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夏学海:往事•与灯有关

2015-11-03 20:22:21      来源:      人气:2585


灯  盏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人,每当看到城市里流光溢彩如同白天的灯光,总会想起六、七十年代乡村如豆的灯盏。
    那时,夜晚的乡村是静谧的,偶尔的狗叫声会打破天籁。农村的孩子晚上大多不敢出门,漆黑一团,谁知道有没有大灰狼什么的。除了萤火虫,乡村人家茅屋里透出的灯光会给路人带来希望、温暖和宽慰。
    因此,那灯光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正是贪玩的年龄,俗话说“三岁半,摸了盐坛摸酱罐”,不知从什么地方摸出了一只锈不拉叽的小锅样的东西,心里很高兴,就约几个小朋友玩起了煮饭的游戏。用两块砖头支起小锅,掐了几根葱啊、菜啊什么的放进锅里,再舀点水,就进行点火了。可谁也没划过“洋火”,不是划不着,就是划断了小棒子,偶尔划着一根,害怕烫着,手一抖,早扔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多次的失败使我们灰心了,我只好求奶奶帮忙,没想到这一喊坏了我们的好事。奶奶问我在什么地方找出的这玩意,我答不出来,也不知什么墙旮旯里翻到的,但是觉得这就该我们孩子玩,谁会用这样的小锅煮饭呢?
    奶奶笑了,说:“这哪是什么锅啊,这叫灯盏,过去当灯用的。”这倒把我们玩煮饭游戏的事岔开了,我们感到很稀奇,这东西锅一样的底子放都没法放稳,怎么会是灯呢?
    我见过的灯也不少,“煤油鬼子”最多,随便弄个小瓶子,盖子上戳个眼子,装上捻子能吸上煤油就行。放在灶头上或者挂在墙壁上,能点亮就行。但是有一桩不好,点了一会这样的灯,早上起来鼻子眼全是黑灰。
    那时,有条件的人家用罩灯,灯亮大,也好看,就是耗油多,农村人结婚时才在新房里点罩灯。奶奶告诉我们,这是早先的灯,以前没有煤油,要用就用洋油,乡下种地人家哪用得到洋油啊?就将吃的食油,豆油、菜籽油放在灯盏里,加一根棉花捻子,点着照明用,灯头有黄豆粒子那么大,哪有什么亮啊。解放后,煤油也不够用,全凭计划供应,好在乡下人家除了农忙,一般晚上没什么事,天一晚就上床睡觉。
    原来灯和灯油还有这么一段演变的历程。
    现在,点灯不用油已不是梦想,而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实,然而,灯的变化不也是中国石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见证吗?
是的,点灯是不用油了,而现在的用油量跟解放初、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上世纪末相比,呈什么样的比例上升,恐怕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你随便到路上看看,那川流不息的车子,只在红灯亮的几十秒钟里,路上的车子也要停百米之长。就在农村,路上也不再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大、小三卡、各种农用车来来去去,不时有小轿车疾驰而过,踏板车、摩托车更如过江之鳜,多得惊人。
    这是中国石油人的自豪和骄傲,也是鞭策和激励,而且更警示我们: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当务之急!
 
 
 
罩  灯
 
    在我念中学的时候,学校还没有电灯,住堂生供应煤油,六个人一盏罩灯。
    两张老式的学桌并在一起,中间放着灯,两边各坐两人,横头上各坐一个。这六人算一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管罩灯,每天晚上提前擦亮灯罩,下课时把灯端到教室的一角放好。扫地的值日生分外小心,碰坏了灯罩要花一角五分钱买一个赔上,若是碰翻了煤油可就闯了大祸!倒不是值多少钱,当然钱也紧张,重要的是煤油是上计划的,没法买也没处买,这是特供给住堂生的。那些走读生就没有这待遇,他们眼谗得要命,如果晚上想学习,只有附近的几个同学合在一起,跨年级的也行,然后上报学校得到批准后,才可以供应少量的煤油。很麻烦很严肃,一般不容易批准。所以,有的走读生就和住堂的同学搞好关系,晚上来学校沾光,这可是真正的“沾光”。因为每个小组还可以挤两个人,那样连伸腿都要特别小心,稍不注意晃动桌子,就可能打坏灯罩或者泼撒了煤油。
    住堂生呢,就盼着能像老师那样就好了,一人一盏罩灯,那多亮啊,而且特安静,不像教室里人多,总会有点杂音。也难怪,几十个同学在一起,连伸腿都要小心,就是下课吧,你也要注意,不能碰着别人。而且,有的老师还用铁丝做个架子放在罩灯上,利用灯的热气烧点水煮点简单的夜宵,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须知,那时候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很多人被饿成了浮肿病,还有人被饿死!国家对住堂中学生虽然补足32斤成品粮,可没人独自都吃掉的,要想到家里人啊。真是往事不堪回首,一盏灯一点煤油竟有这么重要!
    一次偶然停电,只能点蜡烛,儿子说看不见写作业,我将上面的故事讲给她听,女儿只摇头,喃喃地说这是真的吗?
我说,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是叫你们现在的孩子也去体会那苦日子,而是提醒你们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更要注重勤俭节约。说实话,现在的大款们动辄一掷千金姑且不论,就是中学生浪费现象也极其严重,那餐桌上扔下的馒头、鱼肉,那垃圾箱里扔掉的衣服、鞋袜,简直是暴殄天物。节约一滴水、一粒粮、一度电,不仅是个人品德和修养的表现,也是关系社会公德建设。作为年轻人,如果连起码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确实是件令人堪忧的事。
 
 
 
火 星 虫
 
    火星虫,是苏北人对萤火虫的俗称。
    乡村的夜晚漆黑一团,几只像火星一样的小虫子飞来飞去,荧光飘逸,划破黑暗,既是一种点缀也是一种情趣。孩子们对它特感兴趣,一见到它就会唱起儿歌:“火星虫,吃瓜花,柴塘地,是你家”,还拍着手引诱它,以便逮住了放在小瓶子里玩。
    还有的孩子逮住了萤火虫,把发出荧光的屁股掐下来涂在眉毛上、脑门上,跑着玩,一群小伙伴来回追逐着嬉闹着。
    不过,这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的孩子们谁不在空调房间至少在电风扇下一边喝饮料吃水果,一边看动画片什么的。到黑咕隆咚的乡场上去跑一头汗,还要被蚊叮虫咬,实在不合算。
    但那时,这却是农村孩子夏天晚上最有乐趣的活动,不然,低矮的茅草屋里热死人,连点灯的油都没有,谁受得了啊!
说起来真可怜,过去的农村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生活。特别是夏天,早起干农活出一身汗,跳下河洗把澡,中午吃几碗饭,拖张席子找个树荫睡一觉,再干半天活。晚上时间就难打发了,不谈娱乐活动,点灯的油都没有,只好在黑星地里乘凉。
    一条小板凳或是一张席子,一把芭蕉扇,聚在一起海侃神聊,来个精神会餐,孩子们便跟着去玩。
    为了避免蚊子的侵害,常点燃一把干草捂上潮湿的碎草叶子,那烟浓而涩,呛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嗓子疼,什么蚊子还停得住呢!孩子们也受不了,只好靠跑动躲避蚊子的叮咬。
    于是,捉火星虫便可一举两得,又好玩又不被蚊子咬。还有的孩子洗澡时折些大蒲瓤子晒干,晚上点起来也有点烟,但驱蚊的效果就差远了。
    火星虫,曾是儿时最充满情趣的寄托物,也是永存心中的美好回忆。还有那些乘凉时听到的故事,教我懂事教我成人,这就是我永远觉得是家乡的甘甜乳汁哺育了我的原因。
    是的,家乡的面貌改变了,点灯不用油了,而用油的地方更多了,可我心中总还记得那些萤火虫飞舞的美好夜晚,或许这就是乡愁吧。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