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孙荣生(镇江):祖母的纺车

2022-05-07 15:23:26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146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各种现代化的、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用具和用品纷纷取代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的工具、农具和用具。老百姓家中被淘汰的那些老物件,或被搁置于某个角落或被卖到废品回收站,更多的则被扔进垃圾箱(桶)里去了。

  可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却又怀起旧来了。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上兴起了一股收藏老物件的潮流。有的收藏者收藏颇丰,还办起了展览。昨天上午,我就慕名去丹北镇乡下参观了一个私人的民俗展览馆,确实名不虚传:一个私人的展馆,展品竟有上万件之多,各种被淘汰的手艺人的工具、农民的农具、过时的生活用品和用具等等应有尽有。这些老物件将我的思绪带回了改革开放前那经济困难的年代,而其中三台简陋的纺车,则瞬间将我拉回了少年时代。

  我老家江苏省丹阳市西门丁巷,历史上是个以在练湖打鱼为生的渔村。男的捕鱼,女的做家务织渔网,是丁巷人祖祖辈辈的谋生方式。所以,我的祖母也有一台与展品相似的纺线的纺车。

  从我记事起,这台纺车就放在客堂靠祖父祖母房间的一侧,对面是母亲、姐姐和我的房间。每天早上,我醒来听到的第一种声音,总是纺车呜——呜——欢快的像风吹树叶的声音,然后才是窗外树上叽叽喳喳的鸟鸣。白天里,祖父出外捕鱼,母亲去居委会服务,闲时用缝纫机为我们做衣服、补衣服。祖母整天除了做饭,就是积麻,纺线、织鱼网,用她的话说是“四手不落空”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很小就熟悉了纺线织网的工艺流程:第一步,将片状的麻用手撕成一条一条的麻丝,并将它首尾相连捻紧,盘在容器里待用,叫积麻。第二步将积好的麻丝,根据需要用纺车纺成两股或三股的麻线,就是纺线。第三步,将纺车上取下的线绽上的麻线缠绕到不同规格的木梭上,谓之应梭。最后一步才是用应好的木梭织渔网。在这些工艺里,最难学的就是用纺车纺线:右手握住纺车把手从左往右转圈,左手拇指和食指握成圆形,带动身旁竹扁里的麻丝从中滑过,整个左臂还要从后往前抡一个大半圆,将麻丝送到旋转的线绽上。左手前后抡半圆的速度与右手左右转圈的速度必须协调一致,稍不协调,不是断线就是缠乱线绽。我曾经偷偷地学过几次,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后果是招来大人的一顿臭骂。因为我的胡乱操作不仅耽误祖母宝贵的时间,还要浪费掉很长一段麻丝。更要紧的是,纺车是竹木结构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将是一件费钱的大事!祖父说,积麻和纺线都是女人干的事,男孩子只能帮助应梭、织网。后来我就学会了应梭和织网,不去碰祖母的纺车了。不过没事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看祖母坐在纺车前纺线。祖母右手摇得纺车呜呜地转,随着纺车车轮如风吹柳叶似的声音高低起伏,她的身体优雅地后仰前倾,左臂不停地从后向前划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弧线,一绽缠绕均匀的麻线很快就纺好了。我不明白,像野马一样难以驾驭的纺车,为什么这么听祖母的使唤?

  长大后我终于明白了,因为这台纺车伴随了祖母大半辈子,与祖母有了深厚的感情。祖父母靠捕鱼、织网养大了儿子,可他们当了祖父、祖母以后,在本该享福的年纪,因儿媳病逝、儿子在外另有家庭,又承担起抚养孙子女的重担,重操旧业。祖母由于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坐在矮凳上积麻、纺线和织网累弯了腰,并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她为了我和姐姐,每天忍着腰痛纺线织网,从未休息过一天!纺车陪着祖母不停地运转了几十年,竹竿换了又换,纺车的把手被祖母握得细了一圈,颜色红得发亮,仿佛祖母手上的血汗渗透进了把手,使纺车有了灵性。

  这台祖母用了大半辈子的纺车,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因价廉物美的机纺麻线大量上市被淘汰。1990年我家翻建祖屋时,我将搁搂上这台满是灰尘的纺车给扔掉了。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这台纺车是祖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姐弟的工具之一,是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应当作为传家宝好好保存才是!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