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江阴市文广新局承办的夏坚勇《绍兴十二年》创作汇报活动在南京举行。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南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省作协巡视员张王飞,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汪政,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汪修荣,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秋中以及省内外作家、批评家丁帆、范培松、吴功正、王彬彬、李朝全,陈歆耕、潘向黎、费振钟、王晖、何平、王振羽、贾梦玮、梁雪波、刘佳,《文艺报》《文学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记者出席会议。
二十余万字的长篇历史散文《绍兴十二年》,耗时三年多,本书力图通过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这个历史的横切面,以一个排比有序的时间脉络为经线,以该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纬线,深入揭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其中既有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和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例如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銮、秦桧专权下的高压政治等等),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微刻画,举凡风俗、物价、科举、学潮、艺文、官制、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巨细靡遗,极其精巧地镶嵌于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情节的框架内。创作这部作品前,夏坚勇在笔记本封面上的一句话折射了创作过程的艰辛:“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夏坚勇透露,创作这部作品前,除了一些历史题材散文外,对宋史并无太多研究,最初触发写这部作品的动因,是为了追问宋史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经过深刻思考与对宋史的深入研究,夏坚勇从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岳飞之死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的除夕,运用微观观照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
范小青给予这部作品予以极大的赞赏,称无论是内容还是包装均大气而精致。“写得非常到位,堪称2015年江苏文学的精品,在急躁、浮夸、急于求成的时代,淡定的心境,从容不迫的速度,是一部用心“磨出来”的作品,以史为鉴的真诚的创作态度和极具张力的细节描写,使这部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质地和厚重的份量。”
汪政主持研讨会,专家们在研讨时也给予了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彭学明说,这部作品没有简单的拼接历史,而是赋予了历史鲜活的骨血与生命,同时,对历史的、政治的解读与思考,丰富有深度,赋予了作品现实的意义,显示了作品深厚的语言功底,对语言的掌控力,读来有声音有颜色,使作品的基调丰沛充盈,有灵性有力量;南帆认为,这部作品是文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行文摇曳多姿,宽细结合;丁帆认为这是一部史料丰富的作品,虚构与纪实相间,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推理,另有一番况味,堪称“二十六史”;吴功正认为这部历史大散文体现了原始的、自省的、哲学的历史,保持着独立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范培松赞赏作者多年来坚持历史大散文的创作,背靠历史、直面当下,古今交融,浑然一体,显示了作者博古通今的学养和历史大散文的厚重;王彬彬也觉得人物心理写得非常好,议论很精彩,用现代民主的尺度和现代民主的理念审视历史,站得高,看得透;费振钟说这部作品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结合、历史的厚度如何决定文学的深度、如何辨别对历史人物惯常的评价以及面对历史时,是以史为臆或以臆为史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王晖认为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反思和批判,强烈的作家主体性;张王飞总结时对夏坚勇表示敬佩,他说,这部作品是夏坚勇的扛鼎之作,用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人格立场来观照那段历史,文本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文字之美,有动感有生命,颇见功力,这是一个力气活、功夫活和技术活,经得起文学的、历史的推敲和读者的考量。
有的专家对作品的文体提出了一些异议,并且对书中史实的更精确表述以及作者议论是否过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夏坚勇致答谢辞,他说,文学创作从最初的谋生,到虚荣,再到现在的自由表达,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部作品无意于对历史的通俗阐释或戏说,也不满足于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重复那些既有的评价体系对人物和事件的定性定调,而是着力于在笔下呈现一种历史的诗情与哲理,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肌理,追逐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从中,人们既读懂了一段历史,也读懂了眼前的现实。历史,其实并不遥远。
来源:江苏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