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的雨已经持续下了两天两夜,而且丝毫没有要停歇的意思。噼里啪啦的雨声打在阳台上方的遮布上,刺穿了耳膜。远眺窗外,马路上的积水已经淹没了人行道边的台阶,路人打着伞,卷起裤脚,蹚着水在暴雨中来回奔波。街头巷尾,零零散散的菜农们拧着竹筐,紧挨着路牙边拼命地叫卖,希望能引来些许过客的注意,以赚得今日的口粮。打开微信朋友圈,诸如“来南京看海”、“到游船镇江”之类的状态疯狂地刷屏,以此来表达对天气的无奈和不满。这样的天气,自是换了谁也不会有好的心情。于我而言,这场雨来的很不是时候。因为恰逢一周仅有的休息日,原本脑中一张详细的计划表,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得干干净净。只能道一句:天有不测风云!
我来镇江已经一年多了,头一次碰到规模如此宏大的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北人,虽说在江南生活已有五个年头,可是对江南雨的频繁仍然倍感新奇。六月的江南烟雨连绵,家中随处可见的湿气也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月三十天的日子里,前前后后算起来有一个多星期是在阴雨天气中渡过的。在南京读了四年书的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烟雨朦胧。每至细雨过后,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杨柳低头,芳草吐故。微风中,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丝丝涟漪,隐隐约约看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在湖岸尽情地嬉戏。如果有幸能碰到雨后初晴,阳光洒在湖面上,五光十色的光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彼时,光的色散成了湖面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人便趁机拍下照片上传到朋友圈里,引来大家不约而同地一致点赞!人们偶尔在网络公共信息平台上,诗意般地写实与即兴抓怕,给纷扰的生活增添了几份乐趣与闲情,这已经成为时下一种比较流行的交流方式。
自小在苏北长大的我,今后生命中数十年的光景即将在江南渡过,这是我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虽然只有100来公里的直线距离,仅一江之隔,但是生活习性却大相径庭。譬如江南人爱吃甜食,这是江南人天性里细腻与柔和的禀赋。而苏北人口味则更偏咸辣,于是乎也多多少少有了几分北方大汉的狂野与爽气。再譬如江南人喜欢喝黄酒,度数不高米香味却很浓郁。但在苏北人眼中,那根本算不上酒,苏北人请客吃饭永远少不了白酒,白酒入口浓烈的辛辣味是饭桌上最受欢迎的味道。这充分印证了那句话:无酒不成席。这些只是表现在舌尖上的差异罢了,苏南与苏北的差异远远不止于此。气象上的表现则更为明显,此刻,窗外的雨也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明。
在苏北的乡村,每至雨季,径直的水泥路面上总会被冲刷的遍地泥泞。骑着电动车的路人回到家,裤脚经常是遍布淤泥,回家后,便免不了要宽衣解带折腾一番。因此,雨并不是很受欢迎,起码在我的印象中是如此。而江南的雨却是常受居者垂爱,别有韵味的,岂不知烟雨江南?“濛濛细雨湿打萍,池中荷藕乘势开。渡人撑竿水上走,岸边浣女把家还”走在江南的乡村古镇中,这是随处可见的场景。船夫身披蓑衣,一边哼着渔歌,一边驾着小船在河中穿梭,临岸的妇人娴熟地挥舞着手中的捣衣杵,趁着雨势未大,匆匆地淘完衣服朝家奔去,俨然一副活生生的江南村居图。倘若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羊肠小巷中,不远处的石拱桥上,偶然走来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妙龄女子,眉宇间不露声色的浅笑,让人一下子便忆起了戴望舒的《雨巷》。如若没有这场雨,又哪来的这份柔情似水?回眸一笑百媚生,低头不语惹人怜。这便是江南雨的独特韵味。如果说江南宛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婷婷少女,那么这细雨便如同她闺房中的帷帐,偶尔躲在帐后微微露出半边脸来,写尽了羞涩与腼腆。雨中的江南不仅增添了几分烟波浩渺,更增多了几分浓情蜜意。
当然,事有双面性,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明白。过于频繁的降雨对江南而言也不是什么幸事。尤其是梅雨时节的江南,少了几分细腻,多来几分粗犷,少了几分柔美,多来几分硬伤。相较于苏北而言,苏南的地下排水系统我便不敢苟同了。连续两天的倾盆大雨足以让一座江南古城飘在水上,给出行增添了许多难处。前些时日,从新闻中看到南京、镇江、常州的好多地方都被雨水淹至半车身的位置,甚至某些地方还出现了几起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听闻后立马拿起电话,拨打朋友的号码询问是否一切平安?朋友在电话中抱怨南京城雨污分流系统是怎样怎样的不好,玄武大道至新庄立交段,路面积水又是怎样怎样的深。我在电话这头一边听一边不断地应声附和他,朋友一番诉苦与吐槽后,最后回了句:“谢谢关心,我这边很好!”。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回复,却让友善的暖流淌入了各自的心里。朋友是我们老家人,由于父辈的迁徙让他生于南京,长于南京。初中三年他回老家读了书,三年时光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至今日,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满满8年的同窗之情让我们总是会时不时地关心彼此的近况。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吧?
话到此处,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手中的笔却是不听使唤了,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文字终究是文字,无论再怎样地工于笔墨,也无法在文本上原原本本地展现出真实的景象。如同这屋外的雨,说不清,道不明。
雨中的江南,恰似一场没有剧终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