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华:哲学散文:本原“一”的碎语
2015-10-18 12:04:18 来源: 人气:2732
世界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么?还是世界原本就是一统的,是被人为理解为对立的?请读——
年近六十,忽有一悟,推翻了一生所遵循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
但观点林林总总,如网络语言般的斑斑点点,有智有慧,却难为一“树”。
说“一”,便是说“一”是本原——从宇宙到人到人的社会到人的世界观,原本是一统的,来源于“一”。只是由于人的谬误,才将处处可见的“一”化为了对立。
世界,便在人的谬误中,分裂了,动乱了,无秩序了,灾难重重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回归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呢?
在这里,用得着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一语话:“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这与马克思最喜欢的箴言“怀疑一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说:“每一个心灵都有它的望远镜。”
我愿意在此,把我的新观点写下来,供每个人用自己的“望远镜”来审视。
一、唯心论与唯物论本是一家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物质的然后由思维去认识了它,还是世界本来就是人的思维的产物。由此人们从哲学观念上分为了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并产生了严重的派别乃至阶级阵营的对立。
然而当社会走到了信息时代,我发现,世界是信息的,是符号的。无论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或说世界是人的思维的产物,世界出现在你面前时,都是通过信息或符号来显现的。
信息是世界存在形式及状态的显示与表征,是关于世界存在的一种反映和特性。从唯心论者角度说,信息是物质的语言,是物质的意识,所有物质都要通过信息来表述,而信息是人的思维所创造的,所以思维是第一性的。而从唯物论者的角度说,信息只是物质的一个外在符号,所以世界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
禅宗六祖慧能得了五祖弘忍衣钵,隐居在广东曹溪。一天他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一阵风来,幡儿摇动,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 由此一句,他显露了真智慧,六祖身份得以被广大僧众所承认。是想,如果风来了,幡摇了,心没有制定出“风”、“幡”、“动”这些信息(符号),风和幡能动起来吗?所以心动必在风与幡动之前。然而,风与幡又是存在于心外的,只是没有思维却又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所以又是客观的存在。你说,物质是第一性的,但没有思维所制定的符号它是没有办法表现的,思维本身又是主观的,这不是思维是第一性的么?慧能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坛经·付嘱品》)”。便是这个意思。但反过来说,你说思维是第一性的,那风与幡又是客观的存在。
争什么争嘛。我说,这种争论有意思吗?世界本来就是统一的,只是人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它而已。我们说,世界是物质和思维(信息)的统一体不是更好吗?唯心唯物各自表述去好了。各种流派,只是一种看问题角度的差别,是一种学术上的差别,不要搞到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好。
世界是信息集合,在此点上,唯心论与唯物论,统一于“一”。
二、哲学走到了语言学
西方哲学有三个发展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
古希腊的哲学家探讨世界的构成,寻找现实存在的来源、现象后面的本质或某种形而上学的本体,故称为本体论。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斯多德说,万物的“实体”或“本体”是客观事物最根本的最初的原因,即“第一因”。这是说实体原为万物出发的本原,我称之为“一”。
近代从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的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开始,哲学研究转向认识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本源转向研究认识的起源,也就是研究认识究竟来自经验还是来自理性,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研究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等。哲学进入认识论阶段。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知性是指意识从其本身产生观念的能力,也就是认识的主动性。知性的最高能力就是所谓“先验统觉”。这是一种原始的先天统一,是认识的最基本能力,是一切意识可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这里,知性是认识的本源,认识是万物发生的本原。
现代哲学又从认识论阶段转向语言哲学阶段,因为,现代许多哲学家已认识到,哲学问题不过是关于语言的意义问题。哲学家们认识到不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需要首先弄清语言的意义。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认为:在语言出现以前,世界一片混沌,语言给世界以秩序。世界的秩序,世界的结构,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语言赋予的,而语言的内涵是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世界的秩序(结构)是人的思想决定的。(详见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郭鸿先生《从西方哲学逻辑范畴体系的演变看西方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发展》)
看,唯心还是唯物,思维与存在哪个为先,最终统一于语言(信息或符号)。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本原。这个本原,我还称之为“一”。
语言哲学的发展,对信息观是一个佐证。均证明宇宙是出于一个本原“一”。
三、上帝与人
上帝是存在的——先放一个假定在这里。
人是上帝比照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圣经》里这样说,中国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也这样说。因此,人在本质上与上帝是同一体。
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的,女人与男人也是同一体。男人与上帝的本质是同一体的,所以女人作为男人的一部分,也是与上帝同一体的。
只是有一天,人自己走入了迷途,男人的祖先亚当,在女人的祖先夏娃的引诱下,当然女人又是在蛇的引诱下,违反了上帝的规定,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即苹果,睁开了眼睛,想去看看上帝了。上帝怕自己的权威由于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化而失去,就把男人和女人赶出伊甸园,让他们成了世人,过起了自己劳作自己辛苦的日子。
上帝与世人本是一人,是人的谬误,让人与上帝一分为二。
人不知悔改,还想窥探上帝的秘密。人开始依仗着自己非凡的生殖能力,生产出庞大群体;再依靠庞大的群体集合产生的巨大的人力,要建造一座通天塔——巴别塔。上帝再次震惊。这时,他想的一个办法是,让人分成族群,各讲一种不同的语言。语言不通了,隔膜就产生了;隔膜产生了,矛盾就生成了;矛盾产生了,人就开始互斗;人互斗了,巨大的人力就分解了,通天塔再也建不成了。上帝就是人,人就是上帝这个秘密,在人的谬误中再次被掩饰。
上帝就是人,所以上帝是存的。这是上帝与人的本原。古老的故事中所含的哲学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四、宇宙:由一至对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的老子《道德经》的开篇语。
“道”是宇宙的原生法则,根据这个法则,诞生的是本原“一”,是一个统一的物质。
宇宙的定义:《尸子》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
世界的定义:“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现特指人所生活居住的地球。
宇宙,原本是一种混沌,原本就是“一”。《庄子》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现代学者张京华将其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见百度)
远古的某天,按中国神话的说法是,宇宙被盘古一斧给劈开;按现代科学的说法是,宇宙有了一次大爆炸,所以世界开始从本原“一”分为二,分为三……宇宙中有了地球和其他星球,地球上有了人与各种生物和动物,我们就有了世界。
世上一切事物,原本是从“一”出发的呀,是哪里有了一点不对,才分裂的;而不是从对立出发,经过斗争才达到统一的呀。
辩证法中最根本的规律是对立统一律,又称矛盾律。该律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从来都是一分为二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庞朴先生很早就有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事物的本性不是一分为二的,而是一分为三的,因为矛盾的双方,在对立统一的斗争中,还有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中间状态,中庸状态。然而现在想想,事物不是有一个中间状态,而是事物的出发点就是一,只是在斗争后又回到了原始的出发点“一”。有叹:非山非水才是真山水,非生非死才是真神仙。站在现在,才有过去与未来。无声无息才是至爱至悲。“一”,统一,才是本原;对立,斗争,累了吧,请回归本原——“一”,这才是哲学的真理。
“一”是本原,是绝对的;对立,是谬误所至,是相对的。人类和宇宙的万事万物,来自于“一”,最终要归于“一”。
五、阶级对立
为什么会有阶级,是因为人对生产资料掌握不同,对社会资源掌握不同而产生区别,进而立场和观点产生区别。如果区别大了,就产生强烈的对抗——阶级(集团)斗争。
从神话上说,是上帝怕人合力搭建巴别塔上了天,看到了他人的一面,所以一夜之间让人有了不同语言,产生了隔膜,产生了种族与阶级。
然而人本是人,沟通了语言不就回归“一”——统一的“人”了么?
作穷人的可以想想,人生苦短,犯得着老对他人的富有想不开么?
作富人的可以想想,当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亚历山大去世,要人们把他的两个手放在棺材外面。他说,我就是要让人知道,我这么伟大的人,离世时还不是两手空空!
回归“一”,想想我们都是人,就有了平等感,就有了爱心,就有了感恩心。
回归“一”,我们就与上帝成了一统,上帝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就能将心比心地感受,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心,也是上帝的爱心。
到过台湾,那里的寺庙均不卖票,庙里的香拿一支去烧即可,佛学书籍也可自取,钱由参观、拜谒者自己“随缘”。关于烧香,大陆人讲究烧高香的,钱越多,求菩萨的事越大,就越要烧高香。台湾则不,任何人只需烧一支香即可。出自台湾的世界著名高僧净空大师对烧高香有过一段专门的讲法,他说,香为信香,只要一支。香是给佛的信号,体现一个“信”字,表示我们对佛有信心,向佛表示我们讲诚信,表示愿意“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它表示的是一个信仰,送上的是一个信息,所以一支香就够了。否则,香越高,菩萨才越保佑你,香越多,菩萨才越可能实现你的请求,——这不是把菩萨当贪官了么!谁给的礼多就保佑谁,这真的有违佛祖引导人人从善的本意呢,且也歪曲了香在佛学中的作用。
看,大师是知道佛与人本是同体的,佛就在人心中。佛与上帝一样,与人本为“一”的,只是需要沟通一下就成。
人与上帝、与佛都能沟通,人与人为何就不能沟通呢?
国学大师梁漱冥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阐述过,中国阶级从古到今有一个特点,就是“富不过三代”,总在变化。地主有了地,三个儿子一分就变成小地主了。再分下去就成富农、中农了。穷人的孩子,一天读书当了官,家境立变。人,还是那个人,只是遇到了机遇。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赛珍珠以中国农民为主角写的小说《大地》,主人公阿龙,是个穷穷的雇农,人生的梦是想有地。他最终发横财了,有了地,当了地主。之后生儿子,娶小婆,最后败家。还是还原为一个农民。
想通了这些道理,想通了人只是人,人人都是宇宙中一个匆匆的过客,还会有阶级之争吗?我们还要阶级斗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吗?
回归统一的人吧。
六、量变到质变与否定之否定
人,从何而来?据说是从无机物而来,从单细胞而来。总之,是从某原生态的东西——本原“一”而来。
人的社会从何而来?从原始社会,由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慢慢积累财富,从量变积累到一定能量,发生人与人的关系突变,进而否定了前面的阶段,上升到一个高级的阶段,社会由此发展而来。
从形式上而言,人已不是无机物,不是单细胞,已是人;最终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原始社会,虽然面目也像共产主义,但早已超越了原始共产主义内容。
然而,人首先是由某原生态的本原“一”而来,“一”是人的本原。其次,人还是由无机物、单细胞的组成,少了这些单细胞,缺失了某种无机物,人都会分解而不存在。其三,人死后,并没有超越什么,肉体回归了单细胞、无机物最终还是无机物。灵魂,再回到了上帝或佛祖或安拉手中,全部回归了本原“一”。
社会发展呢?再发展还是人的组合。人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世界和宇宙的主宰,自称社会是发展了,前进了,每个社会阶段都超越并先进于前一个社会阶段了。真是这样吗?社会主义社会一定比资本主义社会强吗?资本主义社会一定比封建主义社会强吗?封建主义社会一定比奴隶主义社会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强吗?强力开拓自然的现代社会一定比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始社会强吗?掌握了各种学科和主义的现代人,一定比无为而治的古代人强吗?有着各种党派的进行着阶级斗争、武装斗争、路线斗争、党派斗争的现代人一定比部落人强吗?无为而治,中国老子的根本观点,不强于现代所有的学术观点吗?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办政府就如烧小鱼,不要老去翻弄,去折腾,就这个治国的理念不比现代哪个政治观念都要先进吗?
量变到质变,一定会爆发突变。有没有不爆发不突变的呢?有没有双方妥协而回归于“一”的原始静态的呢?认识到人与社会的本原是“一”,以文明的态度回归于“一”,社会不也在进步?人民不也在享受福祉?
矛盾对立,双方冲突的能量达到了要爆发、要否定现状的临界点,能否不想着否定对方,而是一同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不要一山容不得两虎,一同都回到人的本原“一”——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顺应自然的人,这样,哪个社会不会更文明?人民不会更快乐?
佛说,其实人在世上只是一个瞬间,人类社会在宇宙的长河中也只是一个瞬间。认清这点,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便是回归人的本原“一”,这便是老子说的“道”,这才是人间正道。
七、外一篇:人在可怕的高傲
出生,响亮的啼哭,人想向世界昭示:我来了!我要让我的种族繁荣,我要让世界在人的繁荣中欣欣向荣。
吃饭,长大,工作,争斗。想的是事业有成,想的是光宗耀祖,想的是成家立业,想的是大富大贵。少年何等气盛,青年何等潇洒,壮年何等自信,中年何等满志。可近乎老年呢?才开始有点思考。
终于发现,人,并没有得到自己辉煌,尤其是芸芸众生的广大“我们”。
最高的权力是那么苍白。阶级相争,人与人相斗,让人其乐无穷,让人乐此不疲。到头来,最高权力取得了,那也只是空有其号——仅领导着一个紫禁城而已。细想想就会明白,帝王只是虚领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名,刚出紫禁城外,山河就已另有他属了,那一方方山河实质是属于那些阳奉阴违的率土之滨的诸侯们的,是属于大大小小的地头蛇般的父母官们的。
最高的荣誉是那么高不可及。就是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的克林顿先生吧,当了总统上面还有一个荣誉没得到——就是如林肯、罗斯福那样建碑、建纪念馆。届数到了,年龄到了,只好退了下来。在任时需苦苦作秀,毫无隐私可言,人总像是赤身裸体地面对大众。稍有不慎就会曝了光,名誉扫地不说,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最多的财富是那么没有定数。就是比尔·盖茨,数十亿的财富,一个经济滑坡就大大缩了水。金融大鳄索罗斯,得意之时大把进钞票。一着算计不到,顿时满盘皆输。广厦万间,你只能睡一床尔。山珍海味,一日也只能三餐。年轻时,用青春去赚取财富。到老了,再想用财富换回青春已不可能。可悲处:财富再多,死不能带走。更可叹:能富甲一方,却难富过三代!
最大的幸福没人识得并去把握。家庭的和睦,人与人的友情,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这本质的幸福有几人知道,有几人珍惜和追求?夫妻为一些小事争执而失和睦,离婚率逐年增高。当了领导,有几个能给自己的属下提供一个自由发挥水准的空间?单位中,没有妒忌心不会下绊子只会为同事提供最大帮助的人又有多少?人,都是在把斗败对方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最后,赢了只有狂笑,而没有会心的微笑。只有得意,没有幸福!有了成功,已没有了友情和亲情!最后,今日少年明日老,山河依旧好,人已憔悴了,美丽动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山河也已他姓了。
还有窝里斗,单位与单位的斗,国家与国家的斗,地区与地区的斗。更可怕的是,这一切的斗,都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成本的。是以牺牲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为代价的。人类之中,有一部分最终是“胜利”了,但资源同时在枯竭,生物同时在毁灭,环境同时在恶化。可人却看不到这一点,人是那么为经济所短视,为政治所短视。可是,当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人的辉煌也将被毫不留情地彻底结束。人将被整体性地毁灭,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伟人还是小人。于是我们说,人没有过整体的辉煌,人不会有整体的辉煌,连部分人的辉煌也不会有,因为人的整体的灭亡会消灭个体的辉煌。
那么,我们要问,高傲的人,你的一生都干了些什么呢?
然而新的一轮的人的诞生又在开始,他也是用响亮的哭声在向世界昭示:我要创造一个最辉煌的种族繁荣。然而伴奏着人的响亮的声音的是,诗人里尔克的诗《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这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八、外二篇:人是潘多拉放出的灾难
众神在天上,万物在地下,那时多么和谐。草多了,羊就多了;羊多了,狼就多了;狼多了,虎也多了。最后,羊多了,草少了;草少狼多,羊也就少了。羊少了,狼也少了;狼少了,虎也少了。再后来,羊少了,草就多了。草多狼少了,羊又多了。羊多了,狼也多了;狼多了,虎也多了……就这样,万物在大地自然地平衡着。
大地的平静被打破
大地的平衡,是被一个聪明的小子打破的,他就是普罗米修斯。
他是提坦神的儿子。他在天上闲着无事。像其他孩子一样,他爱玩火。他折了一个长长的茴香枝,拉一片云朵把自己藏了起来。太阳神阿波罗依例驾着他的太阳车从空中经过了。这时,藏着普罗米修斯的白云飘向了太阳车。云,很快被太阳蒸发了,但茴香枝却已点着,普罗米修斯带着散发着浓香的火种降临大地,大地,起火了。
火,烧着了林子,烧着了林子外的草原,除了河流,无可阻挡。动物四散奔逃,大地一片混乱。
“谁在自作聪明?太阳神为什么失职?”宇宙最高主宰宙斯大怒。情况很快搞清楚了,闯了大祸的普修米修斯被带到了宙斯面前。
责任要追究,但大地如何恢复平静?还是聪明的普罗米修斯提出一个想法:“万物的平衡要靠秩序,而秩序是要有人建立和管理的。我想按照我们的模样,造出一些能干的大地管理者来,我打算叫他们‘人’。‘人’,是神在大地的代理人,有了‘人’,大地会有秩序,大地就会恢复平静。”
宙斯恩准。
“人”是这样造出来的
普罗米修斯动起了脑:地上动物这么多,自然环境千变万化,如果造出的“人”不比其他动物强,那就会很快灭亡的,更谈不上建立大地的秩序。于是,他在造人的同时,又想像着各种动物的能力,想到一个,就揉入所做的人一个。这样,狮子的勇猛、老虎的威严、狗的忠诚、牛的勤劳、马的善跑、鹰的锐利、熊的强壮、鸽子的温顺、狐狸的狡猾、兔子的敏捷、狼的贪婪等,都被他分别揉入了不同的人的身上。
普罗米修斯把造好的人,带到宙斯的大殿里复命。看着人的模样,宙斯当然不相信他们能重造大地的秩序和平静。他想考验这些人一下。他说,诸神灵,按你们各自的才能,将对立矛盾的想法输入这些人,看看他们的选择,我们便能知道他们的能力。
众神各展才能,每人挑选起自己喜欢的人。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将“艳美或长寿”输入了一些人的头脑。太阳神阿波罗把“地位或和平”输入了另一些人的头脑。酒神巴克科斯把“奢侈与节约”在好一些人的头脑里根植,青春女神赫柏动作敏捷地把“快感与健康”一下“批发”进了许多人的头脑。当然,海神波塞冬则把“荣誉与友情”也输入了一些人的头脑。如此等等。此时,只有智慧女神雅典娜不在了。就这样,本原是一样的人,从普罗米修斯开始,再到宙斯,就从一分化成二、三……无数种了。
最终,雅典娜出现了。她手里捧着两样东西。一件是一篮子红心,每颗心里包着“希望和劳动”。这是一对不矛盾的概念呀,——这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聪明。她不想让人选择,因为有选择就会有错误的选择。她要人选择希望时就得到劳动,选择劳动时就饱含着希望。雅典那更聪明的是,别的神灵将矛盾的概念输入了人的脑子,而她把她最美好的愿望放入了人的心里。脑子,是用来思考的;而心,是灵魂,是用来引领的——她这样给她的作品定义。她以为,这样人就会经受住宙斯的考验。她把一颗颗红心放入人的胸中。她默默祈祷她能成功。
她捧的第二件东西是一个美女,美女手中还有一个盒子。美女光艳照人。雅典娜对诸神说,你们打扮她一下呀!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马上上来,给她淋上最令男人魂迷的香水。语言神赫尔墨斯马上教会她说各种语言。其他各神则纷纷赠给她最美的服饰和珠宝。这时,雅典娜把所有造好的人放进了美女的盒中。她说,众神一同打造的美女,当时人当中最智慧的。我们就叫她“潘多拉”吧,意是是众神所赐的美女。她的任务是,代表众神下降大地。她将从盒子里一个一个地放出人,将他们红心激活。激活一个,就放走一人,直到全部放完。说到这里,雅典娜都止不住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
众神都赞同雅典娜这个稳妥的提议。雅典娜朝礼品盒里吹了一口气,里面的人就都有了生命。她盖上盒盖,把盒子交给了潘多拉。
结果出乎神的预料
潘多拉是温顺的。她徐徐降落大地。她小心地从盒子里放出一个男人,揉着他的心教会他如何劳作,如何防身御灾,如何繁衍后代。男人眨眼、点头了,她便撒手让他而去。
她再放出一个女人。她揉着她的心,告诉她她与男人本为一体,再教她如何纺织,教她如何关爱男人,如何管理家庭。女人眨眨眼,点头了,她便撒手让她而去。
如此,潘多拉劳作了一天,累了。她望望星空,躺在了月光的草地上。
这时普罗米修斯来了。他乘着天黑溜出了天庭,来看美丽的潘多拉。他英雄般的气概很快就征服了孤独而劳累的潘多拉。
潘多拉躺在他怀里,讲述着她一天的辛苦。
普罗米修斯揉着潘多拉酸痛的双手,轻轻呵气。他说:世上的事不是都需要那么认真的。一个一个地做,那太辛苦了。你就把盒里的人一下全倒出来吧。他们都有心、有脑子,都有两种选择。那是宙斯对他们的考验。他们要想管理大地,就应当会选择。
潘多拉是温顺的,也是缺少主见的。她被普罗米修斯的话所打动,她一边与普罗米修斯接吻,一边就打开了盒子,把里面所有的人都倒在了地上。
人在草地上手拉着手围成了圈,把普罗米修斯和潘多拉围在中央,载歌载舞,把他俩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崇拜。
草原一夜未眠。普罗米修斯与潘多拉享受了荣耀的一夜。
第二天,事情就不好了。这些人,没有选择雅典娜的心,因为心是要抚慰才会成活的。他们身上的能力——狮子的勇猛、老虎的威严、狗的忠诚、牛的勤劳、马的善跑、鹰的锐利、熊的强壮、鸽子的温顺、狐狸的狡猾、兔子的敏捷,狼的贪婪等全复活了。但能力是要品性作基础的呀,——他们在品性的选择时,宁选艳美纵欲过度,也不怕早逝;宁抢高官厚禄,也不愿与邻人和平;宁选奢侈而破产,也不愿简约清平度日;宁愿图一时快乐,而不愿在山林中享有健康;宁用刀枪去夺得勋章与声誉,也不愿以谦让搭起世世代代的友情。人——除了第一天那些激活了“希望和劳动”之心的人,他们因此活得阳光而幸福——大多数,经不住不良品性的利诱,把能力全用于争斗、奢侈、纵欲之中。更可悲的是,人真的具有管理世上万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品性,却比火更厉害地破坏了大地的平静。而且,那些有着“希望和劳动”之心的人,成了人类的少数,吃尽了生活的苦头。
泼出去的水已收不回来,人似乎比神灵还聪明。宙斯大怒,将普罗米修斯订在高加索山顶喂鹰达三万年之久。在这三万年里,大地上人已泛滥成灾。他们砍伐了地面的森林,挖出了地下的矿藏,让地上、水里的大批动物绝种。他们用他们无边的能力发明出核武器、化学品、药品,用纵欲超量繁殖,用奢侈过度挥霍,用争战掠夺日益减少的资源,用谎言掩饰真相,最后将自己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聪明是要被聪明误的,没有品性的聪明,就是人的掘墓人。
此刻,宙斯在天庭再度召开会议,要想办法。
九、再谈量变到质变与否定之否定
量变就一定会质变?不一定。从秦始皇算起到清代,共2122年,每次朝代否定的能量积攒主了,社会变动了,但变动的结果呢,还是回到专制主义,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量变到最后,质还是没有变。还是回归到原点。
否定之否定,否定后一定是发展,后代一定比前代强?也不一定。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中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上述论述可见“plz528”先生所写《你想不到的真实的中国历史》一文。
试想,如果社会停留在老子所说的“一”而不生二的社会——原始社会不发展,是不是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今天有电视电灯,有汽车火车,有飞机轮船,有一天地下资源没有了——这是极有可能的,《南华早报》报道,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庆典,按中国梦的规划,中国将成为“富强”的国家。但另一方面,2049年也可能是中国主要能源──煤炭资源耗尽之际。当地下能源耗尽,汽车、火车要马来拖拉,照明还要靠油灯、火把,船还要靠双桨来划,社会就还得还原到原生态中去。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信息社会,好像给人带了极大的便利。但设想一下,如果人没有发明计算机与网络,没有信息革命,就没有复杂的金融交易,就不会有股票、期货,人们多一点钱就会放在身边或信用社里,这样就不会有金融危机,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当然也不可能有电信诈骗。当然,也是因为进步,人才有了阶级,才有了穷富差距,才有了社会危机,才有了战争。无怪乎老子向往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他的智慧现在才有人发现是真理,当年批评他的人现在自己应当感到自己的渺小。当年拿着辩证法三条规律自以为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人,自以为是大师的人,在老子面前应当感到渺小。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本给人一个完美的世界,你在伊甸园里本份地生活就好,为何要想入非非,想搞什么创造、创新?人生本就是一个刹那,万变还得还原为一个灵魂,还原为无机物,人折腾什么折腾。
十、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生活观带来极大谬误之一
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了极大的谬误,引导我们误入歧途。但我想先从小的方面开始说起。
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就是细胞,本不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正常细胞中含有癌变的基因,癌细胞中也含有变回正常细胞的基因。它们本是同根同源的组织。定居美国的印度传统医学专家安德烈·莫瑞兹,以自己30年行医的经验写出一本书《癌症不是病》。他在书中说:“每人体中都有癌细胞,每个成年人,每天都会有三百亿个细胞死亡,其中有百分之一到十是癌细胞。当身体中出现阻塞的地方,氧气输送成了问题时,便产生毒素。但毒素不是癌细胞!健康的细胞基因会随之突变改造,不再需要氧气,变成所谓癌细胞。正是这些癌细胞将这些毒素吃掉分解。当身体的阻塞一直无法克服时,正常的细胞就会不停地在此处转换成癌细胞,直至成为肿瘤──相当于社会中的垃圾处理场。”他在书中肯定了癌细胞的好作用——身体中的毒素(垃圾)多了,正常细胞就变成癌细胞过来工作,结果产生肿瘤区,——这表明细胞们正在一起努力,共同改善身体。如果正常细胞不变成癌细胞跑过来,毒素大量流入血液,短短一天,人就可能死亡。一般情况下,处理完毒素后,癌细胞自己也代谢死亡。你说,癌细胞是“坏孩子”吗?
如果我们把癌症当成是正常细胞而不去治疗又如何?安德烈·莫瑞兹说:“从尸体解剖显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人生前都有甲状腺癌、胰脏癌、前列腺癌等,但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因此而死亡。化疗好吗?在22种主要的恶性肿瘤中,化疗后五年存活下来的人,只有百分之二到四。放射性或开刀呢?是百分之七。”他说:“甚至,完全不治疗癌症比接受治疗拥有更高的成功率。”
他的观点很清楚,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本是一体,遇毒而变,与毒苦战,产生肿瘤区。要想不产生肿瘤区,人不是去杀掉癌细胞,切掉这个肿瘤区,而是要改变自己酸臭性体质。这需要提高自己排毒能力,要有良好的精神活动来调节全身的运动能力,这样才能少产毒素,快速排毒,不引起细胞们来与毒素大战并产生肿瘤区了。在肿瘤区里,我们取样一化验,发生里面有变形的细胞——生化医师会马上肯定的说,确症:它就是癌细胞!但它是为了我们机体的生存而战死的英雄呀,哪有战死的人尸体是好看的呢——然后医生就来开刀,就要化疗、放疗。这是多么谬误的一件事呀。无怪乎安德烈·莫瑞兹说:“现代医疗太暴力。”
然而如果我们把细胞不一分为二分为好坏,只看作同一种东西,我们不就可以从根本认识上避免这种错误么?
十一、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生活观带来极大谬误之二
就对立统一的观念,我们再从小处说到大处。
天人本是合一的,此观点来自庄子,由汉代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发展成了一个哲学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代表观点之一是:“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与人是一致的。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与人是相应或说相通的。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经典名句。
而我说,人本来就是天的一部分。人与天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认定人与天原本是统一的,要从“合一”出发,顺应天意,即自然规律。
人原本就是天按照自己的规律造的。人应当按照天的安排(规律)而生活。认识到人与天为一体,自觉与天保持一致,即尊重自然(包括尊重自然给我们的警示),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人就活得和谐,幸福指数就高。如果认为天人不是合一的,是对立的,甚至要与天斗,要人定胜天,到头来可能不是其乐无穷,而是苦不堪言。
老祖宗真的比我们聪明,历史上并不是后来者一定比先人先进,这又是一例。
十二、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生活观带来极大谬误之三
人就是人,本不分高低贵贱的、不分阶级、集团、种族、阵营的。不知何时起,文明进步了的人,发明出人分阶级来,分出不同意识形态来,结果对立统一观发展成了阶级斗争观,全球乃至每个国度甚至每个同族、每个家庭内都斗得你敌我活。从此中国传统的惯例——一山不容两虎发展成了现代某主义的经典——不是东风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党内借此也有了路线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其实抛弃阶级斗争的观点,认可人的统一性——人就是人,人本是一家,一切恩怨都可以化解。就像地主资本家的小姐可以嫁给穷书生,地主资本家的少爷自然可以娶刘三姐。人是有阶级性的,这是因为谬误的观念而产生的。丢掉错误观念,人的共性就美妙地展现在了面前,那就是人人都有爱情。
总以为战争是“一山容不得两虎”、“你死我活”的最集中表现。然而2013年8月第二次去了美国,才知道战争还有另一种结束的方法。
我写过一个《战争·文明·诚信》的历史小故事,被《读者》2006年第10期转载。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一仗——约克镇战役,在经历了一个月的海战陆战后,英军司令康利华战败了。胜利方——北美大陆军华盛顿将军的士兵和法国盟军罗彻堡将军的士兵排成两行,形成夹道,举行受降仪式。夹道的尽头就站着华盛顿将军。
时间是1781年10月19日,地点是美国弗吉尼亚的约克镇。
康华利以自己最后的勇敢保持着军人最后的尊严,他走过夹道,来到华盛顿面前。他拔出了自己的指挥刀,在一个优雅的中世纪骑士礼后,把军刀递向了华盛顿将军。然后引颈待戮。
出乎他意料的是,华盛顿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才接过了军刀。随即华盛顿拉起了他的手:“亲爱的洛德,我诚致地邀您及你部所有的官兵与罗彻堡将军及官兵,共赴我们停战的酒宴。”
随着将军一声令下,约克镇外的旷野里一堆堆篝火被点燃了。几乎已被炮火犁平了的约克镇四处飘起了烤肉的芳香。将军拉着康华利的手,来到了一堆篝火旁,坐下。康华利折服了。他抢先起身敬酒,高声地说:“让我们为华盛顿将军的坚贞不屈,艰苦奋战不已的精神干杯!”华盛顿也端起酒杯回敬着康华利:“我也得谢谢我们的娘家英国。在双方长达6年半的战争期间,感谢英国银行每年仍然按时付给我这个叛军首领及我的部下入股的红利。来,让我们为停战,为双方勇敢的士兵们,干杯!”
将军们的酒杯碰在了一起。在碰杯声中,四周交战双方士兵的欢呼声响彻约克镇:停战了,和平了,要回家了!
美国独立战争,在互相尊重中结束……
当时,只以为这只是一个个案,只看到本个案中双方在交战状态下还保持的诚信的那种品格。但2013年再到了美国的佐治亚州,我才认识到这并非是个案,由此我对战争的结局有了新的认识。
佐治亚州是美国的南方州,它是在美国《独立宣言》上首批签字的13个北美殖民地之一。然而它又是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中坚持南方脱离美国联邦的州。当时这个州的人大多支持南方联盟(美利坚联盟国),大多数男青年都参加了南军。从正史上看,我们一直认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以林肯为美国总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是解放黑奴的,是正义的,是胜利者。南方联盟(总统是戴维斯)则代表着大奴隶主的利益,要分裂国家。这个分裂国家的南方联盟最后战败了。1865年4月1日,南北两军在彼得斯堡镇进行了最后一次会战。北军在付出伤亡4.2万人的代价后,占领该镇,南军则伤亡了2.8人。此役中,南军伤亡虽小,但失去该镇后败局已定。4月9日,南军司令官罗伯特·李将军与北军司令官格兰特在阿波马托克斯法院里会面,南军决定投降,南北战争由此结束。但南军战败以后呢?5天后林肯总统被南方人刺杀,由此北方人要求对南方人报复的呼声很是强烈。但在5月10日南方总统戴维斯被捕后,5月29日,继任林肯的安德鲁.约翰逊总统正式宣布结束战争,并根据1863年12月8日林肯总统发布的《大赦和重建宣言》宣布对南方联盟大赦,并发布南方7个州的重建宣言。之后,根据重建宣言,南方州的白人选民选举了制宪代表大会和州议会,成立州政府,同时选举出参加同年12月4日召开的第39届国会的参众两院的议员。两年后,南方联盟总统戴维斯获得假释,检察当局也于1869年放弃对他的叛国起诉。他后来成为一家寿险公司的总经理,1975年被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但不肯受命。而曾为南军最高统师的罗伯特?李将军,自1865年10月2日起在维吉尼亚勒星顿担任华盛顿学院(今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校长。时至今日,大赦的结果尤存——我在佐治亚州看到,全州尤其是佐治亚大学(美国第一所公立大学,已有228年历史)的学者还称南北战争为独立战争。佐治亚大学出去的南方将军、政治家,如曾任南方美利坚联盟国第一任国务卿的罗伯特?图姆斯准将等,还得到佐州的历史和人民的承认。南方联盟军战败后,佐治亚大学收容了不少南军的士兵入学,之后他们成为了学者、政治家和各类人才。而胜利方也包容地许可佐治亚人保留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佐治亚大学所在的雅典市的大街上,还矗立着南军士兵的纪念塔。现在,南方佛罗里达州以戴维斯之诞辰6月3日为法定公众假日,在弗吉尼亚州里奇蒙纪念馆大道有着戴维斯纪念馆,在佐治亚州两个县立有他的雕像。同样,罗伯特?李将军也受到人们的纪念。
一个是对外战争,一个是内战,美国的两个战争结局却是何等的相似。两个战例告诉我们:包容,是战胜者更高的境界;还告诉我们:包容的背后,是承认人本是同根生,相煎勿太急。树立所有人都是共性的人,是包容失败和失败者的观点、生存方式,最后达到社会和谐的基础,这才是人类应当回归的文明,这才是人类从根本上与动物区别的所在。
无怪乎纳尔逊·曼德拉说过这样一句话:“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便天的同胞。”我说,尊重敌人,就是尊重人(包括自己),就是尊重人的共性。
十三、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生活观带来极大谬误之四
世界首先是共性的,人首先是共性的。
强调先有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中,是对立统一观的再一个谬误。
希特勒强调了日尔曼民族的个性——惟我优秀,由此制造出屠杀犹太人的借口,结果大批犹太人死于非命。
人类本应共同富裕,结果以官民、皇上百姓区分开来,将一小部分人封为圣人贤人作为人上人,结果大批人群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三十多年前,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与人马上区分开来。先富起来的人就以为自己不是一般的人了,不肯承认不富裕的人是自己的同类,而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神,出入于只能他消费得起的会馆,相交于自己的高消费的团体,不屑于与穷人为伍,不愿意救济他人。结果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城乡差距不断增大,穷人的仇富心理也自然出现,民族矛盾也凸显出来。
共产大同,是从人本一体、共性在先而设想的目标,是人本的目标,这才是人类发展的正道。
十四、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生活观带来极大谬误之五
对立统一观首先就讲对立,带给我们认识论上的僵死的观点就是非好即坏,非白即黑。
其实,当你摈弃好与坏、是与非的观念时,才真正回归了事物的本源。
比如二战中就有这样一段“爱情或腐败”的真人真事:
英国妞、21岁的女模特凯瑟琳,在1941年的伦敦成为了美国将军、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情妇。她是将军的司机,她的英国上尉男朋友刚战死,而将军则是有妇之夫。当时英国舆论评论的十分刻薄:“战争是春药,伦敦成了美军的乱情之所。女兵们被将领专用,平民女孩也成为临时妓女,而艾森豪威尔和凯瑟琳就是该死的榜样。”
将军要到北非与德军隆美尔部决战。凯瑟琳与将军的替身公开乘轮船前往,将军则乘专列秘密潜行。果然,凯瑟琳的轮船被德军炸沉,她跳上救生艇漂了一夜才获救,才得再见将军。
以后是将军的一连串胜利——德军隆美尔部25万人投降,意大利人投降,诺曼底登陆成功,德国投降……但却是她的失败:将军的离婚请求被总统杜鲁门驳回。杜鲁门说:整个美国都在欢迎英雄凯旋,无数的妻子在等待着和凯旋的丈夫团聚。如果你此时选择甩掉结发妻子,迎娶英国小妞,破坏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形象,还有整个美国陆军的声誉。
1952年、1956年将军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970年去世。四年后凯瑟琳去世。
如以成败论英雄,艾森豪威尔与凯瑟琳的关系是浪漫的战地恋曲。如以道德论英雄,当年的舆论监督和杜鲁门总统说的就对,这是一种腐败。请评价:这是爱情还是腐败?或许天下并没有绝对对与错的事?
十五、对立统一观给我们生活观带来极大谬误之六
对立统一观讲究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也不对。
以战争为例。你是要从全局即战略上全盘考虑问题的。以抗日战争为例。蒋中正先生有明确的战略思想——以空间换时间,既在大纵深的节节抵抗中,在大片国土的慢慢沦陷中,赢得训练培育出具有反攻战斗力的部队,并等待有实力打败日本的美国的参战。在全局在胸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抗战最终胜利。
纵观日本,战略上该国技差一筹。陆军与海军观点相佐,自始自终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思想。最后,在偷袭珍珠港一战中,虽取得战术和战役上的巨大胜利,却引得美国参战,在战略上输了决定性的一着,最后吃了美国两颗原子弹而惨败。
从战役与战斗上讲,也是全局最重要。何为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主攻是主要矛盾所在,是主要方面吗?阻击不住增援的敌人你主攻也得放弃。前方是主要矛盾所在,是主要方面吗?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时,我志愿军人数、炮火都比李奇微的联合国军强,只是后勤保障跟不上,只能打七天。结果七天后联合国军反击,志愿军大败。
细节决定成败,效果取决于木桶上的短板。航天飞机的失利,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螺丝钉,这如何讲工作要抓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正确的方法倒是应当学会弹钢琴,面面俱到,每个键都要弹到,但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得互相干扰。
对立统一观抓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观点,带给我们另一个要命的谬误,就是工作不从全局出发,不做好全面的设计,就一点突破,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某一点突破后,也会取得成功甚至巨大的成功,比如GDP成为世界第二,人民手中的票子多了很多。辉煌呀,辉煌到似乎已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其实再深入一看,原来深层次的矛盾在积累,制度性(也就是全局没有设计好)的矛盾在凸现。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加大,腐败(其实是官与民差距加大)增加,让人民幸福指数下降,民间对政府的不信任度日涨。这时我们发现,原来全局没有设计好的“决定性的成功”已无法掩盖住矛盾的积累。
我们能不能脱出对立统一观,树立起全面看问题全面抓工作的统一观呢?
十六、认识论
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是一种更高级的劳动。
知识就是力量,不对,智慧才是力量。知识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但要通过大脑的总结和提炼。智慧在哪里?智慧就是灵感,只能来自于大脑。
哪个是第一性的?是实践产生感性知识,感性知识再升华到理性知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让实践检验对错?或者人的大脑里本来就像电脑一样,储存着某个内存,实践只是激活了内存?婴儿们头脑里并不是白板一块在等我们去灌输,而是天生就有一块已有的内存,我们的灌输仅仅是激活。更主要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只能是理论。因为理论是智慧的结晶。
精神病人自己有自己的精神天地,只是不是精神病人的你不知道而已。这个精神世界肯定是精神第一位的,不存在实践给他感性知识的问题。
正常的人,将其关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就不思想了吗?肯定思想,肯定用这个思想去指导他的生活。
还有来自大脑的本性,如欲望,指导着他去寻找吃的,寻找快乐。这是精神第一位的、是精神指导实践还是实践是第一位的?
精神和实践(物质)在信息这个观念上本是一个东西。这在本文《一、唯心论与唯物论本是一家》中讲过了,不再赘述。
十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其实,世界的本源是“一”,这就是真理。
佛本来就在我们心中,这是事物的本源。只是因为后天的尘埃,才让我们迷失了心中的灯塔——佛。
真理本来就是绝对的,因为害怕绝对真理,才弄出个相对真理来。相对真理创作者的真正内心想法是,把自己的东西称为相对真理,再说自己的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最近,这样就用用自己的东西来偷换掉了绝对真理。
不由的,我就想起了高连奎教授在《中国大时局2014》里的名言:“ ‘主义’的背后是利益,哪怕是最华丽辞藻修饰的主义,揭开盖头之后都是赤裸裸的阶层、集团乃至个人的利益。”我相信相对真理就是这样。
真理就是绝对真理,只要用心去看,都能看到。所谓的相对真理,如果有的话,那只能是从不同角度去看绝对真理,而绝对不可以用一套伪劣的东西来当相对真理,来偷换概念,去偷偷替走了真理。当你接受了这套东西,你就永远也找不到佛,永远也找不到上帝——真理。
十八、运动与静止
静止好不好?好。静中才有大智慧。中国古人就中愿意当隐士的不在少数。隐士就意味着静,在静中体会人生的美好。
静,社会就不前进了吗?不是,静中才会顺其自然。静中才会看得清规律。何况你在静时,地球自然在动。所以,静为运之先,运在静之中。
生命在于运动,但在于静思后再运动,在顺应了自然规律后再运动,还在于不要过量运动,在于随时可以回归静止。
静与动,本是一个事物的同一个属性。一个事物放在你面前,你无法说它是在静止中还是在运动中。但就整个宇宙而言,它的动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它永远是静止的。就像宇宙,它爆炸过了吧,算是大运动了吧。但就整个宇宙而言,宇宙还是宇宙,还是安静而妩媚的。
十九、因与果
你要吃到核桃仁就要敲开它的壳。敲开壳就可以吃到仁。敲壳是因,吃到仁是果。然而壳与仁本为一体。它叫核桃。是人为分它为壳和仁的。这个因与果本来是一个东西。嘴尖牙利的动物一口将核桃吞下去,这因果不就没有了区分吗?
你手抓了玫瑰自然有香,手抓了狗屎自然臭不可闻,有什么因果可细分的呢?
当然因本身就是果,果就是因,这是大家早就认可的事。只是需要再深一步的认可:因果本是一个东西。
二十、西方哲学家们的世界本源是“一”的言论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晓东写了一本书《一本书读懂西方智慧》。书中列出西方50位先哲的50个经典命题。读来通俗易懂,却又哲理深邃。我从中读出了不少世界的本源是“一”的论述(尽管李先生的原书的本意不一定是这样的)。以下观点与言论均出于该书,现引录于下:
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是一。”他认为,存在是惟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存在是永恒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产生的,也不会最终消亡。存在既然是永恒的,所以是不变的和静止的。这种不变和静止,最终达到的境界就是“完满”,就是“一”。这个“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不是对立面的统一,因为根本就没有对立面。他还提出一个著名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换句话说,只有思维,才能把握存的真实意义。这个命题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观点的经典表达。(该书P22-24。)
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说:“善与恶是一回事。”“对于神,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但人们却认为一些东西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看,是人的偏见,把原本统一的东西分裂了吧。(该书P29。)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有的。但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人才能让自己的德性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善。看,认识与实践,统一于他认为的本源——德性中。理性在这里是第一位的东西了。(该书P39。)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说:“飞矢不动。”用以证明巴门尼德“存在不动”的观点。(该书P42。)
古希腊先驱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是构成万物的根,这个根是火、土、气、水之合。这四种元素是本源“一”,不生不灭。它们的组合,构成不同事物,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它们是如何组合的呢?因为“友爱”而组合。它们又是如何分解的呢,是因为“争吵”而分解。(该书P48。)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先驱阿那克萨戈拉说,有一个“种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事物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种子的结合与分离。“由种子构成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不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一件东西能绝对与其他东西分开,热不能与冷分开,白不能与黑分开,所以热能变成冷,白雪能变成浊水,从吃的食物中能长出头发、血管、肌肉等。”看看,食物与动物的毛发、血管、肌肉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物质,他们却能这样联系起来,世界原本是一体的,我们在此不是可窥一斑了吗。他还说,“种子”原本是不动的,一种叫奴斯的心灵力量或说理性,推动了种子的运动。(该书P53。)
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在真理面前,我半步也不退让”、“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的气概,让他不朽。他的名言是:“宇宙是太一。”“太一”极大,也极小;既是“一”,也是“一切”;即是统一的,也是无限的。(该书P138。)
二十一、西方哲学家们的关于绝对真理的言论
以下言论也是出自《一本书读懂西方智慧》一书。
古罗马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对绝对真理做出了认定:“真理之所以是真的,不是因为人的认识或者思维的结果,而是因为它们占有了绝对真理。”他的绝对真理就是上帝。人的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他说:“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他很认真地说:“唯有爱能认识它。”(该书P93。)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的话,他说:“信仰了才能理解。”他主张理性要服从信仰。他著名的格言是:“我绝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该书P103。)
上帝是绝对真理,那就要证明上帝存在的。关于上帝存的论点是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他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即“第一推动者的证明”、“第一作用因的证明”、“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从存在等级出发的证明”和“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该书P114。)
有上帝,那就有灵魂。上帝与灵魂是什么关系?13-14世纪德国神秘主义思潮的代表、德国思辨之父艾克哈特提倡闭上肉体的眼睛,睁开心灵的眼睛,他认为神性——就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在他这里,上帝成了世界的本原“一”:上帝存在一切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上帝无处不在,又不在任何地方。世界和神一同永恒。那么灵魂呢?灵魂是一种保存,具有三种力量,即记忆、理性和意志。灵魂中有一个深邃的层次,里面保存着神的本性——也是灵魂在神那里的原型和理想。他认为,灵魂最后是要返回“一”去的,即会与神契合成一体的。(该书P119。)
且住。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在本书最后一节论述。
二十二、西方哲学家们的关于认识论的言论
以下言论也是出自《一本书读懂西方智慧》一书。
英国近代实验科学之父、《大著作》的作者罗吉尔·培根认为,认识“必须以理性为基础”。他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了,理性是第一位的,人的认识原本在理性的基础上是统一的,但因为有四种阻碍,即“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带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人们的认识才分裂了,相左了或相对立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呢?他说,“获得认识有两种方法,即通过推理和通过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内部经验则分为7个阶段:“纯粹和科学有关的启发(笔者认为可以简称为灵感)”、“德行”、“圣灵的七种礼物”、“至福”、“精神的感官”、“效益”和“极乐”。(该书P108。)
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家司各脱说,通过理性,只能知道上帝是一切的原因的原因,一切本质的本质,知道上帝是永恒的。他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本质,而物质是最低的本质。(该书P123。)
文艺复兴初期德国哲学家、罗马天主教会高级教士库萨的尼古拉把认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这是产生各种混乱印象的阶段。二是理智认识阶段。这时理智区别事物开始推理阶段。三是思辨理性阶段,这是发现矛盾原来是可以统一的阶段。四是直觉认识阶段,这时,在第二阶段时理智所有看成有区别的东西都归于统一了。由此,他提出了“对立一致”的命题。他还用数学证明,无限的线与无限的三角形、无限的圆、无限的球体都是统一的。他由此认为,上帝和宇宙中,对立面是一致、统一的。上帝既是极大也是极小的,人性既是有限(作为形体)也是无形的(作为精神)。(该书P133-134。)看看,哲学的先贤们是多么智慧地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一”。
前面提到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布鲁诺谈到认识时,也把认识划为四个阶段,即感性、知性、理性和心灵。感性是认识的开始,知性是从个别中推理抽象出共性,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理性是将知性的成果(论断)提升到原理或原则,由此看到事物的统一性本质。心灵(笔者认为相当于中国人称为的天眼)是认识的最高能力,可看到神。(该书P138。)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而闻名迄今,尽管现在人们的观念已发生变化,认为知识不一定就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他写了一本名为《新工具》的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认识产生错误的“四假相说”。第一种是“种族假相”,这是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假相”,是人的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引起认识产生片面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假相”,是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假相”,是人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该书P143。)笔者相信,世界的本原,人们原本简洁统一的看法,就是因为这“四种假相”而从“一”分裂为对立乃至多元的。
认识论的集大成者当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他说绝对精神才是世界的本原。存在向思维同一。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该书P233-234。)
写到这里,一种遗憾油然而生:“对立一致”这么明确而睿智的命题,竟没有在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十三、西方哲学家们的关于国家是“一”的言论
以下言论也是出自《一本书读懂西方智慧》一书。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的一位思想家叫托马斯·霍布斯。他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同原的,因为他认为自由是出于一种必然的行为。由此,虽然相对于自由而言,国家是“利维坦”(即魔鬼),但人们为了和平和安宁的生活,只能互相订立契约,让渡出一份自由和权利于某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是集体就把群体的人格化为一个人格,这就是国家。这时国家也因此从魔鬼变为了“活的上帝”。看,魔鬼和上帝竟在此统一。自由和束缚竟这样统一。国家是“一”的最好体现,“一”是自由的最好体现。(该书P148。)
二十四、西方哲学家们的关于物质是信息集合的言论
还是《一本书读懂西方智慧》。
十八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乔治·贝克莱认为,一切可感知的事物,都是色、声、味、软、硬、广延这些“可感知的性质”或观念的集合。物是观念的集合,而观念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所以他提出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该书P174。)他的观点换成现代语来表述,就是信息是世界存在形式及状态的显示与表征,是关于世界存在的一种反映和特性。这又回到第一节的那个悖论:从唯心论者角度说,信息是物质的语言,是物质的意识,所有物质都要通过信息来表述,而信息是人的思维所创造的,所以思维是第一性的。而从唯物论者的角度说,信息只是物质的一个外在符号,所以世界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不过笔者还是那句话:在信息论上,唯心与唯物只是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它们最终归于世界为“一”的命题。物质是第一位的,还是精神是第一位的,在“物质是信息的集合”上统一了起来。
二十五、结束语:执著
——上帝到底存在与否,这很重要吗?
《深圳青年》2003年第6期刊过《永不妥协》一篇小文,人物只有两个,却深深地打动着我。
新西兰奥克兰的阿尔伯特山有座教堂,这座教堂专门收留刚到新西兰暂无落脚之处的新移民,条件是,你必须信仰上帝,或是现在就改信上帝。那里有位牧师专门为新来的人布道传经,讲授上帝的爱,来感化他们,让他们皈依基督。这天,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的物理研究生斯迪文也来到了这里。然而他不肯相信上帝,对牧师说,除非你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教堂的教规是,你不相信上帝就请你走人。
牧师是有爱心的,他在说服不了中国北大学生后妥协:你可以不相信,但请你不要在公开场合反驳我的布道。然而北大这位学生说,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人,我怎么能见到谬误而不知声呢?
有同乡作说客来劝,说你嘴上说信、心里不信就行了,何必较真?然而表里如一的北大学生选择了带着妻子孩子搬出教学。
中国北大学生搬走了,事情似乎已了结,可牧师却没有放弃。他四处向相信上帝的科学家求教,终于找到一个物理学上的上帝存在理论。于是,他再去寻找北大学生斯迪文布道:无线电信号是看不见的,但你怎么能证明它的存在呢?那就是要有接收器(如电视机),同时还需要把天线调整好。我们每个人都是接收器,上帝也给我们发来了信号,你没收到,不是上帝不存在,而是你天线没有调好……然而斯迪文仍没接受牧师的观点。
传道孜孜不倦,且重在说服感化。就是在遇到北大学生斯迪文这样“冥顽不化”的人后,在斯迪文一家被驱逐出教堂后,牧师仍未忘记职责所在,仍不断找寻说服斯迪文的理由,最终找到了“无线电上帝理论”,这是一种执著。
认定自己所掌握的物理学的规律是真理,不肯以自己所信奉的真理作生活的交换,这也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中虽然透着一种年轻“妄为”的自信——你别来说教,我自己就是可以主导世界某个领域的上帝。但却难能可贵,也可感叹,也可称道。
中国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有“横渠四句”,讲述了中国学者的治学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这个精神指引下,学者当唯学而重,唯学而言。这就是学者灵魂的执著。
还是用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霍尔巴赫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粗浅文字吧:“一切正直和诚实的心灵都倾听理性的声音。”正直和诚实的心灵都愿意倾听理性的声音了,这就是对学者最高的褒奖。这时,学者也归于了世界的本原——他(她)是“一”中的一个亮点。
(作者现为淮安日报社主任编辑、淮安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党史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