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程白弟:浓浓“跳板茶”的韵味

2015/10/27 21:43:05      来源:      人气:2740


    “跳板茶”在千灯古镇地区流传于民间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舞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千灯文化人曾作为当地民间文艺的代表,被搬上舞台,并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获得多方文艺家好感。
    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跳板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跳板茶”原名“茶担舞”。
    千灯方圆几十里跳跳板茶的“元老”仅在世的沈金宝,早在十年前,有79岁,身体健硕,红光满面。他提起千灯跳板茶,精神一下子抖擞起来,告诉人们,“跳板茶”其实是千灯当地民间办婚庆喜事时,主人为对客人的欢迎和敬重之意而跳的一种迎亲船在跳板上的舞蹈。舞者一般为两人,头戴青色礼帽,身着青色长衫,双手各托一个直径约20cm的红漆木质茶盘,盘中又各放一只高10cm左右,有托底、茶盖的五彩茶碗。当新人进门时,随着主人一声悠长的“迎新客”,这两人便一左一右面向客人翩翩起舞。时而翻转双手,左右摆动;时而扭动腰身,前俯后仰;舞时,手中茶杯纹丝不动,茶水点滴不泼。由于表演者需具备刚柔相济的腰功,翻弯自如的手功,动作要协调,还要有笑容可掬的亲和力,跳舞者一般为年轻男性。
    相传,“跳板茶”其实并不发源于千灯,而是在千灯周边的歇马桥、陆家、锦溪地区。原来也不叫“跳板茶”,称为“茶担舞”。明清时期,该地区交通以水路为主,当地民间办婚事娶新娘大多坐船往来。夫家在接新娘上岸时,出于礼节,先需奉上茶水。由于在跳板上送茶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一定技巧,日久便有了一群专门在跳板上送茶之人,这些送茶水的人“送茶”送出了花样,逐渐变成了一个形同戏班的专业组织,叫做“茶担”。千灯当时是吴淞江口的一个重要城镇,镇上生活富裕的人家多,被誉为“金千灯”,哪家有喜事,请“厨师”和“茶担”两个民间班子来为喜庆场面助兴,是一个家庭排场的标志。由此,“茶担”舞逐渐在千灯盛行起来。
    沈金宝不是千灯正宗跳板茶的人,他的这番“舞艺”是在做厨师学徒时学来的,当年他知道的几个“跳舞”明星,如今已经全部过世。
    “跳板茶”随岁月淡出视线,作为当地传统民间舞蹈,千灯“跳板茶”历史上曾经着实风光过一阵子。沈金宝更是凭着当年跳跳板茶,获得过很多相关荣誉。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这里民间办婚事时,农村里仍然延续着这种习俗,所以“跳板茶”当时在千灯还是很盛行的,只是跳舞的人不分老少,跳法也较为简单。后来,随着各地群众文艺活动日益兴盛,千灯“跳板茶”被镇政府视为当地文化一宝,请专人改编,将其搬上舞台。
    千灯跳板茶不仅从昆山“跳”到了苏州,还从苏州“跳”到了北京。上世纪九十年,根据千灯跳板茶首次排出的群舞节目《茶盘舞》,获得了苏州市民间舞蹈汇演一等奖。随着“跳板茶”中加入的“时代性”和“艺术性”元素越来越多,如加进了伴奏音乐,男性两人舞,变成了女性群舞等,跳板茶逐渐变了样,茶舞越变越美。
    千灯“跳板茶”是昆山的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内涵,保护并传承下去。这是千灯文化之宝,挖掘和保护这一民间传统舞蹈。
    后来,千灯镇就着手在做收集千灯“跳板茶”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闻,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于挖掘出来的传统民间舞蹈,究竟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曾经在苏州得过奖的《茶盘舞》为表现形式。有的认为应该恢复原生态,仍然改成两人舞。千灯近几年旅游业正日益兴盛,挖掘出来的千灯“跳板茶”,无疑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原生态,而千灯跳板茶表现的,就是千灯民间历史独有的,充分体现千灯地方特色的文化,应该以保持特色原汁原味为表现定位。
    近年来,“茶盘舞”不断的在改进,在提升,每年都在排练新的茶盘舞,以新颖的方式传承这文化精髓。要让这一民间传统舞蹈重放光彩,保持生命力,需要有新的发展。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