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孙尤侠(宿迁):听蝉居,身居闹市的文学驿站

2024-01-06 18:18:01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766


 

  宿迁市宝龙二十四街,熙熙攘攘的闹市一隅,有处文人雅集的地方,名为“听蝉居”。

  听蝉居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她离喧嚣很近,却离喧闹很远;走近她,你会觉得那里是世外桃源,安静而舒适;她的门前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黄河明清故道,自北向南的清清河水,摇曳着岸边的绿柳,映衬着蓝天白云,温润着红砖红瓦的两层小楼;隐约的流水声伴着若有若无的琴音,空灵恬淡,让你恍惚觉得是谁在为自己弹奏心曲,忍不住停下脚步。

  记得我第一次去听蝉居,是通过《速文艺》平台的主编、青年才俊许蒙引荐的。后来知道,《速文艺》公众号是由听蝉居的女主人徐卫华女士和青年文学爱好者许蒙共同创办的。彼时,我经常在平台发表文章,也在宿豫作协活动上见过许蒙一面。《速文艺》深受文学爱好者喜爱,常发一些宿迁当地的文学动态,尤其是听蝉居文学活动。所以,2017年,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听蝉居举办本土作家周永文先生诗歌赏读会,我也积极报名参加了。

  走进爬满鲜花的栅栏小院,踏上石板小路,眼前便是一个精致的花园,一个木制长椅,悠闲地悬挂在廊檐下,想必主人在空闲时,会在小院里读书、写诗、种花。

  听蝉居的一楼,清净而别致,主体由两个部分组成,客厅和书房。但那客厅很大,一位书香气十足的女子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见有来人,便亲和地招呼引路。循着悠悠的琴声,走过迷你的小桥流水,便步入书房。说它是书房,其实更是一个偌大的读书空间,有长长的茶桌,有整齐的座椅;透过一面玻璃墙,可见树木倒影、碧波闪闪的古黄河;一面墙壁可用作读书等活动背景墙,另两面是书橱。书橱上有文房四宝,有许多藏书,本土作家的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书橱边上,一位身着白色长裙,纤手拨弄琴弦的女子,在我们到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悄退场。

  那次诗歌赏读会由许蒙主持,收到周永文先生的签名赠书——《周永文诗选》。那是我这个普通教师第一次与诗人面对面交流,也是我第一次大胆发表对诗歌的感悟。品茶论诗,收获自然是很大。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听蝉居的主人。我在猜想,这是怎样的一对神仙眷侣,打造这样一个文学艺术的空间,让文学爱好者能在这里相聚,能在这里放松心灵,谈笑有鸿儒?

  再次来到听蝉居,是一个适逢父亲节的端午。那天,我朗诵了我的小诗《遥远的父爱》,在朗诵之前,我用我的一篇散文《父亲回家,便是过年》介绍我的父亲,我那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父亲,道出我童年和少年的缺憾。我竟然情不能已,几度哽咽,惹得在场的文友泪目潸然。那是我在家人面前不敢提及的话题,那是我第一次痛痛快快地释放心事,第一次表达我缺失的父爱。

  当然,那次见到了听蝉居的主人。慢声慢语又睿智幽默的男主人,原来是宿迁中学语文教师王其成先生,他也是一位作家,最早知道他的游记散文集《四季履痕》;女主人是热情大方、笑容满面,懂茶道、爱摄影,多才多艺的徐卫华女士。

  那次之后,我对听蝉居有了依恋,有了深厚的情感,我成了听蝉居的常客。新书分享、诗歌诵读会、节日诗会,我都会来。2020年底,我的散文集《布谷声声》出版,第一时间便给听蝉居送去。再后来,读了很多宿迁作家写给听蝉居深情的诗或者散文,我才发现,不止我一个把听蝉居当成了娘家。

  文友们自觉地把每年的正月初三定为“听蝉居新春诗会”。有一年正月初三,听蝉居照例济济一堂,大家照例赏读诗歌。卫华女士拿着话筒祝福我们新年快乐,并满面春风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文友们,听蝉居不仅是你们交流文学的地方,也是你们栖息心灵的地方。如今,老家拆迁了,故土不可归去,听蝉居就是你们的家,无论什么时候,你们倦了、累了,就到听蝉居来歇歇脚、说说心事,喝茶、读诗、聊聊文学,听蝉居永远是你们心灵的港湾。”

  这段话,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田,抚慰着我们的心灵。多年来,每每想起,心底都会泛起层层感动的涟漪。

  听蝉居最隆重的一次活动是2022年1月3日。那天,虽是隆冬时节,听蝉居却温暖如春,茶香四溢。书房里挤满了来自宿迁主城区和县区的文朋诗友,一面墙上挂着大红横幅——“《刘家魁散文随笔集》新年赏读会”。七十多岁满头银发的刘老师,是宿迁籍德高望重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被许多朗诵爱好者诵读,我也是其中之一。拜读他的散文集,才知道刘老师不仅诗歌写得炉火纯青,散文也写得行云流水。读他精美的散文,带给我们的是美好、是春风扑面;也是启迪和思考、是对文学的敬畏。在刘老师厚厚的两本散文集中,还收录了全国各地文友写刘老师的散文,其中有我的一篇《初识刘家魁老师》。我结合写刘老师的散文,谈了我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笔耕不辍,对待文学的严谨与执着精神的敬佩。

  难忘2019年8月10日,那个诗意而温暖的日子,台风“利奇马”抵达宿迁当天,来自山西、湖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诗人也抵达了听蝉居。诗人们慕听蝉居而来,人在飞机或高铁上,诗歌已经穿越千山万水,飞到了听蝉居。那天,窗外狂风大作、大雨滂沱;听蝉居却氤氲着几分禅意。来自山西的著名诗人毕福堂先生说:“我们要坚守信仰,用真诚和创造性的表达,达到高品质、高境界的艺术追求。”诗人们大胆交流创作经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我也应景了一首《你来听蝉居》,“……我在这里听到/滴答滴答/诗的脚步/还有蝉声/抑或禅声。”

  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文学现象汇聚在一起,如气贯长虹,如一道闪电,如万马奔腾的草原;如林间清泉流淌,如陌上花开缓缓,又如一缕霞光洒满湖面。那是一个有意思而有意义的下午,诗歌陶醉了听蝉居,听蝉居沉醉了诗人。那个有诗的夜晚,听蝉居主人免费提供住宿,诗人们在听蝉居二楼客栈拥抱古黄河、枕着流水,诗意栖居。

  安顿好诗人,主人也该休息了。意想不到的是,门外来了一群湿漉漉的小小骑行少年,王其成夫妇赶紧让他们进来。问清缘由,是一行十三人组成的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教练的带领下,十多天前开启的户外骑行团。他们从成都出发到达北京,然后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到宿迁后,从网上搜到听蝉居茶旅空间客栈,就顶着风雨直奔而来。

  “原来是这样啊!”卫华女士一边说,一边递毛巾、安排房间,并亲自给孩子们煮了姜糖茶。待娃儿们洗漱完毕睡下,又一个一个量体温,担心他们在路上着凉,直到确保孩子们一切平安才去休息。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吃完早餐,便来到听蝉居书房,他们集体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游子吟》等,并抄写了几首宿迁诗人写听蝉居的诗。王其成夫妇还赠送给他们宿迁籍作家的诗集和散文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听蝉居,卫华女士开始收拾房间,看到床头柜上留下的一张张稚嫩的字条:“谢谢阿姨妈妈”“阿姨,我们会记住您的”“听蝉居是温暖的家”。看完孩子们用心写下的工工整整的字条,卫华欣慰地笑了。

  从那以后,我对听蝉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听蝉居不仅是文学驿站,她也是一个传递温暖的驿站,相信那群被温暖的、带着文学上路的少年,在未来的路上,一定会把爱和温暖传递。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