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惠:大先生家的豆腐
2015-06-02 20:36:03 来源: 人气:2442
当水缸里的豆子饱满黄亮得似十五的月亮,大先生知道,是磨浆的时辰了。将泡水前已捡过的豆粒在倒入电动豆浆机前,再仔细的看上一遍,粒粒滚圆颗颗实在。大先生满意:这样的豆子肯定能做出好的浆汁,好的浆汁才能做出好的豆腐。大先生其实并不满意用这机磨的浆汁,每每看着这省时省力的电动机器呜呜地转,总是想着那年那月跟着父亲跟着石磨子转的日子。但现在,年纪大了,磨不动了,也就与其他做豆腐家的一样,用起了这电动磨子。
白色的浆汁盈满了大缸,围着白围腰戴着白厨师帽的大先生开始做豆腐的高难技术活了:点卤。旧式的磨子不用了,但大先生一直坚持不用石膏而是用卤水点浆,这样做出的豆腐口感绵韧又带着浓浓的豆香。大先生左手将早备好的卤水不疾不徐的下到这豆汁中去,右手拿着长长的木耙放到缸里,缓缓的上下搅拌。一忽儿,丝丝蝇翅状的豆花就在这缸中在大先生的眼前升腾旋转,大先生有了些许的笑意:豆花均匀四扬,这缸豆腐肯定不成问题了。尽管做了四十多年的豆腐,但每次点卤、扬花,大先生还是和第一次跟着父亲学手艺一样认真与小心翼翼。
当洁白如玉的二十箱豆腐在电动三轮上整齐叠放,东方也放白了,小鸟儿嘀里嘀里欢快的鸣叫出青翠欲滴的清晨。大先生脱下围腰,拿下白色的袖套,进了房间.再出来时,大先生已是西装领带,老伴总是要笑:又出去“洋了”!
镇子上的人都说大先生“洋”。家里的摆设洋,是八十年代末小镇上第一家摆上沙发的;是第一家买上摩托车的。二十年前儿子作为镇中第一个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先生为送儿子去南京买了一身西服,就喜欢上了西服,先后买了几套西服,春夏秋冬轮了穿。大先生家的豆腐不是在家摆摊卖的,大先生家的豆腐从来都是送的。穿西装打领带骑着三轮车送豆腐的大先生,就是小镇清晨的一幅风景,春夏秋冬岁岁年年。
外面的人来了小镇很是奇怪:人物正正的,个头高高面庞黑红做豆腐的,倒是讲究的很。小镇上的人会告诉他:你去看他家里穷时富时都亮堂堂的,你去看人家做豆腐的屋子热时冷时都干净净的,你去他家看看,做豆腐的木厢子、水缸溜光水滑,你去看人家屋前屋后一根杂草都没有的,全是种的月季和冬青,四时八节有红有绿。大先生就是讲究!外面的人又奇怪:做豆腐的,你们都叫他大先生?!镇子上的人还是会认真地告诉他:做豆腐的怎么啦?人家会说三国,人家知道水浒。八十年代,镇子里常搞元宵节猜灯谜,连文化站和小学校的老师都没猜得过他,学校里的老师说要拜他为师,他不是大先生谁是呢?要是赶上大先生在旁听到这话就笑:我就是个做豆腐的。这么多年,大家叫惯了,大先生也听惯了。七邻八舍遇上难缠的七拱八翘、婆媳妯娌间鸡毛蒜皮的事,有人就会说:请大先生来断一断!
这几年,过了六十的大先生体力不如以前,豆腐从每日里的三十箱减至二十箱,但他还是骑着电动三轮往保护区食堂、往幼儿园、往事先打了电话预订的人家送。逢年过节预约的人家多,大先生在县城做副校长的儿子和在镇医院做护士的女儿都会回来帮老父亲的忙,一家子忙着说着,豆腐坊里总是笑声一片。小镇上的人说:这么多年,就没听到大先生家谁高过声,没见着他们家和谁红过脸.
小镇靠海,吹来的风都咸涩涩的带着海鲜的气味.柳树绿了,菜花黄了,是鱼呀虾啊肥肥的时候.青椒炒鱼片,蛤蜊茶馓,水晶虾仁.....,最后上来的是最好的菜:碧绿绿的菜叶,金黄黄的虾米,衬着白柔柔的豆腐,那豆腐已是若白玉兰花儿一般在汤中绽放,品上一口绵嫩滑滑豆香四溢,入口即化。劳作一天的渔人说是哪还要其他的菜?端着这碗豆腐汤,就着大米饭,早也安然,晚也安然,人生惜惜滋味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