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中,10月26日下午,由江苏省散文学会、宿迁市文联主办,宿迁市作家协会、宿迁市图书馆协办的“有记忆才是文化”——郭永山《黄河故道记忆》新书捐赠与分享会在宿迁市文旅集团会议室举行。
黄河故道又称古黄河,是宿迁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郭永山生活在古黄河畔,工作生活之余笔耕不辍,记述黄河故道两岸发生的人和事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前不久,他将数十年来撰写的对这条母亲河真实情感自然流露的40多篇文章结集出版,为传承黄河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加本次活动有江苏省散文学会执行会长蒯天,宿迁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孟献国,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向杰,江苏省散文学会主席团成员、宿迁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范金华以及陈法玉,孙尤侠,王孝玲、陈亮、王其成、刘娟等宿迁市内外作家。本次活动由宿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清平主持。与会作家纷纷发言,对《黄河故道记忆》进行了点评。
宿迁市文艺家评论协会名誉主席、市大运河研究会会长陈法玉认为,古黄河是宿迁人民的母亲河,却被大运河光环所遮盖,导致当代文坛书写黄河故道的作品不多。郭永山的《黄河故道记忆》一书题材比较新颖,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宿迁文艺创作领域。认为作者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不光在文学领域,在收藏、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让人钦佩,更加难能可贵。正是这些业余爱好拓展了其人生的宽度,让自己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宿迁值于大运河和黄河故道之间,但近年来创作的大运河题材的文章较多,而创作黄河故道的题材却较少,这本书应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对本书的创作者概括了三个关键词:勤奋的、广博的、丰硕的。说他是勤奋的,从近年作者的作品看,继前年出版的以政论文为主的《坚守的力量》,一年多又出新书;说他是广博的,书中的内容涉及信息量大,题材多样,说明他人生的宽度与厚度都在得到拓展;说他是丰硕的,他的人生实践与理论提升、收藏鉴赏等都有所建树。
宿迁中学原校长、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市老年大学副校长王孝玲主要讲述了阅读本书有两点感受最深刻:一是有情怀,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和对父母、妻子的挚爱上,把诗歌的真挚情感赠送给他们,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爱和倾心培养孩子成为青年作家的文学情怀;二是极执着,对文学艺术、对收藏鉴赏都有着执着的追求;鉴赏的藏品有文物价值,不少文字记述有史料价值,故而事事有着落,件件有成果。
江苏省散文学会主席团成员、宿迁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范金华分享了书中收录的散文《我的黄河故道情结》中的精彩片断。他说,本人在编《骆马湖》文学期刊过程中,读过他不少文章,感觉他在描写家乡、描写童年时的事物时,尤其显得细腻、有趣,现场感强,动感十足。比如那篇《我的黄河故道情结》中,许多场景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如“沙滩上凌乱的红红绿绿的衣鞋”、“水面上湿漉漉的人头”、“踩在脚底下让人心窝痒痒的细细流沙”等生动描述,无不让人读后难忘。
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文学院专业作家陈亮提出了散文地理的概念,认为书中的文字叙述除了给人带来烟火气息,还有背后的咀嚼和韵味,语言充满质感和陌生化,作者为母亲河书写的坚守的力量让人感动。书中的细节内容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读起来有烟火气,一些内容对目前自己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很有借鉴意义。从近年发表的作品数量和质量看,作者对文学有着十分执着的热情,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不断。
宿迁市作协副主席王其成认为本书有三个色彩:一个是家乡色彩,不少文章充满了对家乡的感情,对父老乡亲的挚爱;二是个人色彩,包括对个人鉴赏、读书、艺术的思考与感悟等;三是职业色彩,如对本地贤官廉吏的挖掘,对名人家风家规的梳理,对干部教育的良策建议,都与他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融合了起来。
宿迁市剧目工作室主任马志春认为本书为读者感知黄河故道文化,了解黄河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书中收录的文章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个方面,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参考。黄河文明作为人类五大文明之一,挖掘还是不够的。建议作为被黄河故道浸润的宿迁,应着力打造古黄河品牌,挖掘其文明内涵。
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城北路校区党总支书记卢耀东认为,本书以黄河作为串连,分为古黄河情结、感悟、记忆、遗珍、清流、咏叹六个部分,涵盖了作者少年记忆、工作思考、业余爱好三大部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品打上了作者生活的时代、工作的性质、爱好情趣的烙印。他写儿时生活,娓娓道来,打开了同时代人的记忆的闸门,也让新时代的人读后,透过这扇窗,了解了那已远去的时代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旧有物件,无疑拓展了眼界。作者因为纪检出身,宿迁的贤官廉吏走进作者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启迪、教益和影响,教人求真向善正直无私。而关于收藏,展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丰富渊博的古文物知识、素养。每一篇文章读来,既是小品文,也是说明文,让你掩卷深思,咀嚼品味。本书既具有欣赏性,也具有知识性,值得置于案头品读,放于书柜收藏。
宿迁市文联《楚苑》主编、市文学院专业作家刘娟说,该书将随笔、散文、评论、诗歌等多种文体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多元的视角生动呈现出黄河故道中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将厚积的宿迁地域文化凝结成坚实韧性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孙尤侠认为,多彩的黄河故道、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印记,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是靠有责任心的作家来记载和传承的。本书作者就是以这种很强的责任心,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把家乡的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引导读者去喜爱、去感知,继而传承下去。
宿迁市政府办政务公开处处长刘增昌认为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接地气,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很有人间烟火味,读来很有亲切感,宛如在静谧的下午,与朋友煮壶香茗,边饮边聊。第二,用词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平实、中规中矩表达,不仅下里巴人读得懂,还能读出阳春白雪来。第三,笔力深厚,遣词用字、格律致韵,都体现出较深的诗词功底,诗词三味亦得亦彰,唱和吟诵,怡情悦性。
宿迁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孟献国认为,《黄河故道记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史料性。古黄河曾经流宿迀700年,通过文学记忆,可以为古黄河研究增加史料佐证。二是乡情性。书中关于宿迁久远的民俗传统描写,呈现了浓浓的乡愁与家国情怀。三是传承性。父子同为江苏省作协会员且同时出版新作,呈现书香传承的良好家风。
江苏省散文学会执行会长蒯天指出,《黄河故道记忆》将随笔、散文、理论性文学、诗歌等多种文体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将他对生活、工作、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经历和感悟融入文字中,以多元的视角生动呈现出黄河故道中的风土人情、生活片段、历史渊源……这些部分融合了文学性、理论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不受特定文体的限制。作者的笔法多样,充满真情,语言质朴,视角独到。一些亲情散文,质朴从容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寻常的亲情故事变得鲜活亲切,虽然这些文章只是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中的些微琐事,但细腻的观察点总会让读者感同身受,继而会心一笑,或是喟然一叹,很让人有共情的感觉。通过阅读这些文化故事,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保护、挖掘和传承地区文化的热情,也能体验到作者大胆探索、以古黄河为纽带,贯穿其中的文化内涵,让读者真切地理解了作者对母亲河、古黄河及其故道文化的深厚情感。此外,书中精选了近百幅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迥异于过往文献里的遗迹,很多都是作者自己身边的物什,通过这些图片,我们更能了解到古黄河的发展变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更能知晓中华文化传承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流淌于民间,从而揭示出母亲河、古黄河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蒯天还认为,作者通过多年来对国家发展战略及母亲河、古黄河的潜心研究,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以翔实的资料、理性的思考,对宿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探究和解读。广视域,全方位,多维度,从历史的经纬与现实的联结上,让我们读懂宿迁,挚爱宿迁,寄殷望于宿迁。《黄河故道记忆》将文学性、资料性、可读性融为一体,有灵魂,有骨架,血肉丰满,肌理清晰,透出一股清新隽永的时代气息。作者用心之处,在于广搜博览,把一些有关宿迁文化的新发现、新论证、新考释,都融进自己的著作之中,从而平添了宿迁文化之厚重、文化之绚烂、文化之瑰丽,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保护、挖掘、传承宿迁地域文化的自觉与热情,为宿迁未来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此次新书捐赠与分享会上,作者郭永山并代表儿子郭继向市图书馆分别捐赠了《黄河故道记忆》、《蒸汽波》。作为宿迁首届“金鼎”文艺名家带徒结对人,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清平还就作者郭永山儿子郭继刚完成的长篇小说《懦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用了“五个吃惊”来肯定作品创作的成功,即:一是体量之大令我吃惊;二是人物关系之繁复令我吃惊;三是小说思想之深刻令我吃惊;四是小说对自然和历史的独到理解令我吃惊;五是小说连贯的基调和细节令我吃惊,借以肯定、鼓励年轻人在文学创作上要勇攀高峰。
会后大家还一起参观了作者的宿迁市古代文房用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