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散文集《战疫纪事》:向现实传递文学的关切

2020-04-29 16:58:18      来源:光明日报 | 姚宏越      人气:1481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一脉相传的传统,其显著特点之一是越在国家危难之际越加彰显。尤其是近代以来,文人学者以笔为旗,创作了大量“随世运”的文章。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在《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总序》中曾提到,“作家在诚实地寻找文学性的同时,也没有影响他们对现实事务介入的诚恳和热情。无论如何,百年中篇小说代表了百年中国文学的高端水平,它所表达的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焦虑、矛盾、彷徨和不确定性,都密切地联系着百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经验”。这里谈的是中篇小说,但其他文体的作家创作也是如此。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你现在面对的,是整颗星球上,都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中国的应对举措与成效举世瞩目,中国作家的思索与书写也展现出文学的使命担当。
 
  如果将中国作家在这次疫情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加以统计,数量将是可观的。从出版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遴选,既要考虑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又要兼顾真实性、科学性。以这一标准为参照,春风文艺出版社今年2月推出的散文集《战疫纪事》,是中国作家在抗疫期间向现实传递文学关切的一个缩影。
 
  《战疫纪事》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湖北以外作家的作品。他们所知道的一切信息来源于媒体和身边朋友的讲述,因此更倾向于写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对武汉的祝福与期盼,像迟子建的《春花依然盛开》、秦文君的《守城的日子》、汤素兰的《正月十二》、艾诺依的《在手机里过平安年》,以及次仁罗布的《心存敬畏》、罗伟章的《我在成都祝福你》。这部分作品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即女作家作品情感更浓,给读者以温暖,像孙惠芬的《致无尽亲情》、叶浅韵的《等黎明到来》。而男作家的散文更显冷静,提供关于疫情的思考与观点,像滕贞甫的《回望,为了更好地前行》、吴克敬《天生·疫》等。
 
  第二部分收录的是湖北本地作家的作品。他们身处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能够更近距离感受疫情所带来的严峻影响,但是他们没有被疫情吓倒、乱了方寸。作家池莉有过从医的经历,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爱与情都是好东西,然而绝对不可以滥用。”“唯有将严格隔离坚持到底,人类才有可能赢得胜利!”作家、评论家李鲁平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创作了《辗转的春天》等多篇散文,而《战疫纪事》则收录他更早创作的《最温暖的标识》。面对疫情,湖北作家第一时间发声,既有老一代的董宏猷、刘益善、徐鲁,也有青年一代的叶倾城、宋小词,以及网络作家匪我思存等。
 
  第三部分由作者直接撰写亲历的战疫一线。其中一位作者贾佳是沈阳援助武汉的青年医生。他的文章不长,近于日记,充满了乐观的精神:“我今天穿了一套黄色的防护服,晚上将照片发给妻子,她说真好看,像个小黄人。”身处战疫的最前沿,尽管有畏惧心理,但不肯退缩,就像辽宁作家滕贞甫在《回望,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写道:“当我看到机场、车站一排排整装待发,准备奔赴江汉疫区的医务工作者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知道那些队伍中很多人还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用义无反顾的出发告诉我,新的来路,必须由他们踏出!”说不定,这一排排整装待发的人中,就有贾佳医生。
 
  积极面对,守望春天,这是中国作家在这次疫情中给予的正面回应,也是新时代赋予文学的担当与使命。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经此一战,必将浴火重生;中国文学有着辉煌的历史,经此一“疫”,新时代中国作家将对文艺创作的价值有更清醒的认知。《战疫纪事》一书以文学创作展开理性思考,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战疫的不同场域,是“布老虎丛书”系列的最新作品;同时,这本书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思想文化支撑。
 
  (作者:姚宏越,系春风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综合编辑室副主任)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