,拾起脚边一根弯弯尖尖的牦牛角原料,牛角尚没有被锯开,令人确信是真的牦牛角。

    向左侧一拐,就是牦牛角梳的生产车间了。长长的磨制机器紧贴着墙依次排开,机器后面墙上的玻璃窗上依次贴有“压片成型-开齿锯型-厚度成型-粗砂片-外形成型-粗中精磨-锉齿-抛光”的字样,这就是一把牦牛角梳子的生产工艺流程。站一旁的讲解员告诉我,牦牛角梳子磨制过程中不会产生粉尘,无需带口罩磨制。看着磨制一把梳子有着如此繁杂的工艺,令我感觉很惊奇。

    可能是我们来基地参观时间较早的缘故,几个零星女工从门后衣帽间走出来,她们已经穿上了蓝灰色工作服,即将准备投入当天的生产。有一名年轻的女工坐在自己的黄色椅子上,随手摁下了电机的开关。

    “请问,你们这里的牦牛角只能生产梳子吗?还能不能生产出其他产品呢?”我好奇地走上前轻声问道。

    可能是我的声音太小,被人群七嘴八舌的嘈杂声与机器的声音遮掩,亦可能是那位女工专心致志于手中半成品梳子的打磨,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站在她身后观看的我,略停顿了会儿,又一次向她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女工听懂了我的意思,随手摁掉了开关,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道:

    “这个梳子工艺简单,做起来好卖,买的人很多的嘛。”

    “那,那要是不做梳子,依这位先生看来,牦牛角还能做成什么好呢?”女工放下手中黑色粗磨着的梳子,停顿后反问我道。

    “这个嘛,这我倒是没有想过呀。”女工问得我无言以对。

    一旁的羌族女讲解员告诉我,牦牛浑身都是宝,吃下去的是冬虫夏草,喝下去的是雪山矿泉水,拉出的是六味地黄丸,在当地素有“黑珍宝”的称号。我们参观的《格桑花》牦牛角梳生产基地还有一段传奇般的创业史,创业人就是看到了牦牛角潜藏的经济价值。

    十几年前,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的农牧民只知道利用牦牛的皮肉与骨头,尚不知道如何利用牦牛角。牦牛被宰杀后,牛角被他们随手扔掉,满山都是,随处都能捡到牦牛角。有一位西藏当地老阿妈,有一天突发奇想,她把牦牛角磨成了一块刮痧板,用起来既轻便又适用。这一消息被茂县《格桑花》牦牛角梳生产基地的创始人知道后,他也来了头脑风暴:藏族老阿妈既然能够将牦牛角做成刮痧板,我为什么不能利用废弃的牦牛角做出梳子呢?有了这一想法后,于是他立即行动起来,雇了两辆大卡车,从茂县出发到九寨沟、云南等藏民居住的地区。他仅仅用了区区四百元人民币,就收购了整整两大卡车牦牛角,成就了自己最初的发家创业梦想。
   
    我想从刮痧板到牦牛角梳子,触类旁通的创意构想其实并不难,可难就难在有多少人有了这一设想后,会立即付诸出行动呢?藏族老阿妈或许未必没有将牦牛角磨制出梳子的设想,可能她限于精力与财力的缘故,而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格桑花》牦牛角梳最初的创业人,其实也未必就是产生“将牦牛角磨制成角梳”创意的第一人。许多人虽然有了同样的构思与设想,可未必第一个能够敢于站出来吃螃蟹,未必敢将自己的设想付诸行动。

    《本草纲目》上记载牦牛角有“酸咸、凉、无毒,治惊痫、热毒、诸血病”的特性。由此可见,牦牛角不仅具有适用价值,而且还能够入药,有医用功效。其实牦牛角还能够做出更精美的物件,诸如挂链、手串、飞机、海豚等造型产品,可以大量用于纺织器材,高档服饰,印章与保健器材等领域。或许由于这些诸多用途因实用性不够强,没有人肯付出行动,不敢去大胆探索与尝试罢了。我想假如有人愿意大胆设想与研发,涉足尝试,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奇迹。

    离开茂县,那位女工的话在我耳畔久久回荡。假如我们有了慧眼,有了积极行动的决心与排除万难的勇气,有了不断创新的意识与执着的精神,面对漫山遍野的牦牛角废料,不仅能够看到许多美好的景象,还能创造出无限的人生机遇。
 
7、长海边的圆柏树
 
    “我们不如到另一条则查洼沟顶上去看看,说不定能够遇到奇特的风景呢。”我与家人在九寨沟的诺日朗中心站休憩,家人提醒我说道。

    “有道理,有道是无限风景在远峰,风景可遇不可及。”我应答道。

    坐景区旅游观光车直达九寨沟顶峰的长海景点。观景台边缘有一道木栏杆,栏杆前聚集了许多游客,人们争先恐后地与墨绿色的长海拍照,观赏长海秋天美艳的景色。拨开人群,在长海北坡向阳一面满是杂草的斜地上,我看到了一棵孑然独立的树,这棵树长得非常奇特。树身颜色呈灰白色,有一道裂缝贯通上下,枝桠上下层叠着,苍劲中透着苍翠的绿意。这棵树的枝桠全部长在树身的南侧,伸向墨绿色的长海。而树的东西北三侧光秃秃的,绝无半点枝桠。树下方被景区工作人员用几圈钢筋围拢保护着,约有半人来高。钢筋围圈上系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圆柏”两个字。圆柏周围向阳面宽阔的坡地上,荒芜的杂草泛着秋天的一丝丝黄意,竟然找不到其他一棵树。导游告诉我,属于高山湖泊的长海,靠着山体融化的雪水与雨水,通过山体自身的裂隙,维系着长海水体的平衡,从来没有干涸过。可眼前这棵圆柏树离长海水面有着很远的一段距离,似乎也很难汲取到海里面的水分。如世外得道高人苍老无语的圆柏树,就这样长年在长海边孤寂地站立着,每每进入游人观赏长海的视线,人们称它为“独臂老人树”。独独一棵圆柏树能够在如此苛刻的生长环境下生存下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起初我以为是景区园艺工人为吸引游客的眼球,特意将树修剪出这一景象。身边一位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的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树形状是自然长成的,从没有人为之修剪过。我把这棵树的照片留在手机里,回家后,怎么也忘记不了树的存在,满脑子常是它的身影。

    遥想九寨沟景区被人类发现之前数百年的时光里,是一场暴风雪把树种撒播到这里?是雨水?是风?亦或是鸟们的杰作?还是林区松鼠的顽皮传递?可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严寒地带,试想当初来到坡地处的绝不仅仅是圆柏一棵树种,一定还有其他树种。为何只有圆柏在石缝中存活了下来,而不是其他树种呢?

    景区人员还告诉我,在汶川大地震之前,这棵圆柏树生命看似已经死亡。地震过后,有一次树上落满了啄木鸟,它们在树上“嘟嘟”地啄了很久,不久后圆柏枯木逢春,枯死的树稍再次冒出了新的枝叶。

    圆柏的生命存在位置不是自己决定的,可它始终无怨无悔,不与同道争夺雨水充足的位置,自己一直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谋求生存。不管外面世界多么精彩,世风多么浮躁,它仅是充耳不闻,固守着脚下贫瘠的土地,不与群芳争艳,不予百花争春。在一次次自然灾害面前,硬是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演绎出生命的涅槃大戏,用羸弱的身躯唱响一曲曲生命的绝响!

    一棵生命力顽强倔强的圆柏树,哪怕独自身处孤寂的环境,也要面朝长海,心中始终存有对海宽阔、宁静、壮美的美好向往,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每天来九寨沟数以万计的游客,对圆柏树顽强的生命发出回眸、惊叹与赞美,难道不是对其生命奇迹的最高礼赞吗?

    芳草海、天鹅海、五花海、熊猫海……那些散落在九寨沟如蓝宝石般一泓泓碧绿的水域,根本称不上海,充其量只能是一汪小湖泊,甚至连湖泊也算不上。从没走出过大山,没有看过大海的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人民,将九寨沟散落的恍如人间仙境般的湖泊以海命名,是对大海深情的呼唤与向往,对蔚蓝色生命的祈求与渴望。他们就像那棵奇特的圆柏树,心中只要始终装有美好的心愿,就如同活在离天很近的人间天堂。
 
8、变异的彩蚕
 
    偌大的蜀锦蜀绣展厅前面是一条长长的画廊,画廊两侧墙面上贴满了介绍养蚕知识的图片。听着年轻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我眼前仿佛传来当年伟大的诗圣杜甫在成都时,春天早晨醒来后,高兴地吟诵《春夜喜雨》的古老声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请问杜甫诗句中的‘锦官城’是关于养蚕织锦的吧?”我饶有兴致地问女讲解员。

    “这位先生说得很对,杜甫的‘花重锦官城’确实是养蚕织锦的,我们四川自古就是蜀锦蜀绣的故乡嘛。”讲解员的四川话很有风味,流露出几许自豪。

    紧紧盯着墙面上蚕陵文化图片内容观看,我看到了干枯的树枝上,挂着几个拇指般的彩色蚕茧,蚕茧颜色五颜六色,显得特别漂亮。蚕茧旁边椭圆形树叶上,挤满了比小拇指般粗蠕动的彩色虫子,原来彩茧是传说中的彩蚕吐出的。讲解员告诉我彩蚕身价百倍,价格昂贵得堪超黄金。

    走进展厅的前廊,在一张方桌上,只见讲解员从桌下面抽屉纸盒里麻利地取出了一个圆圆的红色蚕茧。她将红色蚕茧用清水浸泡片刻后,蚕茧开始发软,摸上去有种滑腻腻的感觉。她把浸泡后发软的蚕茧快速蒙在一圈铁丝上,透过红色略显发黄的蚕茧丝,一只如飞蛾般可怜的蚕蛹像蜘蛛一样,孤零零地被蒙在茧丝中。

    “咦,请问彩蚕是怎么回事?是谁最先发现彩蚕的呢?它们不会是染色上去的吧?”好奇的我从来没有看过此情此景,心中仍然对彩蚕恋恋不忘,对着讲解员一连串提出了几个看起来被人贻笑大方的问题。

    “彩色的蚕茧可不是染色上去的,染上去的颜色不长久,会掉色的。在上万个白色的蚕茧中,会出现一两个彩色的蚕茧。研究蚕茧的科研所专家无意中发现了彩茧,他们追根溯源,从白蚕的基因突变着手,终于发现了彩色蚕茧隐藏的奥秘。”讲解员的讲解令我茅塞顿开。

    查百度中四川简称“蜀”的说文解字,让我有了惊人的发现。
 
    文言版《说文解字》:蜀,葵中蠶(cán)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白话版解释《说文解字》:蜀,葵中蚕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字形上部的“目”像蜀头形,中段像它的身子蜎蜎。《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身子蜎蜎弯曲的是蜀虫。
 
    四川的别称“蜀”竟然与养蚕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是蚕虫的杰作成就了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当春暖花开,气温回暖的季节,蚕蛾卵孵化出蚂蚁般的小蚕,被人类尊称为养蚕治丝创始人的黄帝之妻嫘祖,无意中发现它的秘密,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养蚕文明的文化交流,成就了蜀锦蜀绣的地位。

    原来人世间的一切美景、文化现象竟然均是期待有缘人去发现的。大荒山无稽崖下一块灵石,期待的是大文学家曹雪芹;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期待的是文心卓越的小说家吴承恩;锦官城外一场普普通通的春雨,期待的是有着“诗圣”美誉的大诗人杜甫;苏州阊门外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等愁绪的美景,竟然期待与一位落榜失意的寒门举子张继不期而遇;小小的蚕蛾蛹也有竟然期待,它们期待的是黄帝之妻嫘祖,变异的彩色蚕茧期待的是独具慧眼的研究所专家……

    变异的彩蚕对我的这篇短文有期待吗?我梦想着化作小小的蚕蛹,吐出美丽的如蚕丝般的诗行;梦想着做一只变异的彩色蚕茧,期待独具慧眼人的发现。
 
9、迟到的高原反应
 
    大巴车在松潘的泯山下慢慢往海拔高处行驶,前往素有“人间瑶池”仙境的黄龙景区。在通往景区道路旁的一排平房前,车突然停了下来,导游开始宣讲高原反应的知识,为上黄龙前做充分的准备。

    “黄龙景区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每年都会有十几位游客因事前没有备足登山的氧水,身体不适产生高原反应,来不及救治而导致死亡。”魏导游一遍遍提醒大家。

    “不要听导游忽悠,我们身体棒棒的,不需要那东西,哪有什么高原反应,她们就是合伙趁机卖氧水赚钱。”我已经意识到导游的不良动机,转脸对着家人小声嘀咕道。

    “高原反应症状很像晕车,严重者呕吐休克,直至死亡。登山过程中不一定有反应,有人下山后才会有反应,有人回家几天后还会有后遗症呢。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宜登临黄龙的,大家一定要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若没有备足氧水,出了高原反应后果与旅游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哦。”一脸认真的导游,再次善意提醒同车的游客,我不想购买氧水的初念有了动摇。
 
    “我们是政府指定氧水供应站的卫生急救人员,负责供应登临黄龙缓解高原反应的专卖氧水,每袋100元,山上没有卖的呀。”一位戴着护士帽,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女护士手里挎拎着满满一篮氧水,慢慢地走上大巴车,极力向游客兜售说道。
   
    “我们赶紧买吧,那可是救命的东西,不能舍不得花钱,你看后排几位北京游客都买了,别太自信自己的身体。”家人提醒我说道。

    我不再阻拦买液态氧水,家人买了两袋氧乐后,登临黄龙的底气与信心十足。车在泯山公路盘旋着上升,越往高处雾越大,几只黑色的牦牛悠闲地在山间寻觅着食物,远远望去,成了裸露的山梁处标点符号般的黑点。在盘山公路转弯处,能够看到远处地面与山梁处稀稀落落未融化的积雪。

    随着长龙似的队伍进入黄龙入口处,坐上景区飞旋的缆车,往山下一望,身体已高高悬浮在满眼苍翠的原始森林中了。踩着咚咚作响的地板,游客的脚步慢了下来,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与喘气。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人呼吸越加困难,心跳也明显加快了许多。在一处木制长椅处坐下,气喘吁吁的我赶紧拧开氧乐瓶盖,轻轻呡上几口,以缓解急促的喘气。

    高原反应来得非常突然,游客身上已经有了反应与迹象,并迅速传播。与我同车的两位淮安老乡,由于在山下没有买氧水,她们坐在一处长凳上大口喘着气。其中一个身材细挑戴眼睛的女老师,她的脸像长年居住大山被高原紫外线照射过的山民一样,脸颊通红,颧骨处高原红更加明显。在她们的身边有一处铁皮屋,有灌装卖气体的氧气供应处。她们每人抱着一个灌装氧气瓶大口吸着,很像渴极了的沙漠行客,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前方不远处,一位七十高龄的老人,坐在台阶边缘处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气,在为买液态氧气的事情与身旁老伴争吵着。

    “在山下花钱买氧乐就好了,怎么一时犯糊涂了。”

    “我想买就是被你阻拦的。”

    两人嘀咕着,一会儿自言自语,一会儿又相互埋怨。有游客提醒他们前边有灌装瓶氧气卖,吸上几口会好受些。听到游客的建议,他们相互搀扶着起身,跌跌撞撞地走向氧气供应处去了。
  
    我早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不想往高处攀登。在离最高处五彩池不足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堵横向拦截上游来水的大坝。瓶装液态氧水已经被消耗过半,体力已被消耗殆尽的我很想就此下山,不想登临近在眼前人满为患的五彩池。
   
    “既然来了,就要去看看,以后恐怕难得有机会了。”在家人的极力鼓励下,精疲力尽的我咕了几口液态氧水,强打起精神,往五彩池蹒跚而去。
    
    终于到了渴慕已久的五彩池,晒着暖烘烘的太阳,拨开扎堆的游客,赶紧照了几张照片。站在五彩池景点一块木牌旁,忘记了疲劳的我,逐字逐句读着景点介绍。
 
     五彩池是黄龙最出名的景点,海拔3900米,是黄龙景点最高处,位于黄龙最上端的钙化彩池群,共有693个钙池,大大小小宛如五彩珍珠镶嵌在原始森林中,被誉为“人间瑶池”。五彩池的距离入口4166米,这里,青山吐翠,海拔5588米高的岷山主峰“雪宝鼎”巍然屹立在我的眼前,轻轻漫步池边,无数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彩池宛如盛满了各色五彩颜料的水彩板,在金色秋阳的照射下,梯田般层层错落向上的彩池,映出奇幻的色彩,五光十色;浅滩上水流涌动,波光粼粼,晶莹透亮;水下铺垫着一层细细的浅黄色苔藓,涉足滩流,恍若进入瑶池仙境。站在不同方位看五彩池,闪现出不同色彩:蓝绿、海蓝、浅蓝、淡黄、赭黄等等,艳丽奇绝,仿佛仙人撒落在群山之中的翡翠,诡谲奇幻。
 
    看看天色不早,赶紧催促家人下山。巍峨的大山不时遮挡住太阳,走到阴暗处会给人一点阴冷的感觉;站在金色的太阳下,暖烘烘的感觉特别明显。我很想将身上的衣服像藏民一样,穿一手留出一手胳膊出来。急匆匆走到黄龙入口处停车场,剩下的一点点氧乐被我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为自己没有发生高原反应庆幸。

    下山去茂县的路上,车上许多游客有了高原反应。此时已是深夜,天空飘着小雨,去茂县的山路是一条国道,擅于开夜车的驾驶员有着丰富的经验。尽管如此,车后排还是有许多人发生了呕吐、头痛。我后排一位北京女游客,一路上不停地打着嗝气。坐我身边的家人高原反应更加明显,她把前额紧紧贴着前排车椅背处,不停地喊太阳穴跳动,脑部炸裂似的疼痛,呕吐、头晕接踵而来,脸部也明显水肿。一旁的我只能提供饮水,实爱莫能助。

    回家后第二天,我就开始撰写文章《川藏八记》,早已把高原反应一事忘得一干二净。可高原反应却像多情的藏族卓玛,一路悄悄地尾随我来到平原地区。一个星期后的五更时分,她再也忍耐不住寂寞,开始与我有了温情的交流。那天早晨起床后,我突然感觉头晕得厉害,扶着床沿的我差一点跌倒,我知道这可能是高原反应的后遗症。

    在街道诊所挂了一晚水,我以为高原反应会就此罢手,会放过我这位从没有头痛的平原汉子,可缠劲十足的她依然执着地不依不饶地纠缠着我,非要让我写出一篇关于她的文字,以表示对我的依恋。在街道诊所挂了三天水,我依然没有提笔写文章的冲动。坐在椅子上,只要头略一偏转,就会感觉晕。我感觉有些惊慌失措,已经尝到了高原反应的厉害。CT扫描做了、抽血检验报告出来了、心电图检查了,可一切很正常,就是查不出来具体病因。高原反应与我玩起了迷藏。

    我边吃药边开始酝酿一篇关于写高原反应的文章,以兑现自己在黄龙的承诺。说来也是蹊跷,等我文章基本完成了,高原反应后遗症也基本消失了,最后彻底放弃了对我的追恋,回到她的川藏高原去了。

    送走了高原反应,我仔细回味那位女导游的话,觉得特别在理。高原反应看不见摸不着,要彻底了解很难,即使亲生体验,也未必能够完全知晓。你不知道她何时来,何时去,甚至不知道她会爱上谁。我用金钱、劳累、疼痛换回了对一个地区的浮浅认知,得到了近两万字的文字,也算有一种收获。过上一年半载,我会彻底忘记高原反应,看好一个地方风景与环境,我还会去采风创作,说不定还会写出令我满意的文字。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