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两会声音 | 陈崎嵘:筹建网络文学博物馆 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

2022-03-08 10:06: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崎嵘 李菁      人气:1859

陈崎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

记者:今年“两会”,您准备了哪些提案?可否谈谈?

陈崎嵘:政协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我今年准备了3个提案。一是建议筹建中国网络文学博物馆,二是建议成立全国性网络作家组织,三是建议设立中国诗词日。第三个提案前几年就提过,但尚无明确意见,故今年旧题重提。

记者:您觉得2021年网络文学发展比起往年,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面对?

陈崎嵘:说起中国网络文学2021年的进步和变化,可用古人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2021年带给网络文学的挑战是明显的,网络文学的转折和进步则更为明显。在我看来,主要进步有三点。第一,网络文学“三化”趋势日益凸显。所谓“三化”,即是主流化、现实化、国际化:网络文学作品自觉接纳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主流审美标尺,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样式;现实题材作品数量越来越多,创作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越来越多,优质的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步速加快,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是越来越多地走了出去,而且还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与传播的范式,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作者及读者所移植和仿效。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罕见的现象。第二,网络文学传播和阅读模式发生急剧变化,由过去付费阅读一统天下,逐步演变为付费阅读与免费阅读并存。这从总体上有利于扩大网络文学作品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促使业界良性竞争。第三,年轻作者和年轻读者占比越来越大,所谓“Z时代”年轻人逐渐成为网络文学主体。谁拥有年轻人,谁就拥有未来。大量年轻人的涌入,预示着中国网络文学前景无限。

当然,眼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譬如,网络文学精品力作不够多,爆款、破圈现象较为少见;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和管理,还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网络文学批评还存在明显的无奈和乏力现象等。

记者:近几年,随着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网络文学中心的建立,以及《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学术期刊启动,网文研究的理论建设日益成熟,但网络文学评论影响力有限。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陈崎嵘:我们首先还是要充分肯定这么多年来,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由于网络文学理论界孜孜不倦的努力,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得以深化、视野得以拓展、脉络得以厘清、史料得以集成。在此前提下,我也觉得网络文学理论和批评工作滞后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网络文学的实际需要,与网络文学现实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很好解决“网来网去”问题。也就是你说你的,我写我的。网络文学理论和批评对网络文学创作及提升的引导不够得力、得法。存在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咎于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界。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创作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批评方式、反馈方式均与传统文学不同。在我看来,核心要义是遵循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规律,解决“网来网去”问题。即贴近网络文学创作现场,满足网络作家提质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需假以时日、多管齐下,方能见效。

记者:如今,网络文学涌现出一批讴歌新时代、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如《朝阳警事》《你好,消防员》等。但经典作品数量略有不足,您认为该如何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

陈崎嵘:诚如您所言,网络作家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但读者总体感觉还是认为经典作品不多。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基本观点是:一是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个历史过程,需要读者的积累和时间的检验,不宜匆忙定论。二是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化与传统文学经典化不同,需要采用具有网络文学特质的评价标准。三是经典化的作品,是由高品位、高水准的网络作家创作的,所以,归根结底,是要提升网络作家的思想境界、艺术素养和生活积累。当前,就是要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引导那些有意愿的网络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新时代、熟悉新生活,帮助那些有潜质的网络作家探索中国故事的当下表达、网络表达。我深信,在由千万名网络作者组成的创作大军和每年几百万部作品堆叠的网络文库中,必将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作品,从而向世人证明中国网络文学的生机、活力与魅力。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