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莺飞燕舞,滨海城市日照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近日,2021第三届中国(日照)散文季在山东日照启动,来自全国11省市的散文名家执笔而来,他们经山历海,采访采风。云海、帆影,山色、海梦在他们的眼前重叠,最终凝于笔下,将汇成一篇篇书写日照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的华彩美章。
采风期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约访了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叶梅。访谈中,便感觉叶老师亲切,因为我们是“老乡”,都是山东人。叶梅祖籍在山东东阿,生于湖北巴东,她是听着故乡鱼山村的故事和长江三峡的波涛声长大的,身上有着南方和北方的文化基因。
采访中,叶梅回忆起她的父亲、她魂牵梦绕的东阿鱼山村,谈到了自己的创作与对文学的思考。
“我的故乡在山东”
“山东是我的祖籍,我与山东东阿有着血肉相连的联系。”
1947年,叶梅的父亲离开故土,跟随刘邓大军南下,解放大西南,一直工作生活在南方。而叶梅的母亲是一个做过童工、性情刚烈的土家族女子。
在散文《致鱼山》中,叶梅写到,父亲平素沉默寡言,但提到家乡山东东阿,脸上的表情会立刻活泛起来。“他会说到鱼山村的黑枣树,黄河的大鲤鱼,父亲的描述是一幅幅让人向往的图画,成为我们儿时的骄傲。”
东阿是叶梅父亲的一抹乡愁,也承载着叶梅的无限遐思。1981年的春节,叶梅第一次回到东阿,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同父异母的大哥,感受到了浓浓的血脉之情。从那以后,叶梅常常回东阿老家,写了一系列关于家乡东阿的散文,比如《致鱼山》《回鱼山》《登鱼山》等。
“父母去世后,他们都安睡于东阿鱼山那片土地。”叶梅经常会回到那儿,拜谒父母,与乡亲们见一见面说说话,与亲友们共话家常。
“我的根在江河之间”
评论家李建军曾说,“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根的作家,一类是没有根的作家。叶梅属于有根的。”
叶梅说:“幸运的是,我生在江河之间,我的根在江河之间,江是长江,河是黄河。”叶梅的母亲是长江三峡的人,父亲则是东阿黄河边上的人,对叶梅来说,这是她最幸运的事,能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的滋养。
在叶梅的理解中,文学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根扎在人民之中,扎在土地之中。
感受到家乡以致整个国家民族的变迁。今年来,叶梅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北斗 北斗,中国科技这十年》…以及一批生态散文,如《根河之恋》《福道》等。都是她从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感受而来。
作家要善于“职业跨界”
“经历是写作者的宝贵财富,写作者一定不能够脱离时代、不能脱离生活。”叶梅的生活经历很丰富,她当过插队知青、文工团员,还任职过副县长。“除了去采访、体验、观察之外,接近时代和生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职业行为。我认为最好不要当专业作家,应该让自己和某种职业联系起来,它会给你带来更直接的生活体验。”叶梅说。
近几年,叶梅写了两部有影响的纪实作品,一部为人物传记《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这是她从小说“跨界”到经济方面的一次尝试。该书讲述了在改革大潮中,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
“这个时代是怎么变化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企业家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想要走进他们,去了解他们,去细细挖掘。”叶梅告诉记者,在美卿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的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脉动。
叶梅的另一次“跨界”,跨到了科技圈儿。叶梅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讲的是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始末,这本书获得了徐迟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有了整体性、全局性的布局,叶梅此时又将目光锁定“北斗”“航天”“蛟龙”等高科技领域的一些项目。目前,该书《追梦中国》已由《中国作家》第4期已经发表。
“一个人的职业变换对他的写作是有利的。接触某些陌生行业,进入一些职业考察,对写作很有帮助。”叶梅建议,年轻作者们可以去做一些跟写作不太相干的职业,甚至可以身兼数职。
好散文要贴近心灵,抒发情感
“散文是真实的,要贴近现实、贴近心灵、抒发情感。”叶梅感慨,中国的散文从秦汉以来,就形成了高峰。如今,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散文的写作更为广泛。
如何产生更多的精品力作,叶梅谈到:散文要有神韵,无论写什么,都应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某一种观念。散文要形散神不神,要有灵魂。
散文要优美,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汉文字本身就是非常美的,散文写作要惜墨如金。“文字是有生命的,每一个字就像一个小人,你善待它,把它排列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它会焕发出格外的光彩;你要是糟弃它,它就可能是非常粗糙,让人不堪卒读。”叶梅说。
散文要有新变化。叶梅表示,从古到今,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美的散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兴趣的变化,散文也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尝试。“这一点我也在摸索。”
中国(日照)散文季是一个促精品的好方式
谈到山东文学,叶梅表示,山东是一个文学大省,和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新时期以来,山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山东文学厚积薄发,同时也在不断的出现年轻一代的作家和好的作品。
目前,中国(日照)散文季已经举办到第三届,活动自2019年启动以来,先后邀请了120多位全国知名散文家走进日照、书写日照,创作发表了一大批描写日照的散文。
对于活动的举办,叶梅表示肯定:“活动很好,把全国的一些散文家都请到山东来,进行切磋,这是文学的一个碰撞、交流,它的意义是丰厚多元的。”叶梅表示,这样的文学交流,除了扩大山东当地社会影响,积淀人文资源,留下一些华彩美章外,同时促进了全国散文写作的繁荣。
“现在,中国散文学会的作家们都有一个同样的心愿:在新时代,我们怎么样使散文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精品力作?这个时代不缺作品,不缺作家,但缺少人民群众念念不忘的好作品,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叶梅认为,中国(日照)散文季显然就是一个促精品的好方式。
寄语参加“青未了散文奖”的作者:真诚对待文字
齐鲁青未了,落笔情未了!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山东省散文学会联合主办,齐鲁壹点用户内容开放平台壹点号承办的第一届青未了散文奖征集活动自2月3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截至目前,第一届青未了散文奖共收到参赛作品5000余篇,青未了散文奖精选作品专题阅读量达到4100万,有37万人次参与了网上投票。
对于青未了散文奖的举办,叶梅表示,报纸、刊物,网络平台做这样一些征文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有凝聚力,能够吸引大量的业余作者参与。”叶梅告诉记者,实际上有时候高手在民间,作者将自己的切身体验书写出来,从生活中创作作品,会让人眼前一亮。
“对参与青未了散文奖的作者们,我寄语他们,真诚的对待文字。你把你最真实的感受、最真情的表达体现在你的文字里面,它一定能够打动人。如果说你只是想获得什么,特意的去砌造文字,就像砌房子一样,它有可能达不到效果。我觉得当下最需要的是做到真诚的文字、真情的表达、真实的感受,有了‘真情、真实、真诚’三真,作品自然就会带着一种自然美,一种大地的气息,一种发自于内心感人肺腑的情愫。”叶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