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读者或许疑惑,只听说过有首著名的唐代诗作《枫桥夜泊》,是不是作者笔误?不错!我写的是《凤桥夜泊》。
凤桥,即凤凰桥。凤凰是吉祥的象征,打开百度,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凤凰桥,或古,或今,或壮若飞虹,或小桥流水,而且桥桥都有历史,桥桥都有故事。我所写的凤凰桥是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的盐渎千年古镇--龙冈镇上的一座纵跨在呈东西走向、已流淌千秋的蟒蛇河上的历史名桥。
一
古老的龙冈镇与久远的蟒蛇河。
据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冈一带己经成陆为海滩沼泽地,龙冈就因“十五里沙岗形似卧龙”而得名。这“十五里沙岗”实是黄海冲击平原--苏北平原古自然贝壳沙堤的遗存。古沙堤北起阜宁县的羊寨,经喻口、龙冈、大冈等地蜿蜒接入东台境内,龙冈与同属盐都区的大冈、建湖县的上冈在地理位置上几呈一线,雄踞“古瓢城”西岸,史称“盐阜三冈”。秦汉前,龙冈先民在此从事盐、渔行当,隋唐时已市镇繁庶、商贾云集,称为“千家居”,为盐渎古县西郊重要的盐、铁、渔、粮集散地。其实,龙冈真正的成镇时间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古镇遗址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出土了大量3300年前的陶器、青铜、玉器、钱币等珍贵文物。晚唐时,因其居于“三冈”之中,距城最近,为沿岗村寨的对外门户,故名“冈门”,冠名龙冈已是民国初年(1913年)的事了。龙冈,人杰地灵、民勤物阜,水陆交通发达、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咽喉锁水关,盐运起始地”之誉。
蟒蛇河是龙冈的风水。古镇龙冈就是依岗傍水而建,河与镇已相伴千年,共历风雨,同铸辉煌。
蟒蛇河的来历,有一个凄美悲壮的神话故事:
很早以前,古海岸的十五里沙岗上遍野茅草盐蒿,人迹罕至。有一条黄花大蟒在这里修炼了若干年,法力非常,变身一个英俊少年,造化了一座风景秀美的农庄,安居耕读,修身养性。
有一天,古堤西北远乡的一位张姓老者外出做买卖,在沙岗西边路上回家,行至断岗沟一带,太阳已经落山,自觉又困又累,眼见一座庄园,便叩门投宿,一介文质彬彬的书生,热诚地邀请张老入院。张老说自己姓张名老好,庄主则称自己姓佘名旺(“蛇王”的谐音)。张老见佘旺谈吐不凡,而且待人又十分热情,品貌出众,很是喜爱。回家与老伴商量,请人说媒,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了佘旺。
谁知女儿出嫁不久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待她什么都好,就是周身总是冰冷的,母亲又告诉老伴张老好,张老好也觉奇怪,不解其惑,便向堂弟张真人讨教。
这张真人自幼修炼,也已得道,拿照妖镜一照,佘旺原是蟒蛇精化身,若再修炼,道行法力定在张真人之上,他决意斩除蛇王,以绝后患。佘旺见张真人要加害于己,不甘束手待毙,摇身一变,现出金花大蟒原形,眼睛睁得像两只灯笼,信子似同锋刃利剑,逼向张真人:“我安分修炼,从未伤害过人畜,你为何要杀我?”张真人不容分辩,施出浑身解数,手执宝剑,把蟒蛇的两只眼珠挖了出来。巨蟒疼痛难忍,跃身穿出沙岗,一头窜向盐城(瓢城),欲往大海逃生。张真人迎头拦住,只得折回向西,张真人穷追不舍。蟒蛇失去双眼,游至龙冈集市,听到人声嘈杂,担心伤及无辜,急转了一个小弯,避开人居,继续奋力前游。弯弯曲曲几十里,张真人已筋疲力尽,蟒蛇也无力前行,疼得就地打滚,三天三夜搅出个直径十一里宽、十二里长的大塘,才断了气。后来,大塘积满了水成了大湖,人称“大纵湖”。蟒蛇虽然死了,它开了一条大河,还留下一个大湖,湖水源源东流,造福子孙后代。人们为了纪念佘旺,就把这条河叫做“蟒蛇河”,“大纵湖”则为蟒蛇河的源头。
蟒蛇河最初应是一条古海岸湿地里的自然沟汊,后来先民们因势疏浚成河。据1993年版《盐城县志》记载,蟒蛇河,源起大纵湖,干流为自然河,何时形成,无考证。据《龙冈志》记载,秦汉时,蟒蛇河在古海堤龙冈处入海,由于海岸线向东推进,又形成下游入海通道,即今新洋港;宋时曾开挖拓宽;明万历十年(1582年)派包世臣、吴四坤监修,次年浚事,因河形弯曲似蟒蛇,始称蟒蛇河;清康熙二十六年(I687年),特敕侍郎孙在丰监修。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切滩顺直、浚疏拓宽,在内河航运、水源供给、泄洪减灾上发挥了巨大功能,为盐城和龙冈等沿河的多个集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如今五十多公里长的悠悠蟒河的两岸,已无一个工矿企业,建成了一条风光秀丽,波光粼粼的绿色生态风光带。
凤凰桥就架设在这条古老的入海蟒河之上,如同一只腾飞的凤凰。
二
神奇的凤凰桥。
传说,最早的凤凰桥既不是现今的钢骨水泥桥,也不是梁桩本质桥,而是一座化石桥,是一只金灿美丽、善良无私的凤凰幻化而成。这只凤凰因“龙冈”这条蛰伏于海滩的金沙卧龙吸引而来,在卧龙岗上翩然翔舞,与传说的祖龙王子(龙冈有小秦王吆山执海,鞭抽“三岗”的神话故事)日夜相伴。龙卧凤栖,龙凤呈祥,宝地龙冈,日益兴旺,成为沿海重镇。只可惜,镇南有条宽阔的蟒蛇河阻断了南北两岸人马通行,也制约了集市拓展,而且河海相连,风急浪高,商船鱼舟民渡常遭颠覆,落水溺亡时有发生。振翅空中的金凤凰目睹这一切,甚为怜悯,爱龙恤民之心日坚,终于有天,决意下定,幻化为一块石头,让自己修长的项脖变成蟒蛇河上的一座石桥。为了纪念凤凰的美德善举,后来人们在蟒河两岸、凤桥两侧捐建了三座寺庙,这就是东天庙、南弥陀律寺(又称南寺)和西弥陀律寺(又称西寺),寺庙飞檐翘角,金碧辉煌。东天庙和西寺分矗凤桥两侧,活象凤凰的两只翅膀;南寺就如凤头,桥身中间弓背桥栏上加上木雕的凤冠,以五彩油漆点缀,形象逼真传神;在桥南堡墩两侧立起两只白玉石鼓,好似凤凰炯炯有神的一双眼睛;集镇古街犹若凤凰的腹部;镇后的十五里黄沙冈酷似凤凰长长的羽尾。整个龙冈古镇真的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灵动活现的凤凰,凤凰桥与龙冈凤凰宝地之称由此而来!与龙冈在同一条经度上相距十八里水路的古镇大冈也有凤凰桥的传说,据讲有一只凤凰囿于一只金匣里藏匿在大冈古卧龙桥西墩地下,是伍子胥为破南冈真龙宝地风水,保吴国江山稳固(历史上这一带曾一度隶属吴),派人掘开金匣放出金凤,金凤腾空而起一路北飞,落在龙冈镇南的蟒蛇河边。“龙鳞迭现有道之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有凤来仪,智慧的龙冈人欣喜之余为留住凤凰建起了一座凤凰桥。大冈则为招回凤凰,在藏凤宝地上建了一座“照凤楼”,又称“招凤楼”,共享风水。此古迹直到五十年代因拓宽老街才被拆除。
当然,传说还有多个版本,史志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盐城县志》就有关于凤凰桥的记载:“旧传有凤凰集于此”,据今龙冈镇凤凰居委会五组古自然村落--三里桥熊家伙的《熊氏家谱》记载,凤凰桥为熊氏十二世祖光谦公建造。熊公光谦为国子监太学生,奉达大夫,五品文职官员。其人一生乐施好善,经常捐献粮、棉、钱、物,赈济灾民贫户,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策划、出资重修凤凰桥。捐建的凤凰桥为三跨木质结构,桥身89.6米,宽5.2米。桥拱高出正常水位4米,可通重载货帆,使古镇更加繁荣,桥南老街应运而生。
凤凰桥历尽沧桑,造福了龙冈一代又一代人民,建国后伴随蟒河的拓浚,也几度重建,终因不适应时代发展和通运需要,于1976年拆除,1978年改建成钢筋水泥桥,仍保留凤凰桥名,1996年又作扩建改造,宽度比旧时增加一倍。2013年10月,在老桥西侧500米处,兴建了凤凰西桥(又称二桥),其建筑雄伟壮观,东西两部凤凰桥把龙冈的古市、古街与盐河以西的新镇区、蟒河之南的盐城国家高新区连成了一片。
如今古老的龙冈镇、悠悠蟒蛇河、巍巍凤凰桥开放而现代,充满了勃发生机,但千余年的古朴神韵、远古遗风、文儒气息依存。古镇、蟒河、凤桥的无数扣人心弦、启人心智的美丽传说如蟒蛇河的一泓清波流传不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流芳千古的羁旅诗篇,精确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与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物,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将自己羁旅之感、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情思顾虑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年之后的我等后辈伫立于古海岸线上的蟒蛇河畔、凤凰桥边,口诵此诗,脑际里忽儿腾发出一个惊人的奇想幻念--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在西边的天际沉落下去,偶尔听到几声乌鸦低沉的鸣啼,倍感凄凉,岸边的老树下,停泊着些许渔船,劳顿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对无言。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不远处的寺庙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古镇的桥畔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若把这首名诗穿越时空,从“江南苏城枫桥”移植到“江北瓢城凤桥”.这是何等的妥贴和奇妙啊!一边是江南,一边是苏北;一边是古江海交汇口,一边是古河海交接处;一边是姑苏东,一边是瓢城西;一边是枫桥,一边是凤桥;一边是寒山寺,一边是弥陀寺。同样有渔舟客船,同样有岸边古木,同样是霜天落月,同样是古刹啼鸦!不同的地理位置,却是同一种诗画意境!奇乎,妙哉!
凤凰桥与古枫桥一样,历朝历代都留有无数文人武将、墨客名士夜泊桥畔尽忠尽义的神奇传说!
十五年前,我担任《龙冈镇志》编篡委员会主任和主审期间,曾接触到大量民间传说资料,当时建议将未入方志的众多人文掌故、遗闻轶事精心整理,单独成书,作为镇志村史的补充和全民阅读的乡土教材。几年后,由徐长源老先生牵头编出了《古堤神韵》。精读细味此书,欣慰之余,倍感龙冈历史之厚重,更为久远的蟒蛇河上的凤凰古桥那奇特的文化魅力所倾迷。凤桥的历史故事如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在眼前徐徐播映 ......
三
一个悲壮的爱国尽忠的唐代故事。
《盐城人文景观》介绍的“盐城老八景”之一“铁柱潮声”,是指盐城老北门外天妃闸下一根系船用的铁柱,每当水急潮涌浪击铁柱, 铿锵之声盈耳。天妃闸下为何有铁柱?民间传说,是唐代薛仁贵跨海东征系挽兵船之用。
薛仁贵征东一事,在国史教科书几乎看不到只言片语,倒是香港曾有部著名的电视剧《薛仁贵征东》,讲述了那段传奇惨烈的史诗。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在盐淮地区坊间也流传了1500多年之久,百姓讲得有鼻子有眼睛,且有“大铁锚”、“铁缆绳”、“破船底”、“小营墩”、“古甜井”、“马鞍湖”、“东征亭”等众多遗物遗址相佐证。
清代学者张权庵先生的《龙冈八景·观井遗踪》(井踪,即凤凰桥东北角古驻军所饮用的甜水古井遗址)诗中云:“斥卤难餐困海天,雄师请祷得甘泉”。“雄师”是何师?为何“困海天”?龙冈自古曾驻过多少“雄师”,水陆交通都很便利,这个“师”为何“困”在“海天”?是否薛家军在此处“待旨东征”?经后人考证,应是!
据相关史料记载,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名礼,仁贵是其号,自小习文练武,练就一身武艺,“顿食斗米,力大无比”。公元贞观十八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高丽,薛仁贵在绛州城被招募从军。薛仁贵“英姿勃发,勇猛无比”、“素袍银铠赤马朱缨”、“戟舞起满空素练,箭飞出一点寒星”。战中被李世民看重授为“游击将军”,命为征东先锋,屡建战功。他一生中共参加过三次对高句丽的东征,一次是在唐太宗时期,两次是在唐高祖李治时期。第一次征东时的暑天六月,唐军与高句丽25万大军开战,双方残酷厮杀、战况异常激烈,李世民的视线被一个白袍小将给吸引,只见他手持方天画戟,腰别双弓,如入无人之境,冲杀敌阵之中,所向披靡。转眼间,高句丽大军败退,两万之众死于此役,余者落荒而逃。这次征东没能收复整个辽东,但唐太宗非常重视这位小将薛礼,在封其为游击将军后,又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命他率部赴东海之滨建造战舰,操练水师,作好二次东征的准备。薛仁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海滨重镇龙冈,下榻于凤凰桥畔。
据传薛礼是白虎星下凡,他很讲究风水。龙凤古镇东有青龙(青龙圩),南有朱雀(凤凰桥),北有玄武(甜沟塘),他的官船则系泊于凤桥北畔,军帐就布设于桥西的西弥陀律寺一带,谓之西有白虎(白虎堂)。在这里薛将军度过了九九八十一个难忘之夜,夜读兵书、策划军机,日临前沿,指挥造舰,巡督军务。传说当时的造舰练兵场景蔚为壮观,东至古瓢城北水岸,西至古泾口(今秦南鎮泾口村)和古洪渡(今鞍湖街道洪渡村)。约于公元647年,战船造好后,唐太宗御驾亲临,主持出征演练(相当于现今的军事演习),战船从泾口(今秦南镇泾口村)启程出海,浩浩荡荡上百艘。清代龙冈镇人张氏宗祠十九世祖张权庵所著《龙冈八景》中的“泾口烟笼”“朝门列市”有诗曰:“海天风景剧清溪,泾口烟深望欲迷……”“……可怜多少征东事,都付新河逝水流。”说的便是此时此地此景此事。舰队刚起程行十余里时,突然海面狂风陡起,潮水猛涨,演练总指挥薛仁贵急令抛锚,抛锚地点就在原凤凰桥南东侧,由于风大浪急,战船挣断了锚缆,向西北方向飘流直下。有几艘战船顿然沉没,船上火炮、火药等物资沉入海底,数百将士纷纷溺水身亡。随后有先锋船上生还士兵报称,战船因风浪冲击破底沉没。这次失败的水师演练虽无史料详载,却有不少的遗物遗址留在凤凰桥畔:
其一,大铁锚。失事舰船的大铁锚自唐以来一直立于凤凰桥南东侧蟒蛇河边。四根锚齿像四只脚站立,锚身(柄)顶端圆孔上有一大铁环,河水上涨时沉在水中隐约可见,河水下落时,尽现岸边,常有顽童嬉戏,被手磨摸得锃光发亮。有人回忆说此锚约有五、六百斤重,也有人说足有八百斤。20 世纪 50 年代初,由驻龙冈解放军迁移至凤凰桥西侧圩南水塘内,于 1958 年全民大炼钢时被炼钢熔化。岁月已进入21 世纪,龙冈集镇上的老年人,一提起“大铁锚”,便勾起儿时嬉耍记忆,个个还是都津津乐道。还有一些老奶奶离奇地说“大铁锚”是“神锚”,人生了病,在大铁锚边烧烧香,磕磕头,祈祷祈祷,病就好了。病好以后,就用一块红布条挂在铁锚上。因此,昔日大铁锚上经常红带飘飘,可谓威风凛凛。
“大铁锚”的传说,有点离奇,但铁锚的确曾是龙冈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史实,甚至也是龙冈“近海成陆”的历史佐证。
其二,铁缆绳。 当年被海浪挣断的锚缆沉没在原凤凰桥东蟒蛇河内,据许多老年人回忆说,每隔几十年就会浮现一次。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曾现过一次,目击者甚多。出现时,似海市蜃楼一般,河面上烟雾缭绕,锚缆时隐时现。也有传说在“发大水”时,便隐约可见。千百年来,口口相传,越传越神!
其三,东征亭。龙冈人为纪念薛仁贵出海征东,在原海边古镇的旧街东南角(凤桥东北角)蟒蛇河边仓家湾处建立了一座亭台.名曰“东征亭”。此亭与大铁锚及传说中的铁缆隐现处,紧靠一起。
......
据说,薛仁贵在凤凰桥畔海边主持的海练虽以失败告终,但影响很大,震慑了高句丽当局,加上后来发动了二次、三次东征,平抑了辽东的动荡,较长时期内,高句丽再未有谋反犯边之举。溺水牺牲的数百名壮士永远“夜泊”在凤凰桥畔,日夜守护着祖国的神圣疆土!
四
大宋的缔造者赵匡胤早年落难,曾夜泊凤桥,在古镇龙冈留下了《千里送京娘》的一幕活剧。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官僚家庭。其祖父曾是营、蓟、涿等州刺史,父亲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传说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在家读了几年书便开始尚武行侠,因打抱不平,在大街上打死一富豪的纨绔子弟,被官府缉拿,只好亡命江湖。因“关津渡口,均画影图形”通缉,他只好夜行昼伏,向江南一带逃亡。但是,还未到江边,赵匡胤已身无分文,只能在庙中投宿。一次,庙中老和尚见他虽穷困潦倒,却谈吐不凡,颇有雄才大略,给了他一点路费,叫他返北,便有好运。途中,他又遇见一占卜的,便上前问寻前程。他先问能否当一名士兵,卜示不吉;他又问能否当一名刺史,卜仍示不吉。他急了:“我啥也不能,当皇帝行吗?”,卜卦却示吉祥。这本无稽之谈,赵匡胤却信以为真,他坚信老僧和卜师的指点,继续一路向北,决定回归故里重干一番事业,行至泰州溱湖租了一叶客船北上,沿古冈沟经安丰、大冈等地行至蟒蛇河凤凰桥下,见天色渐黑,便舟系桥桩,夜泊水岸。睡梦中他似乎听到阵阵啼哭之声,便起身披衣登岸,举头四顾,看到皎洁的月光下凤桥北岸不远处有座庙宇,就信步走去。就近一看是座关帝庙,走进庙内,却无人迹,又听到一缕若有若无的悲切哭声,感到奇怪:这荒岗野庙,难道有什么怪物不成?他循声觅迹,发现哭泣声从院中地穴发出。赵匡胤好奇心起,运气发力,掀起覆盖地穴的大石板,里面竟有一位千娇百媚、貌美如花的少女,大声喝问:“你这女子!倒底是人是怪?何以隐藏这地穴之内?",这女子正哭得如雨打梨花一般,突然见到一个青壮大汉将石板掀起,只吓得魂飞天外。再凝神细看.这大汉虽似凶恶却生得体貌魁伟、气宇轩昂。遂低声答道:“好汉爷息怒,奴家有情禀告,我乃陕西人氏,家住华容县汾曲村双龙巷。父名赵宏义,奴小名京娘,无兄弟姊妹。清明节我随父母到郊外祭扫祖墓时,遇到两个土匪,见我有几分姿色,将我劫掠此处,因两匪均欲霸奴身,争执而相持不下,最后议定把我关在此处,谅无人可掀动千斤石板,待再劫掠一位漂亮姑娘,一人一个。上天庇佑,幸被好汉救出。",赵匡胤听罢决定携带她一齐北上,送她回家。赵京娘千恩万谢,却又想到自己一个弱女子,与一个七尺彪汉孤男寡女千里同行,有些惶恐。赵匡胤当即猜中她的心事,说道:“你姓赵,我也姓赵,五百年前或是一家之人,今日有缘在此相遇,不如结拜兄妹,一路上也好称呼照应”。京娘听了此话,大喜过望,就在庙中神像前与赵匡胤结拜为兄妹,结伴北上回乡。一路上,赵匡胤始终以兄妹之礼相待,绝不越雷池半步。京娘见他真是位正人君子,且有救命之恩,逐渐萌生了爱意,多次出言试探,而赵匡胤始终循规蹈矩。二人千里迢迢,终于到了汾曲村外,赵匡胤打住脚步向其道:“妹子,你已到家,赶快回去探望父母,愚兄就此别过。于二老面前替我好好说清缘由,不要见怪。”赵京娘大吃一惊,坚邀其到家中见父母一面,稍作盘缠,然后再走。心想只要赵匡胤到她家中,她立即禀明父母,设法招其人赘。但赵匡胤却诡称实有急事,不可片刻耽搁,毅然而去,辜负了京娘一片殷殷之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后来当了皇上的赵匡胤每每忆起此事,想起京娘,心中总是波澜涌动。
根据宋太祖夜泊凤桥救京娘的重情重义的传说改编的大型传统淮剧《千里送京娘》,一直深受盐阜人民喜爱,近几年还登上了央视热播榜。
五
滔滔蟒河水流至大明时,古鎮龙冈的阳春三月,凤凰古桥迎来了一位翩翩才子,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李春芳。
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号石麓,江苏兴化人。这位弱冠之年即成举人的奇才,于嘉靖二十六年初春拜谒了居住在凤凰桥西南不远处的北蒋庄的义父蒋老先生后,乘船来到龙冈古镇上会访好友书生裔公子,商定次日结伴同往京城赶考。此刻天色已晚,便在凤凰桥东侧码头泊船夜宿。时近午夜,春风习习,蟒蛇河畔柳影轻摇,明月繁星倒映在碧清的河水上,古镇沉静在一片灯火之中。李春芳毫无倦意,上岸观赏龙冈夜景,信步走到青龙圩旁的东天庙,见庙门大敞,便轻步入内。恍惚中看见院内有两少女跪于月光之下,背后一妇人手执戒杖,喝骂责打。李春芳急忙上前劝解,问妇人何故?妇人叹口气说:“教育她们多年,不见上进,我出一下联,让她们对答上联,可半天答不上来”。李春芳躬身上前,虔诚请教:“请问妈妈能否将此联题让我一试?”妇人说:“此联公子定能对上,我出的是'麦黄麸赤面如霜’"李春芳听了,低头沉思,一时搜肠刮肚,对答不上,很觉惭愧,抬头正欲请教,院内竟空无一人。走进正殿,但见神台上三位女神,酷似刚才院内三人。那妇人端坐中间,两个少女分立两旁。李春芳顿悟,当即跪地叩头许愿:“多谢女神娘娘点化赐教,学生这次进京赶考,如能金榜题名,日后定为娘娘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李春芳进京,笔试成绩名列前茅,嘉庆皇帝朱厚熜亲临殿试。主考官就殿堂内一火盆出一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众考生皆面露难色,无人应对。李春芳立即想起在龙冈东天庙女神娘娘出的下联,正与此题对仗,从容答道:“麦黄麸赤面如霜”,众考官皆点头称赞。皇上事先亲阅了前几名考生的文章,本欲钦点江西马姓考生为头名状元,不料举起笔来,一点朱砂却先滴落在李春芳的名下,不好更改,只得将错就错,并自圆其说:“文章要算江(姜)西马.造化还算李春芳”。众考官见皇帝钦定了,且李春芳率先巧答了主考官的题意,对仗也十分工整,个个都无话可说。
东天庙原址在今青龙桥西,234 省道北侧。李春芳高中状元,当了宰辅(后升为宰相),不失前言,筹款重建了龙冈东天庙,新浇铸三女神铜像,并亲笔手书“碧霞宫”匾额。此庙于1939 年被日机炸毁前殿,日军侵占龙冈时又被全部拆毁,在原址建了一座炮楼。
奇巧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李春芳八世孙李详(字审言,1859―1931年),亦曾“夜泊凤桥”,寄居龙冈几个寒暑,刻苦自学,终有所成。
李详祖居兴化东岳庙桥南,父李增曾任兴化县主簿。为七品官,后因经商破产,贫困潦倒。李详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向人借书手抄阅读。“17 岁时到盐城冈门镇(即龙冈镇)姨弟许葆生家做塾师,一边授徒糊口,一边刻苦自学。许家藏丰较多,李详日夜攻读”。“盛夏,庭中荷花盛开,李详背诵《文选》中的名篇,绕荷花缸疾走,竟使阶石陷落,一时传为佳话”。许葆生家当时在龙冈一方属上等富家、书香门第,祖居就在凤凰桥北古坊桥口,临蟒河建有有近水楼台,名曰“荷月亭”。
李详1876年被江苏学政取为第一名秀才,后为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1923年受聘为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1928 年与陈垣、鲁迅、胡适等12人同被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评述员(相当于今学部委员)。
李详留下的主要著作共18种,1989年后人将其文稿辑为《李审言文集》发行,自幼家住在凤凰桥西、蟒蛇河边的张本庄上的“中共一枝笔”胡乔木专为该书题签,还称与李详先生是“半个老乡”。
六
一个清朝初年留传下来的文坛秩事--孔尚任“日监河工,修缮新官河;夜泊凤桥,修撰《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据1993年版《盐城县志》记载,蟒蛇河旧称官河,自清朝康熙年间易名新河。由头是康熙年间曾大修,这条大河全长百余里,流经龙冈镇境内晓庄、张本、大顾、洪渡、兴龙、凤凰、青龙等村(居),沿(穿)镇境就约40里,是那次疏竣拓修的主要河段。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特敕侍郎孙在丰监修下河工程,由姜官庄至冈门东挖深拓宽。是年秋(一说康熙二十五年夏),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到冈门镇视察疏浚工程,官船正常系泊在凤凰桥东南寺东侧的冈沟河与蟒蛇河交汇的湾子边。官邸(相当于如今的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南寺的东西厢房,他在这里留下了四首专写龙冈的诗篇,其中有首著名的《视冈门新河》:
万顷洪荒水,今书入海年。
无穷新版筑,有限死金钱。
岸草经秋长,商船薄暮连。
往来歌禹绩,翻遣泪潜然。
清人张权庵也留有《龙冈八景》诗其五:
潮涌新河亦壮哉,银潮风卷听如雷。
凤凰桥上凭高望,仿佛声随万马来。
两首诗中的“新河”即为新挖深拓宽的蟒蛇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竣工,河水畅通流入新洋港。孔尚任计在龙冈古镇逗留不足两年,此间除了忙于政务,暇余时间大都在修改《桃花扇初稿》。离盐居泰后,在泰州凤城河边的陈庵又继续修补《桃花扇》。
康熙五年,孔尚任中秀才,时年才十八。三十岁时乡试种,游石门山,选胜结庐,写成《桃花扇》初稿,初备骨骼,尚欠血肉。他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在盐淮扬泰监修下河入海口工程期间,目睹了沿海地区盐民渔民农民之疾苦,深切感悟到了官民之间阶级矛盾的剧烈,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石涛等一批名士乡贤,又重游南明故地,感慨万千,他将掌握到的大量事实融入文稿,将故国忧思和兴亡悲慨诉诸笔端,《桃花扇》便有了更为丰富的血肉。这为十五年后(约康熙三十九年)《桃花扇》正式脱稿问世起到了坚实的铺垫之力。
《桃花扇》付梓问世二百五十余年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龙冈十五里沙冈上建起了一座千亩果园,如今已升级为省级森林公园,每年成片桃花在春风中绽放吐芳;十五前泰州的凤城河陈庵一带也建成了一爿桃园风景区。孔尚任在盐淮扬泰治水著书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两处景区都布置了孔尚任治水著书的陈设和展厅,这是里下河地区人民对孔老先生最好的纪念!
七
凤凰桥,一座穿越千年的桥!一座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桥!一座有故事的桥!有人说“一座凤凰桥半部龙冈史”,显然夸张但她和滔滔蟒河承载着古黄海岸里下河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共同见证了龙冈这座千年古镇、大美小城的沧桑巨变,彰显了自古以来沿海人民的忠贞仁义的家国情怀!她的雄姿风采、她的动人故事、她的忠义品格、她的奉献精神无不寄寓着优秀的传统儒家思想,教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龙冈人、盐城人!
凤凰桥!您是里下河水乡的精灵,您是龙冈的魂!
与龙冈几乎成镇于同一时代的大冈,因“沙岗之巨”而得名。古老的岡沟河使两个古镇一衣带水。我祖籍大冈,生于斯长于斯,在家乡工作了十二个年头,我爱大冈,我爱古老的冈沟河卧龙桥,家乡的一草一木永远萦绕于我的梦里!龙冈,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龙冈工作了十二个春秋,我爱龙冈,我爱神奇的蟒蛇河凤凰桥,古镇的一砖一瓦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阔别四年,重访龙冈,镇上的几位故友陪我乘一叶新式渔舟,从古张本庄码头登船,顺游而下观览了蟒蛇河风光带,穿越了凰凰西桥和凤凰古桥,停泊于古坊桥口的老轮船码头。此时天色将晚,初春时节的夕阳洒在凤桥栏石上熠熠生辉!晚上就在舱内用餐,船家买来了沙冈特产小麻花生米、西街老字号的许家卤干(又称茶干、香干)、还有老变压器厂门东的猪头肉、新沟的皮蛋、坊桥口的锅贴子,满满一竹桌,四人围坐,大快朵颐!一边品味着久违的传统特色菜肴,一边欣赏着月光下凤凰桥两岸的夜色栏珊。几杯小酒下肚,活闸放开,你一段我一段回放着那些久远的美丽传说,你一言我一句地谈论着龙冈发展的新人新事。“烟笼寒水月笼沙”,浓浓的乡愁随蟒水上薄薄的水雾笼罩渔舟,朝四周弥漫。相约今夜不醉不归,夜泊凤桥!饮了一夜的酒与茶,却说不完龙冈的古今事!凤桥春晓,一轮红日从蟒蛇河遥远的天际线上喷薄而出,古镇苏醒了!我站上船头,环顾着古街新姿,默默地祝福龙冈!愿古镇人民永沐春风,愿古镇发展如东方旭日一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