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珍藏着一张8寸大的黑白老照片,这是母亲就读南京第五女子中学时拍的毕业照。照片中的她留着齐耳的短发,高挑的身材,朴素的衣着,是那样青春焕发。每每回忆起往事,母亲总会滔滔不绝。
母亲出生在六合这个古朴的县城。她的左腿上有一块疤痕,那是解放前留下的烙印。年幼的母亲家境十分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尽管自己年纪还小,但她从小就有一个志向,想投奔解放军。1948年那年,她偷偷离开家,步行20多里路,好不容易找到当时驻扎在六合马集的解放军营地。
部队连长看她年纪这么小,打仗又是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便劝慰她赶紧回去。万般无奈,母亲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可在回来的途中,被一只家养的狼狗咬伤了左腿。一瘸一拐地回到家,穷困潦倒的家里哪有钱给她医治呢?腿上的伤口整整害了3年,母亲忍着疼痛,用清水轻轻擦洗,再用包香烟的锡皮纸贴在伤口处,才慢慢治好了腿伤,却烙下了这块抹不去的疤痕。
解放前,家里一贫如洗,婆婆双目失明,母亲十多岁就相继失去了父母双亲,只能跟着哥哥艰难度日。舅舅靠做些炒花生、卖香烟、帮别人画画的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十口人的生计。母亲很能干,成了家里的小帮手。
多才多艺的舅舅不仅擅长书画,还写得一手好字,他写的天津对子在六合县城是出了名的。每逢过年,舅舅一天要帮街坊邻居们写上百副对联,聪慧的母亲在一旁一刻不停地磨墨,是个好助手。
新中国解放后,六合县城办起了第一个扫盲班。母亲终于可以跨进妇德妇女半日学校识字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仅用1年多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的课程,并顺利地考上了六合县中。那时,家里条件还非常艰苦,尽管如此,母亲对读书一直很渴望。她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子,不读书哪有出路呢?母亲和舅妈相濡以沫,舅妈也很理解、支持她。有志向的母亲勤奋苦读,初中毕业后,顺利考取了南京第五女子中学。1958年,又顺利考上了南京化工学院。在化工学院门前看到录取榜上有自己的名字时,母亲笑开了花。
几年的读书时光,生活是很清苦的,母亲连一件象样一点的衣服都没有,但她学习很刻苦。大学毕业后,母亲当起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60年代初,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她,月薪只有27元,但母亲工作非常认真,教数学的她从未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节课。那时当班主任,是很辛苦的,一人带四个班级,不仅要经常家访,还要拉扯着3个年幼的孩子,母亲起早贪黑,象春蚕一样孜孜不倦地辛勤工作。
“十年浩劫”中,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母亲被逼下放,在工作上走了不少弯路,受了很多磨难,历经艰辛和坎坷。但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母亲对教育工作依然忠贞不渝,倾注了满腔的热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拨乱反正,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母亲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扬眉吐气的她还被评为一级教师。即使到了退休年龄,她依然为学校的校办工厂倾心尽力。
母亲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自幼在穷苦人家长大的她,亲历了新中国的解放,经历过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更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的发展巨变。最让人激动不已的是,党和国家对退休教师很关心,还为他们涨了工资,每每想到这,母亲总会喜上眉梢。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心中有着无限感怀。如今,每天陪伴在母亲身旁,翻看一些过去的老照片,那是母亲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缩影,有欢喜、有辛酸、更有感恩,记录下她们那一代老教师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迁。
“妈妈你的怀抱,我一生爱的襁褓,有你晒过的衣服味道……”。每天晚上,一边帮妈妈轻轻地揉着手和腿,一边轻声哼唱着《天之大》《小背篓》和《疼爱妈妈》,时间都去哪了,怎么会一晃就老了呢,真希望母亲能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还像过去一样,该有多好啊!
浓情五月,是挚爱的季节,是感恩的季节。真挚的情谊,在祝福中飞扬,在歌声里流淌。我为母亲曾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感到无比自豪,更加感恩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感恩这个意气风发的新时代。
“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离别虽半步尽是天涯,思念何必泪眼,爱长长长过天边,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母亲给了我一副天生爱唱歌的嗓子,沿着这条深爱的文艺之路,我一直在苦苦追寻和执着坚持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这份浓浓的亲情和爱的牵挂。
情怀如曲,岁月如歌。这本有些泛黄的相册,无声地记录着不老的记忆,时时给我以温暖,给我以鼓励,给我无尽的爱意和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