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梁晴:虔诚

2015/11/4 20:57:55      来源:      人气:2972

    认识仲先生之前,我先认识了他的文章,当时我在《雨花》杂志编散文,省作协的领导王书记拿来他的稿子,说作者之前是个军人,现在是个很有作为的企业家。

    我看了稿子,是人生随感类的文章,写得很是认真,也力求有所见地。连续编发过几次他的文章后,渐渐记住了这位作者。

    我从事编辑工作三十多年,见证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大爆发的奇观,之后一路走来,目睹了纸媒文学的日渐式微,但散文领域却是例外,越来越呈现别一番繁华,小说家们同时皆为散文家,艺术家、书画家们写出很好的散文,企业家和官员们也开始涉足其间。我没有特别将仲先生与他们加以区分,因为那往往是事业成功人士的一种附庸风雅。

    终于见到仲先生,从内到外无不让我意外。他不见丝毫跋扈之气,眉目清晰,气定神闲,读过很多书,以罕见的勤奋出过六本专著,仅刚拿到手的这一本散文集,就厚达近400页,计三十余万字!

    历史上的豪放派诗词大家,有在马背上吟诗作赋的可能,戎马倥偬,笔底金戈铁马、大漠孤烟。而现在犹如战场的商场,商机瞬息万变,时间决定企业命运,时间就是利益和金钱,涉足其间的壮士似乎很难有醉卧沙场的浪漫情怀。仲先生确曾在文中写到这种男儿有泪无处弹的状态,他说:”这样的男人没有一刻放松过,在睡眠中也常被奇怪的梦所惊醒。从睡梦中醒来,就准备去打拼,神经总处在高度紧张中,从离开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已走进了拼搏的竞技场,走在一条永无终点,却要永远弯着腰向上攀行的坎坷征途上,等待的是未知的凶恶和艰险。”如此我不得不质疑,仲先生真能保有潜心文学的心态吗?可是打开《随风起舞》,字里行间汩汩流淌安安静静的文字之溪,既不见烽火硝烟,也不见故作宏大的主题和刻意营造的寥廓气势。

    篇目依然多为随笔杂感,篇篇言之有物,徐徐道来,真心可鉴。

    散文不似小说,它的文字直接反映作者的性情人品,故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硬汉柔情”的章节。从这类记叙身边琐事的文字里,可望更加真实地了解作者。

    我得出的结论是八个字:虔诚、沉静、感恩之心。

    纵观仲先生的全书,这八个字无处不在。一方面可以说是这个八个字成就了仲先生做人和做事的成功,帮助他杜绝了焦虑、浮躁、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说明仲先生具备了一个散文作家应该具备的诗意情怀和感性气质。

    这些文字很多涉及他的父亲。世上三件苦,打铁、背纤、磨豆腐。父亲占了背纤和磨豆腐两苦。即便如此,父亲依然在孩子的眼中顶天立地,说话当当响,斩钉截铁,从不拖泥带水,仲先生文中说到,父亲浓眉大眼,目光深邃,摄人心魄,直到父亲老去,病入膏肓,他也不敢与父亲对视,唯恐从父亲深邃的目光中看出自己内心的“不争气”。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得益于父亲的恩赐,父亲的勤劳养活了他们四个姊妹,父亲的远见,使他获得高于一般贫困农村少年的教育,父亲的严教,给予他做人的准绳和抗御一切困难的意志。

    仲先生深爱父亲,尽心尽力守候病塌上的父亲,甚至用手指为沉疴的父亲抠痰,对错过了父亲临终前的告别而终身悔恨。父亲去世后,每天早晨第一碗饭,一定是敬给父亲,有次清明节在怡心园缅怀长睡于葡萄树下的父亲,觉得葡萄架在细雨般的浓雾中犹如天庭,而用粉红色塑料丝栓住的枯褐色的葡萄藤,像是受难的耶稣。淡淡一笔,流露无尽男儿情。让人欲掬同痛之泪。

    他对母亲的深情也有许多着墨,尤其描摹母亲的离世,字字泣血,无尽惆怅。生前的母亲慈眉善目,好脾气,为哺育子女干男人的重活,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代,母亲宁愿向舅舅们告贷,也坚定不移地要让孩子们上学,仲先生就是因为母亲的远见和坚持,才在家庭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得到就读高中的机会。

    仲先生总在忏悔,没有在父母亲生前给予他们同样的亲情回报。

    正因此,他对相濡以沫二十多年的发妻的爱,珍宝般紧握在手心里,唯恐再留遗恨。每天回到家,见到她,心里才踏实。某天夜半醒来不见妻,四处寻找中,不觉身子被雨水打湿,妻却是因为出了汗,怕吵醒他,独自在西厢房洗澡。仲先生尽一切可能带妻子旅游,有天夜半抵家,稍睡片刻便悄然起身,专程买来妻无意中提及某家店铺的包子和烧饼。

    他对妻当年嫁给家境不好,又身患肝炎的他心存感激。他用饶有兴致的文字回忆当年迎娶妻的细节,回忆当年谐妻开小店,逢到年节每天能盈利上百元的开心。

    有篇文章写到他前往盱眙,心情如何激动,原来盱眙是他组建家庭的起始。文字真诚地记叙了他急切地寻找当年领结婚证的地方,寻找当年结婚时部队婚房的情景。

    本来他也是应该遂父母之愿,一辈子经营“一个妻,三间房,一个孩子,一家小照相馆。”的寻常人生,无奈父亲遗传给他的奋斗基因,使他走出这间小店,摸爬滚打、栉(之)风沐雨走到今天。

    他感激妻子对他的所知所想所能,对他从家庭到事业的无微不至的不可须臾分割的重要。

    仲先生有两个女儿,女儿们都很知道表达孝心,每次回到家,女儿们都会端茶送水以解他的劳累。可是作为父亲,他却不太善于表达对女儿的爱,女儿学业繁重,心情不佳时,他写一封很长的信开导女儿,这样的沟通方式难免隔靴搔痒。直到女儿留学德国时,他的父爱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除夕夜,想到女儿独在异乡,“说说心里话的人没有,可口的饭菜没有”无限心疼拨打电话,年关国际线路拥堵,连拨三十多次打不通,忧心如焚,好不容易打通了,女儿跟妈妈妹妹聊些琐事,数十分钟后话筒传到他手上,没说两句话女儿就先挂上了话筒,对此仲先生怅怅。但是另一次,女儿电话里讲到同在德国留学的一女孩子打电话给国内的父母,说心里难过,不想活了,说完关了手机。父母想尽办法打通另一个城市女儿同学的手机,这个同学又请别的同学帮忙去看这个女孩,敲门不应,踹开门才发现,女孩在蒙头大睡,早把对父母说过的话忘了。 仲先生由此感慨,在文中说到,把心里的难过告诉家人,自己的痛苦没了,却制造了家人的痛苦,这不是自己的女儿的作为。他对自己的女儿感到欣慰。果然自强自立的大女儿留学归来,能看出企业管理的不足,并坦率提出意见,仲先生放弃父亲的尊严和成功者的自负,虚心反省,心里充满了对大女儿的骄傲。对女儿的结婚、女儿的怀孕,他的文字里都充满了不动声色的欣喜、激动和期待。硬汉仲先生的父爱就是如此的动人,仲先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天意俗缘的感恩之心。在发现工人随意堆砌的假山形似打坐观音后,他虔诚地把台风三次绕怡心园而过的奇迹归于观音。

    他由衷赞美饭桌上的寻常饮食。他写到:“早晨礼佛回来,爱人已准备好早餐:一碗杂粮粥,一碟凉拌荠菜,一碟拌萝卜。杂粮粥的香,凉拌荠菜的绿,炝萝卜的艳,令我食欲顿来,三下五除二,吃得干干净净。且回味无穷。”

    仲先生问妻子:“幸福吧?总是吃不完的好东西!”妻说:“你的幸福就这么简单?”他说:“是啊,吃喜欢吃的饭菜,就是幸福。”此外,大女儿帮他担担子,从德国回来度暑假的二女儿陪他月下漫步,女婿帮他买报纸,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家庭的幸福。还有同事、同学、朋友间的被关怀、被理解、被支持,乃至彼此间一个温馨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都被仲先生珍视为幸福。

    一个心中盛满如此多爱的人,怎么会不是文学的忠实信徒呢?

    近年来,仲先生的文字精进神速,越写越好。如果说还有所期待,就希望在韵律、节奏方面能更提供一些文字的张弛之美。我非常喜欢他写月下漫步时的一段文字:“高悬的月亮,皎洁的月光,钻过长廊上的葡萄叶,好似一只轻盈的画笔,在长廊的碎砖泥路上绘出了一长幅的葡萄叶水墨画,错落别致。晚风吹拂葡萄叶,惊动地上的叶影,叶影图随即变幻形态。虽然只是些微调,却有着别样的动态美。这样的月光图,令我和女儿不忍踩坏它,小心翼翼地落脚在留白处,慢慢前行……”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仲先生方兴未艾的诗意情怀。

    期待仲先生笔底涌现更多的美好和风采。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