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始丰溪说起。
始丰溪又名大溪,是浙东佛教胜地天台县境内最大的溪流,主流全长132.70公里(天台县境内68.5公里),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山南麓。自西而东流经龙溪、平桥等七个乡镇,贯穿天台盆地,与灵江相连,汇入椒江,尔后入海。始丰溪是天台的“母亲河”,是“天台山文化”的兴起聚集之地,孕育了天台的文化特质。
2021年浙东台州全面启动了椒江治理工程,其中天台始丰溪段以建设“百里河道生态廊、百里和合唐诗廊、百里沿溪休憩带”为主体,主题是“浙东唐诗之路”。几年的加速推进,今日之始丰溪已嬗变成“以奇山秀水为本底,以佛道文化为底蕴,以和合精神为要旨”的一幅百里山水文史画卷。
阔别四年,重访天台。在当地好友、乡贤的陪伴下漫步古溪“两廊一带”,再走浙东“唐诗之路”。“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置身这恢弘的山水文史画卷,我如梦如幻,顿有远离红尘之感。聆听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悠然呼吸,聆听古村落一溪一水的叮咚步伐,聆听那远山处的钟声琴音......仿佛还谛听到那穿越千古的诗人文豪们的低吟沉哦......此景此境令人一扫夏日里的狂躁,浮烦的心灵归于平静,忘却了这世间的纷纷扰扰、尔虞我诈......
二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的诗作赋予了天台的山和水不一样的气势和韵味。一周的沿溪漫游,让我耳目陶醉的是山水,令我心灵震撼的是文化。天台山、始丰溪留下踪迹的历史文化名伽,代不乏人,李白、孟浩然、 陆游、朱熹、元稹、白居易,还有刘禹锡、张佑、释皎然、皮日休、陆龟蒙......据伴行的当地朋友介绍,有唐一代400多位诗人游历栖居浙东,接近收载于《全唐诗》2200余位诗家总数的五分之一,但当时浙东面积仅为全国的七百五十分之一。天台是“浙江唐诗之路”重要目的地,写天台山、赋始丰溪的诗篇有数百之多。《浙江唐诗之路》一书,共录有41个景点207首诗,涉及天台山、始丰溪的有13处景点55首诗。“文化天台”可见一斑!其实,天台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和合文化,天台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源自和合理念。自古以来天台山上下, 始丰溪两岸钟灵毓秀,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为和合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沃土,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并存、和合包容,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儒家理学互鉴互融,共同构成了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有机整体。沿着始丰溪天台境内的百里线路,游览众多的经典名胜,无不体验到这些景点记录了台州天台的绵长浓郁的文化历史。游览名胜即是翻阅历史。天台山脉、 始丰溪畔到处演绎并实践着千百年来这里由儒入道、出道入禅、禅道双融的三教和合的生动局面。我深深感悟到前人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物化的文献、风物和建筑是不可多得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领略天台文明,感悟和合文化,绕不开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这可真是人物,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是和合文化重要的创始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他生活大唐盛世,却入山作隐士;他与李白、杜甫同时代,在星光璀璨的盛唐诗人堆里,他的诗接近口语,诗艺算不上高超,却闪烁着自己的个性光芒;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诗词大伽白居易、王安石曾仿拟过他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为人和诗作有着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诗集的出版和校勘;他没有正式进入哪个寺庙剃度,但唐朝姑苏城外枫桥边一个庙宇却以他的号命名,并供奉着他的石刻画像,画像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他的诗作大都不是写在纸笺上,而是镌在山上刻在树上,最初传播的是道士、山民和渔夫。唐代的志异小说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宋朝他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转世”;元代他的诗作传入朝鲜、日本,明时他的诗篇收入《全唐诗》;大清皇帝雍正将他与其好友拾得敇封为“和合二圣”;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被美国“嬉皮士运动”的先锋们拜为祖师……他就是历史上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只以号行世的寒山,又称寒山子、贫子。
寒山是个移民。当今不少历史学家都讲,历史上台州是个纯粹的“移民城市”。六朝、南宋、元代都有大量的移民入台,且以北方和西部居多。根据传说,寒山也是从中原迁徙而来,隐居天台境内的的寒石山(亦称寒岩山),一说是从陕西长安而来,一说是从河北任县而来。他自30岁隐居寒石山和天台山共70余年,他的号或许是就由寒石山而来。当时的台州天台的大批量移民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但文化的差异性引发了族群间的频繁冲突。北宋时,在天台任知县的郑至道就曾在他的《谕俗七篇》里记述说,当地的族群矛盾十分严重。为了化解矛盾和冲突,台州和天台社会对主张“和为贵”的和合文化便有了自发性的强烈需求,寒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下与其他山民渔民一样有着和合的渴望;同时他的思想和善举自然也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拥戴。据此推论,寒山子成为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标志化身和崇拜偶像当为历史之必然。
四
始丰溪东岸,寒石山下,座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距天台县城30公里,这是一个幽静的“世外”村寨,就因寒山子隐居在村后的寒岩洞中而得名,曰“寒岩村”,村子地属龙溪乡,大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由岩前、仰坦、后陈、下王庄、西山、上形等六个古老的自然村落组成。
寒岩是我这次始丰溪沿溪漫游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地。强烈的好奇与敬仰驱使着我,神秘而暖心的和合文化牵引着我走进寒岩,寻访寒山子这位传奇人物走过的足迹。
远望寒石山、寒岩村云雾缥缈,恍若仙境。视线中,千亩荷塘藕叶摇曳,绿波荡漾。站在村口,向东眺望便是寒石山,又称寒岩山。步行入村,满眼水绿,古树参天,古桥清水,石板小路,石房木屋,一如江南水乡,古村落的格局保持得非常完好。沿着北去的小径,穿过一片桃林,拾阶而上到了寒岩洞口。左下方也就是寒岩洞的东边有一个小的三叉道口,驻足于此,仰面一目,哇!岩壁险峻,一挂飞泉飘洒,似珠似沫,时疏时密,珠沫浅落在汗湿的面庞和膀臂上,顿感清凉,惬意万分。听说,若是傍晚,夕阳映照飞瀑,飞珠溅玉 ,闪闪烁烁,特别是阵雨过后,长虹挂在岩壁间,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寒岩夕照”的由来。自元代开始“寒岩夕照”便列入“天台八大景”之一,可惜我们这次是在午前造访,未能饱览这一奇观壮景。
折路上坡循阶西行约百步,便来到寒岩洞口,洞高近10米,宽约60米,深约45米,号称“天台第一大洞”,洞状扁平,如同一只葫芦,洞内平坦宏大,这就是寒山的隐居常驻之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洞中书有“潜真”二字,故又名“潜真洞”。洞顶巨嶂覆盖,“飞岩若坠接沧溟”,气势雄伟。
洞前有“寒岩寺”遗址,洞口有块覆满了芳草的平面巨石,据说叫“宴坐石”,这既是寒山子日常冥思宴坐之石,也是传说当年寒山与好友拾得、丰干小憩吟咏之处。寒山子在寒岩隐居期间,天台山国清寺高僧丰干和拾得经常来看望他,三人常在此石上禅坐谈笑,“和合二仙”(民间称寒山于拾得为“和合二仙”)那段经典流世的对话就是在这“宴坐石”上诞生。寒山问:“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岩的洞口两侧有“龟蛇”相守,左侧有奇岩“上山龟”,右侧有“出洞蛇”,两个奇石卓然而立,高约丈余。附近还有月亮岩、龙顶洞等景观,皆以幽奇著称。
洞壁存有“寒岩洞天”“小清凉”摩崖石刻,“寒岩洞天”四字为阴刻,笔力遒劲,传为清内阁学士齐召南手书,右款有“雍正二年季春之吉”字样,在此北五六米下方,有“小清凉”三字,细辨上下款,有“康熙”“古越”字样。
洞中还有口“寒岩古井”,其貌不扬,大旱之年,地势比村野要高得多,但这口井从不枯竭。
寒岩洞右半山上,两崖对峙,中架一部石桥,桥洞高五六米,桥下冬夏无水,故称“旱石梁”,又称“鹊桥”。
寒岩景区的另一胜处,便是寒岩相背而处的明岩,依山临溪,是两岗夹峙、潜藏山腹的幽邃峡谷,宽约40米,深达350米,明岩北面山崖上有三个洞穴,曰:初来洞、朝阳洞、老虎洞。初来洞边有个眉岩,上面生有“狐狸斗鸡”的天然岩图,惟妙惟肖,洞内还有“达摩祖师西来影”,此洞为清代乡贤齐召南宝论诗社旧址。朝阳洞现已扩建为朝阳庵,清静至爽。
明岩中段,峰顶有“金桔洞”,峰下有“白马上西天”的巨大岩图,山底是近代供奉寒山子佛龛的洞中殿。中段南面山附近是著名的“五马影”。山谷的西面,也是明岩山谷的尽头,面临绝壁千仞,岩顶“明岩瀑布”潺潺而出,冬夏不渴,当地俗称“老龙喷水”。
下了明岩,路过村北那爿负有盛名的“千亩荷田”,这也是当地策应和合文化内涵,以荷为媒,打造的文化艺术长廊。走过长廊游步道,沿着村北路向小山坡上走去,有个“杳杳亭”,取名自寒山一首著名的诗作:“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只见悬梁翘檐,由亭北望,便是寒岩的邻庄——街头镇后岸村。
荷花是寒岩的夏日特色,也是“和合之花”。一千多年前,寒山与拾得就是穿行在这里的田埂小道,徜徉在荷塘中,拾得的手上撑着一杆荷花,风流惬意地舞动着。
传说,有一天,寒岩村中有一户人家娶亲路过荷塘边,正巧遇上寒山、拾得二人,于是二人笑容满面,立在路上,双手合十出言贺喜,于是主人家便问道:“二位师父既上前相贺,可有何礼相赠?”拾得寒山面面相觑,忽然拾得灵机一动,将手中荷花献给了新娘,一旁的寒山见状,就走到了送亲的队伍中,抱出嫁妆内的一个盒桶。这是一只扁圆有盖的桶,是女人装针线用的。众人诧异时,只见寒山子打开盖子,从桶里竟然飞出五只蝙蝠(五福之意)。从此,民间将荷花与盒桶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如今在寒岩、后岸等地结婚娶亲还保留着喝“和气汤”的习俗。新娘进门,夫家会端上一大碗红糖水,从公婆、叔伯、姑嫂,到新娘、新郞每个人都要喝上一口,意为“和合团圆”。
......
“和合文化”在台州,在天台根深蒂固,她渗在天台山脉的岚气之中,滋养着这里的一花一木;她溶于始丰溪的碧水清流之中,流淌在台州人、浙东人的殷殷血脉中!
台州,天台,始丰溪畔,寒石山下的寒岩村,它也曾寂静荒芜,而今文化悠长,荷香悠扬;它曾经是一个人(寒山)的桃花源,如今成为了一群人的朝圣地。寒岩洞、寒岩村任岁月的潮水如何汹涌,它自安然。
五
寒山,你从哪里来?!导游说不清,随游道不明。带着这个悬念登上中巴,回到了住地天台第一镇平桥。我的故交三合镇的乡贤汤老先生领着几位好友,带上新鲜的山果,前来探榻。小聚客厅,泡上了天台香茗“紫凝黄茶”。这黄茶产自曾被“茶圣”陆羽美称为“天下第十七水”的紫凝山“三折瀑”下,外形金黄透绿,冲泡时散发出浓郁的栗香、清香,茶汤醇厚,尝之口感饱满。我们边品茶边叙旧,但游兴未泯,不知不觉中又将话题扯带到和合文化、寒山与拾得上,并且话题渐渐集中到寒山的身世来历和他的白话口语诗上来了。
寒山是一个迷一样的人,他的同伴好友丰年、拾得也同样身世不明,而寒山还活了一百多岁。寒山究竟来自何处?茶客中有一位曾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现在机关工作的金先生,他对和合文化很有研究,特别是对寒山子和释寒山的诗歌解读得别有新意。
他告诉我:寒山蕴藏着太多的不解之迷,就连有无其人,也让学术界以及民间一直纷争不休,莫衷一是!人随水逝,事随风去,泱泱千年,自唐以来正史中并无寒山子的只言片语,如何解谜,着实令人挠头。但那可从释寒山的诗作遗存中找摸一些线索。这也符合学者陈寅恪老先生“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治学观点。金先生从包里拿一本《释寒子诗集》,引导我们一起了解寒山子这一千古高士的来路。
其一,寒山子应出身富贵之家、官宦门庭。有其诗佐证:“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可见寒山曾是一名 周身洋溢着侠气豪情的阔少,而且还是一位多情才郎。有诗曰:“妾在邯郸住,歌声亦抑扬。赖我安身处,此曲旧来长”。
其二,寒山子曾为一个欠试不及的落第书生。有其诗为证:“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可见他文武兼备,是个人才!其诗又云:“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必也关天命,今冬更试看。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诗中明示,由于考官不满意,他未能及第,但雄心不易,希冀再试。只可惜,屡试不及,处境每况愈下,窘困不已:“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中无青蚨,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另一首诗云:“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未能得官职,不能秉来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已。”翩翩少年,学富五车,别人都叫他先生、学士,他却未谋得一官半职,反而是读书读得连耕地都不能了。落泊窘迫的境地都因书误!这可真是千古一叹!
其三,寒山子系因祸避难而被迫隐居。“蹭蹬诸贫士,饥寒成至极。闲居好作诗,札札用心力。贱他言孰采,劝君休叹息。题安糊饼上,乞狗也不吃”,满腔怨气,胸如石压。“徒劳说三史,浪自看五经。洎老检黄籍,依前往白丁。筮遭连蹇卦,生生虚危星。不及河边树,年年一度春。”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枉有文韬武略,也无一官半职,而且屡受挫败。不仅自己霉气盈身,从诗中所言“虚危星”来看,家中有老人长者因事故亡,积怨引发了他的冲动,犯下大事。随后他与好友丰干一路颠沛流离来到浙东,隐居天台......“出生三十年,当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寒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隐居三十年后,七十余岁了,寒山子才回了一趟故乡。有诗曰:“何以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友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直至百年归天,他深居寒山,再未回乡……
金先生的寒诗导读,让我们受益匪浅,对寒山的身世之谜豁然开朗。
六
诗和远方。
一代寒禅师寒山,他的诗歌,极接地气。通俗易懂,如同白开水、大白话。一如天台的云雾茶清淡可口却又令人回味无穷。他的诗歌又诙谐幽默却又富含禅理。他的思想,他的理念,在历史的天空闪烁着光华。他的感情乃至他的身世、经历、交往都尽藏匿在诗中。
在始丰溪唐诗画廊有一首多次在不同界面出现的名诗: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寒山向人们描绘了一幅清幽寥寥的山间灵妙景象。
诗人独步山间小路:满眼的绿意,清澈的溪水,飞流的山涧,他停下脚步静静感悟。苔青石滑不见雨,松鸣林响而无风。这种超然意境让我想起唐朝释派佛系诗人王维的名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人们都在思考,在叩问:“世间的一切真的有因果关系吗?”可是,陪伴寒山的只有那寂寞的山谷,无言的寒岩。正如歌手叶倩文所唱的:“滚滚红尘,几人能看透?”,几人能摆脱名利枷锁,参悟这天籁绝响?洪应明在《菜根谭》上说:“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鸟语虫吟,泉水叮咚,对寒山这般隐士们是悦耳音响,在名利场上日夜追逐的人们,无法自拔,无门转身,怎能理解诸如寒山的那些隐士清客。
我们不能象寒山他们赴隐超脱,但心累时,可以抛开烦恼,来天台山,到始丰溪走走看看,看看想想,缷下心灵的累负,面向美好的明天!
寒山是个贫子,他的诗却很丰富,更极富哲理,他存世传世诗作有三百三首,在世时少人关注,倍受蹊落,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诗的光辉却越发灿烂。五四运动时期,胡适之在《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诗人,胡先生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后出现的白话大诗人,自此,寒山诗受到了国民的青睐和推崇。
上世纪以来寒山诗在日本流行,从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起,寒山诗集一版再版,并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寒山诗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将寒山奉为偶像,风靡欧洲。和合文化,随着寒山的诗篇正走向世界!
七
盛世修志,盛世读史。作为和合文化的标志性的人物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寒山子、寒山诗、和合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台州天台在整治始丰溪工程中,打造百里河道生态廊、百里和合唐诗廊,百里沿溪带的“两廊一带”,是为民便民的亲民之举,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事;是营商环境的优化之策,也是非遗传承之举;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也切合了浙东人民对青山绿水的向往,以及对合和文化的自发性刚需。笔者作为外省游客感同身受,由衷点赞!
重访天台,逗留七日,即将返乡。上车前站在始丰溪上的平桥之墩,回眸天台山水,感念大士寒山,我深情地祝愿始丰溪这条天台最大的溪流,一定会成为浙东乃至全国最美最靓的文化河、生态河、幸福河之一。
夕阳已下,天色将晚,溪边步道上响起了幻妙的音乐《寒山僧踪》。这首佛乐很美,其中有两句词写得极好:“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拾得落红叶叶来去皆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意寓着一份洞彻红尘世俗的通达智慧。这首歌琴箫合鸣伴奏,琴声淡泊,萧声悠远。古琴宛如入定的老僧,洞箫如同访禅的客。琴曲幽静,恍如始丰溪的流水淙淙,响彻耳边,而萧声绵长醇厚、贯彻涌动,犹如天台山国清寺的钟声,声远阵阵,穿越千载由天地而来。
一曲听完,心里顿觉安宁,心中杂念云散,我欣然上车,启航归程。
再见了,天台山!再见了,始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