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蒯天:承载国宝文脉——读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

2015/10/19 22:22:33      来源:      人气:2981
来源 :《人民日报》


    读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相反,它有点压抑,有点郁闷,让人沉重得一下说不清所以然。作品建立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着眼点是70年前那段让人无法忘怀的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怀着一种民族责任感,章剑华满怀热情地去描绘了这些人和事,将一段中华民族不该忘却的历史展现给大众。古人讲: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与许多纪实文学作家一样的是章剑华对故事的重视,所不同的是作者关注故事背后的人和事,而不是故事本身。正因为此,章剑华的作品显得沉重,显得压抑。

    我花了半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30余万言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合上书本,心情着实难以平静,那些鲜活的人物在眼前不断闪现,那段尘封多年,曾经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跌宕起伏的故宫文物大转移的往事,在作者笔下慢慢铺呈开来。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中,我们的先辈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在前线、后方,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战场,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是巨大的牺牲。“全国护宝、全民护宝”的故宫文物南迁只是文化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李文儒先生所说:“文物南迁以一种顽强不屈的姿态,表达着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文脉不绝、精神不灭。能将这段历史重新挖掘组织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我觉得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作品的构架、语言的表达、情节的设置和时代的背景是否能吸引读者的口味,能否被人们所喜爱,如果是,那么它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承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用一种史学家的眼光关注整个故宫国宝南迁的过程,忠实的记录下来,一点一滴绝不放过,最终为我们留下一本宝贵的另类历史史料。同时作者又以一种散文家体验生活的方式,将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串在一起,变得生动鲜活,从容不迫的叙事,设悬念,拟对话,刻画细节,摹写言谈举止。

    章剑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不在意于作品花俏的技法与语言的铺张,而是用一种非常直接与朴素的表达拉近了读者与事件与人物的距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正因此,章剑华的作品比许多纪实文学作品更贴近了纪实文学的本质。在《承载》中,我几乎感受不到作者技法上刻意雕琢的痕迹,他似乎一开始便切进了《承载》的肌肤,深刻的扎根于《承载》带给作者的苦痛与忧伤,以一种执着的回望之姿,展开了深入的反思与内省,从这个意义上说,章剑华有着一种相当成熟的独立性与自我色彩。

    《承载》从1931年“九•一八”事件开始讲起,当时的北平岌岌可危,为了保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物珍宝,故宫博物院毅然决定实施文物南迁计划。山海关失守后,1933年2月5日,故宫文物,共计13427箱,另有北平古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国子监代运代管6066箱,合计19557箱文物,终于分5批次踏上了惊天地泣鬼神、历时16年的万里大迁移。这批文物先运抵上海,后运到南京,之后又被迫分三路转移西迁,在川贵一带为躲避日军轰炸、破坏不断地变化保存地点,在这期间,故宫文物没有一件被战火焚毁,没有一件在途中损坏和丢失,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举世奇迹。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不是历史文献,而是历史小说,例如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却很少有人去拜读《三国志》。这是因为历史记载重在宏观把握,在人物细节处很少涉及,所以一大批当年为保护故宫文物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事迹,如果不是文物专家是很难知晓的,《承载》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和虚构,将这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刻画的栩栩如生。山雨欲来,力挽狂澜,积极促成故宫文物南迁的易培基;国难当头,抛妻别子,毅然南下护送文物的吴瀛;凭借睿智博学,西迁途中化险为夷的徐立森等等,个个性格鲜明。尤其是在易培基被诬陷辞职后,临危受命的马衡,作者更是倾注了大篇幅的浓墨重彩。从最初的单纯学者,到接受文物南迁,统领全局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直至最后支持祖国统一大业,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保大批故宫文物留在大陆的进步人士,马衡一系列的转变过程,都在作者笔下剥丝抽茧、层层递进,最终将这一人物升华为中国知识分子觉醒与进步的代表。

    回望是要有勇气的,更需要审视与反思,而在回望背后便是苦痛。章剑华以执着的眼光与勇气正视着《承载》,并以《承载》的人和事为题,希翼打开中国纪实文学崭新的大门。这当然是一种野心,是一种真正的作家的野心,这正是他可贵的地方。在时下一大批热衷于故事与传奇的小说家面前,章剑华无疑更胜一筹。对于那些只讲技艺不重视事件的小说家来说,章剑华这种执着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当然,作为现代人,回望是艰难的,因为回望不仅是对历史而言,更是对思想与心灵而言的,没有思想,回望则只是记录和回忆,而不是反思与发现,同样,没有心灵,回望便只是过去人物与事件的堆砌,而不是情感与苦痛。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思想与心灵的积淀,那他注定在回望历史时是无力的,肤浅的,在这点上,章剑华是高手。

    在真实历史的引导下,《承载》也加入了部分艺术创作的元素,比如年轻的共产党人高茂宽与进步女学生周若思的爱情。国仇家恨,让原本两个不搭界的青年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惜,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护中华国宝,他们历经波折与艰辛,经过重重考验,最终走到一起。为了表现爱情的美好,在条件恶劣的西迁过程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段山歌对唱“老远望到月亮落,妹像月亮摸不着。……凤凰想和龙王配,一心展翅为阿哥。”清清的滇西水,浓浓的恋人情,将烽火下的爱情表现的纯真致美,给这部厚重的《承载》添上了一笔清新的亮色。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衬出日本侵略者的丧心病狂。人是最有魅力的,只有抓住了人,人事,人心,人情,再佐以大量的史料作保证,才能生出许多波澜和趣味。成功的人物刻画也再次印证了恩格斯那句名言的正确:“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承载》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它始终贴着主要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写出了一定的人生韵味。

    《承载》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对整个历史脉络的把握相当到位,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涉及大半个中国,围绕故宫文物迁移十几年间的零零碎碎的各种事件、人物在作者的精心谋划下,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洪流,扑面而来,直逼人心。当今有些作家并无多少历史方面的知识,却爱写历史,难免流于概念化,说教化。还有一路,虽慷慨有加,但夸张失度,用力过猛,反而不见了人性的深度。与这类哗众取宠的历史小说相比,《承载》要可信的多,因为作者不但对相关历史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而且文学造诣颇深,作品中既有生动的细节,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与史料结合的相当贴切,珠玉交辉、分寸感把握极好。例如,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文物知识的描写,从“散氏盘”到“司母戊鼎”,从“富春山居图”到“三希贴”……,国宝文物的出处、经历、艺术价值、考古价值等等,经由书中人物之口,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备受艺术熏陶,却毫无一丝生涩之感。

    文学是通向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最快捷的通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就能领会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状态,就能自然地从思想上得到提高,《承载》以其独有的厚重体现出作者对那段历史到位的拿捏与精准的诠释,折射出作者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做为一部书写中国现代文物保护史的长篇纪实文学,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对那段历史的感动,更是承载了所有华夏儿女对祖国几千年文化历史的顶礼膜拜,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该以怎样的思考、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祖国曾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与物……。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