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顾浩:《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

2020-04-07 15:25:44      来源:江苏文联网      人气:1701

   《红楼梦》问世已几百年了,到底是谁挥动椽笔铸就这巅峰巨著、盖世鸿篇?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我们这一代人完全有责任也有可能解开这一大谜团,了结这一大悬案。最近两年多来,我认真阅读了冒廉泉先生有关专著,逐一细看了刘桂江先生主编的有关专集和《如皋红学》杂志刊载的一系列文章。撰文的既有红学专家,又有众多红学爱好者。我认为,对他们的探索实践,应当予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胡适经过“考证”,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北京西山“曹雪芹”,这既缺乏依据,又违背常理。

  其一,《红楼梦》中描述的人物有五百多个,个个都是“假语村言”,没有一个是真姓实名,“曹雪芹”也不例外。此人虽然只在首尾两回中一闪而过,但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红楼梦》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然而决不可误认为他就是此书真姓实名的作者。

  其二,清朝文字狱极其严酷,乾隆时期更甚。如果《红楼梦》作者竟然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写在书上,岂不是自投罗网、自招满门抄斩之祸吗?《红楼梦》作者决不会不考虑到这种后果。

  其三,既然“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那他就应有个不寻常的身世。十分遗憾的是,他的异常简单的人生轨迹包括生卒年月,几乎都是从《红楼梦》中“考证”出来的,绝少见文献记载。先说“曹雪芹”是辽东曹寅的儿子,而后改成其孙子。但是,曹家不认账,《辽东曹氏宗谱》无论是正本副本,都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再说,曹寅号为“雪樵”,怎么可能让孙子号称“雪芹”呢?

  其四,假定是“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这一空前巨著,那他应当还有不少其他作品留世。然而,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其他任何几篇像样的诗和文,世上能有这样的大作家吗?

  俞平伯一开始同胡适的红学观点是一致的,而到了晚年,他知错认错,说:“我看红学这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的当了。”胡适也曾说过:“我的许多结论也许有错误的——自从我第一次发表这篇《考证》以来,我已经改正了无数大错了——也许有将来发现新证以后即须改正的。”对于这两位红学大家所显示的学术精神和学者风范,是值得效法的。

  (二)要弄清《红楼梦》的作者是哪个,首先要弄懂《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体现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古今中外概莫例外。《红楼梦》从问世之日起,人们就认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言情小说,更是一部社会小说。它运用“史家之曲笔”,通过描述一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及其衰败过程,生动地、深刻地表达了反清悼明的主题思想。清嘉庆年间,安徽满族学政玉麟严禁商人销售此书,说:“《红楼梦》一书讥刺满人至于极地,吾恨之刺骨。”所以,清朝毅然决然将《红楼梦》列为“禁书”。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倡导大家读一读《红楼梦》,正是基于该书的深厚的政治历史内涵。

  《红楼梦》中描述的一个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但贯串全书始终不变的反清悼明的主题思想却不是虚假的。据此,我们寻找《红楼梦》的作者,自然而然要想到冒辟疆。此人对明朝是怀有深厚感情的。如皋冒氏家族起源于元末明初,兴旺发达于明朝,并成为明朝时期如皋冒、苏、李、钱四大望族之一,官宦世家。对明朝灭亡,他的切肤之痛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冒辟疆对满清入侵怀有切齿之恨也是必然的。他看到清军对汉人大肆屠杀,全国五分之二的人口死于清军屠刀之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的姐夫一家数十口人,因反清而惨遭杀害。他的表叔又是诗友的李之椿因参与反清活动,被捕后绝食而亡。他的挚友又是救命恩人史可法,扬州失守后遇害。他与心爱的陈圆圆已有婚约,欲迎娶时,被豪强夺去,后落入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之手。他对反清复明的义士无限同情。毛泽东同志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他不但坚决不仕清朝,而且加入“洪门”,积极进行反清复明活动,还同抗清名将郑成功取得直接联系。他在1645年清军南下后,携家逃往浙江海盐,有二十几口家人遭掠杀,财产损失殆尽,自己大病几死,爱妾董小宛染病长逝。如此等等,冒辟疆既怀有一腔怒火,又有满腹负罪之感。因此,他创作《红楼梦》所具备的生活积累是非常丰富的,形成的思想基础是无比深厚的,产生的精神动力是十分强大的。只有冒辟疆才能字字血、句句泪,“哭成此书”。“谁解其中味”?只要在读《红楼梦》时紧密联系冒辟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滋味便不难分解了。

  相比之下,北京西山“曹雪芹”,根本不具备写作以反清悼明为主题思想的《红楼梦》的基本条件。所谓“曹雪芹”的五世祖曹振彦是一个被满清豢养的杀人魔头,在“大同之屠”中血洗全城,因“战功”不断升迁,最后当上清朝三品大官。曹寅先祖是明末辽阳守城的小官,此城失守时降清,成为满清内务府包衣奴才。后来,曹寅母亲给康熙当保姆,曹寅同康熙一块长大,被康熙帝利用,封为五品官江宁织造兼盐运使,成为康熙帝的亲信。他几乎每天都要给康熙帝上奏折,汇报南方情况,包括南方官员的动向,与众多南方官吏结下怨仇。康熙死后,曹寅家被抄,这纯粹是一场内斗。由上述可见,清朝对于曹家来说,可算得上“恩重如山”,后人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一部反清悼明的巨著来呢!

  (三)《红楼梦》何时问世?这是判断此书作者的一个关键问题。《红楼梦》最早流传到社会上的手抄本上有“甲戌年”字样,后被称为“甲戌本”。因为这属干支纪年,需要我们弄明白,是指康熙甲戌年(1694),还是乾隆甲戌年(1754)?这一前一后,整整六十年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认为北京西山“曹雪芹”著作《红楼梦》,就把这“甲戌年”说成乾隆甲戌年;也不能因为认为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就把这“甲戌年”说成康熙甲戌年。要把这个“甲戌年”搞清楚,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从《红楼梦》全书中找答案了。书中提供的大量依据表明,上述的“甲戌年”是康熙甲戌年,这是无可置疑的。

  (1)从避讳看。乾隆皇帝名弘历,《红楼梦》第一回就有十二个“历”字。乾隆太子永琏,《红楼梦》中有贾琏;其长子永璜,《红楼梦》中有贾璜;其七子永琮,《红楼梦》中有贾琮。在封建社会里,连皇帝讳也不避,非灭九族不可。这里决不是表明《红楼梦》作者的胆子特别大,而是表明此书写在乾隆为帝之前,根本不存在避乾隆之讳的问题。

  (2)从书中透露的时间信息看。《红楼梦》第一回写到贾雨村时说“因他生于末世”;第五回写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写探春的判词是“生于末世运偏消”。这里所谓“末世”,当然是指“明末之世”。如果是处在“乾隆盛世”,“末世”之说无从谈起,作者决不可能以如此悲凉之情写出这种“末世”之感,更不可能激发起如此深仇大恨,做出这样以反清悼明为主题的惊天动地的大块文章。由此不难看出,《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不可能在乾隆年间。

  (3)从对首都的称谓看。“神京”一词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明朝出生的遗民作者,才会称明朝的首都为“神京”。清朝皇帝占据明朝的首都后,已将燕京改称为“京师”了。书中使用“神京”一词,既表明了作者的出生朝代,又表明了作品的创作年代。

  (4)从上演的违禁曲目看。在康熙五十三年后至雍正乾隆朝多次发出禁令,不得上演所谓“琐语淫词”,“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及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红楼梦》第十八回、二十九回、五十三回、五十四回等回目中就写了演出《邯郸梦》《南柯梦》《西楼楼会》《惠明下书》等等。这不是表明《红楼梦》作者敢碰这条“高压线”,而是表明此书写在康熙五十三年之前,完全不存在违反上述禁令的问题。

  (5)从居丧演戏看。我国古代一直延续着一种习俗,在居丧期间请戏班子演戏。但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发出禁令,不准丧葬期间演戏或者伴宿。《红楼梦》程甲本中载有“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等文字,尽管在程乙本中被删掉了,但“居丧演戏”也是《红楼梦》留下的时代印记,表明此书不可能产生于乾隆时期,再晚也在雍正之前。

  (6)从衣着打扮看。《红楼梦》中描述的人物服饰全部是明代的;所能查阅到的几百种绘图本《红楼梦》也都是明代装束。特别是满清入关时,就有“留发不留头”的惨无人道的恶行,而《红楼梦》中人物没有一个是拖着大辫子、戴着红顶帽的。清朝是禁止缠足的,而《红楼梦》中贾府女人全是小脚。小脚元春进宫当了皇妃,小脚老太贾母带着一群小脚夫人数次进宫,这个宫绝对不可能是清宫。现在有些《红楼梦》版本,把六十五回写尤三姐“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故意删去了 “一对金莲”四个字,这种抹掉时代印记的做法是很不应该的。由此我们看出,《红楼梦》不可能写在清朝中期,更不是说的清朝中期的故事。

  (7)从使用的瓷器看。《红楼梦》第三回、二十七回、四十回、四十一回、四十四回中写贾府所用的瓷器,据《红楼梦大辞典》告诉我们,包括瓷觚、花囊、土定瓶、小盖碗、脱胎填白盖碗、瓷盒等都产于明代,分别来自汝窑、成窑、官窑、宣窑。这里为什么看不到中国历史上瓷器水平最高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具?这只有从《红楼梦》成书时间上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总之,以上桩桩件件,放在清朝中期不好解释,放在明末清初不难解释。《红楼梦》成书一定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间段里。因此,生于1715(康熙五十二年)、卒于1763(乾隆二十七年)的北京西山“曹雪芹”完全不可能写作《红楼梦》;而生于1611(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1693(康熙三十二年)的冒辟疆才有可能写出这人间绝唱《红楼梦》!

  (四)《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获得巨大成功,其作者的人生历程必然是非同寻常的。如果作者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广泛的社会联系,没有深厚的人际关系,无论如何是承担不起这样一项浩大而艰巨的文学工程的。

  出现在《红楼梦》中的人物究竟有多少?似乎也难以数清。清嘉庆年间姜祺统计为448人;而姚燮《读红楼梦纲领》统计为519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237人。把这么多人物都描述得栩栩如生,众多的典型形象永垂不朽,这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红楼梦》中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如果一定要同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一一对号入座,这显然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但是,如果认为都是作者凭空虚构的,也不符合文学创作实际的。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要以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作原型的。那个时候是谁对这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有着较多的了解和感悟?我们自然而然要想起胸怀大志的冒辟疆。

  冒辟疆,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所见、所闻、所读、所历、所感非同寻常。他五次乡试落第,仅两次中副榜,深感怀才不遇。他怀有忧国忧民之情。当时魏忠贤等阉党专权,奸臣当道,加上灾害连年,民不聊生。面对明末社会的乱象,他认真阅读了《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撰写了《读史须识治乱之机论》,提出为人臣者要“常存匡扶之志”,“为天下国家做一二大事”。跟阉党坚决斗争的东林党前六君子、后七君子被魏忠贤迫害至死,青年冒辟疆义愤填膺,毅然参加了张溥组织的进步社团复社,继续坚持同阉党的斗争,特别是参加同阮大铖的斗争,这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满清杀入关内,建立大清帝国,冒辟疆积极支持和参与如皋许元博、李之椿的反清复明活动。他更以水绘园为阵地,进行文人倡和聚会,前后延续六十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奇观。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冒辟疆编印的《同人集》,浩浩十二册,洋洋百万言,几乎囊括了明末清初文化名家的一大半,收录作品2975件,469人。水绘园既是“文化驿站”,也是“政治沙龙”。时人皆称:“士之渡河而南,渡江而北者,无不以雉皋为归。”冒辟疆广交天下挚友、文友,涉及的人和事,数不胜数。在水绘园里,冒辟疆还先后抚养过十多位反清烈士等遗孤,亲自为他们授课。冒辟疆以水绘园为阵地,所作所为,无人可比。《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的女子形象,也同冒辟疆自身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他家境显赫,侍女成群,从小就是在侍女的照顾下长大的。他生性倜傥,多才多艺,深受女性的喜爱,先后与十多名才貌双全的女子产生了不寻常的爱情关系。他五次赴南京乡试,住在秦淮河畔,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与著名的“秦淮八艳”无不相识。他与她们赋诗唱曲,饮酒调笑,情投意合。这些都为冒辟疆塑造《红楼梦》中女子形象,提供了无人可比的特殊条件。大家普遍认为,董小宛是林黛玉的原型,试问:有谁能比冒辟疆对董小宛的认识来得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呢?北京西山“曹雪芹”的生活积累,同冒辟疆相比,显得何等微薄,怎么可能是他执笔写出这样一部举世无双的、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

  (五)《红楼梦》中塑造的“大观园”艺术典型的原型在哪里?这是我们寻找《红楼梦》作者的必寻之地。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景观形象也不可以简单地一一对号入座,它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也是要由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的。我们通过《红楼梦》走进大观园,深入如皋市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绘园,抚今追昔,不难发现,书本上描述的和眼面前呈现的,有许许多多可比之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塑造大观园这一艺术典型,是以水绘园作为基本原型的。

  一是格局相同。冒宅呈“一园两府”格局,即水绘园和东府、西府;两府中间有一条巷道,这在中国是罕见的。《红楼梦》中也是“一园两府”,即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也是有一条巷道连着两府。一实一虚,格局相同。

  二是规模相当。据冒氏后人冒舒湮为文所记,冒宅西府“纵横均达一百米左右,范围约一万平方米,有屋百余间,大都是明代嘉靖建筑”。《红楼梦》描述荣国府左路建筑为宝玉外书房——绮霰斋、贾母院;右为贾赦外书房、贾赦院、王夫人院;中间为四进大厅:仪门厅、向南大厅、内仪门厅、正厅——荣禧堂。冒宅、贾府建筑规模如此相当,在全国难找到第二个处所。

  三是方位相似。水绘园依城墙而建,在全国仅此一处。《红楼梦》第一百零二回写尤氏送探春,见大观园中“凄凉满目,台榭依然,女墙一带都种着园地一般,心中怅然如有所失……”。女墙,指城墙上的矮墙。水绘园和大观园的方位相似到这种地步,这难道能说是偶然的巧合吗?

  四是水系相像。如皋城的水系是“外圆内方两水关”。就是说,外城河是圆形的,内城河是方形的;北城墙下有两个洞口连着内外城河。这两水关,既是进水口,又是出水口,形成如皋城穿城三里半的内河是条可倒流的水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难得一见的。冒辟疆曾亲自参与指挥了水绘园水系的疏通工程,对如城水系了如指掌。我们再看《红楼梦》第十六回、十七回描写的大观园水系:“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这样,如皋城和大观园的水系惊人地一致:都长达三里半,北墙下都是两个闸口,都是转一转水倒流的奇景。

  五是设施相近。冒宅的“一园两府”中,有众多的庭、园、斋、堂、亭、居、轩、阁和奇花异草、曲径怪石;贾府的“一园两府”中,也有众多的庭、园、斋、堂、亭、居、轩、阁和奇花异草、曲径怪石。冒宅有“凝禧堂”,贾府有“荣禧堂”;冒宅有“湘中阁”,贾府有“潇湘馆”;冒宅有“香俪园”,贾府有“犁香园”。冒氏两府间有“恩荣坊”牌楼。《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时题写对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一座牌楼,一副对联,同颂“恩荣”,这不仅形似,而且神合。

  六是功能相仿。冒氏水绘园中住着冒辟疆。冒家六代为官,是拥有极大家业的豪门大户。冒辟疆才艺超群。他在水绘园里召集了天下名士,议政论道,品茗看戏,联韵倡和,汇集了文学创作的诸多素材,获得了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同时也记录了冒董之间的情丝情怀。《红楼梦》大观园中住着贾宝玉家族。贾家是百年官宦世家,是拥有巨大家业的豪门贵族。大观园中展示了众多美女才女吟诗作画、嬉戏玩耍的生动画面,更演绎了宝黛的凄切感人的爱情故事。不难看出,水绘园和大观园,承载的功能是差不多的。

  七是美景相符。冒氏水绘园有处用于赏月吟诗的涩浪坡。登此坡是沿着一条极平稳的宽路,走百余步,即可到达山顶。在凹晶溪馆处,只要一转弯,走下山去,抬头一望,眼前便耸立着双臂怀抱的山体。山坡底下是池沿,池沿长十来米。这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至今仍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贾母赏月:“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王夫人等因说:‘恐石上苔滑,还是坐竹椅子上去。’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何必不疏散疏散筋骨。’……从下逶迤向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第七十六回写湘黛联诗:“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水绘园里的美景,这样活生生地进入大观园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问一声:《红楼梦》是谁写的?

  八是环境相合。离水绘园二里远近,过去和现在都有条小花枝巷,附近还有一个叫鲍家场的小村庄。《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贾琏偷娶尤二姐:“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伏侍。”大观园的地理环境竟然和水绘园的地理环境如此相合,除了如皋人冒辟疆,还能有谁写得出来呢?

  上述种种事实表明,大观园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水绘园这一实际形象的存在。以水绘园为基本原型,塑造出大观园这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可想而知,只有水绘园的主人冒辟疆才能成就这千秋功业!

  (六)《红楼梦》的文学成就登峰造极,其作者必然是文学功底深厚,艺术才华横溢,具备了天才条件的。

  冒辟疆幼年起,就显露了非凡才华。《香俪园偶存》自序中写道:跟随祖父在四川“年方及旬,极目奇山水,远生画意,别具诗情。每对景小吟,辄自成句”。此书有五言诗、七言诗55篇,无论登山、赏月、观花、放舟、送友等,都能咏叹得独出心裁,别开生面。此书送礼部左侍郎董其昌指教,董看后“叹赏不置”,认为“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不减王勃的《滕王阁序》。大儒陈继儒对冒辟疆也是钟爱有加,与其结为忘年之交,称冒辟疆是“仙品”,是黄鹤背上的人,富贵是无法束缚住他的。

  冒辟疆富有极高的文学创新才能。他写的《影梅庵忆语》,开创了中国忆语体小说的先河。此作叙事线索清晰,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等,都逼真详实,自然深厚。所写故事发生在明亡清兴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此作的解读,透过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冒辟疆真实的内心世界昭然若揭。《红楼梦》更是一部在写作技法上极具创新特色的小说。用写古典抒情诗的写法来写小说,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整部书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了一部前所未有的诗化了的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多达170余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能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登上这一艺术高峰的,在那个历史时段里,也只有冒辟疆了。打开《冒辟疆全集》,诗词曲赋扑面而来。通过对照比较,可以看出,两书的诗词曲赋在境界、意象、风格、语言等等方面是相当吻合的。如果不是冒辟疆创作《红楼梦》,无论如何是达不到这一文学境界,出现不了这一文学现象的。

  冒辟疆一生都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著述丰富,著作等身。据2014年12月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冒辟疆全集》包括《朴巢诗选》《巢民诗集》《朴巢文选》《巢民文集》《寒碧孤吟》《香俪园偶存》《泛雪小草》《集美人名诗》《岕茶汇抄》《宣炉歌注》《兰言》《影梅庵忆语》《影梅庵悼亡题咏》《冒辟疆诗歌辑佚》《同人集》;此外还有《水绘园诗文集》《冒氏小品四种》《铸错轩诗集》等等,仅诗歌就留下十一个集子。冒辟疆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红楼梦》出自他的手笔是顺理成章的。北京西山“曹雪芹”,仅是一个文书抄写员,无任何事实表明他具有卓越的文学天赋,把他说成是煌煌巨著《红楼梦》的作者,实在是叫人难以相信的。

  (七)《红楼梦》全书的乡土烙印,这是《红楼梦》作者的独特标志。古往今来任何一位作家的写作实践都表明,他年复一年生活的那个地方,他魂牵梦绕眷恋的那方故土,总是要在他的作品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都要打上深深的乡土烙印。细读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回回都呈现出众多的“如皋元素”。

  一是如皋方言。为什么如皋人读《红楼梦》觉得特别亲切?因为《红楼梦》中回回都有如皋方言和习惯用语,多则八、九十处,少则三、四十处,全书共出现如皋方言五千多处,仅在如皋小片区域使用,也就是全国唯一使用的土语就有三十多个。例如“稿子”,是如皋特有的方言,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的意思,在书中多次使用。又如“猴”,如皋话作动词用,是“窜”的意思。再如“顿”,如皋话是“拉一拉”的意思。有些如皋土语,找不到确切汉字,作者还自造汉字。例如,如皋人用指甲截断花草的动作叫“kiā”,于是造出一个“爪甲”字来。可能是考虑到书中的如皋方言土语读者不好懂,现在发行的《红楼梦》删改了许多。粗略统计,仅是第一回就改动36处。有许多改动并不符合原意。如皋人说的“不好过”(生了病的意思)改成“不舒服”;如皋人说的“说淡话”(闲谈的意思)改成“说这样话”,或改成“说了两句没要紧的话”;如皋人说的“牛了他”(惹他发牛脾气的意思)改成“扭了他”等等。还有的注释也违背了原意。例如“扔崩”,是如皋人口头禅“入妈”的书面语词,“喝了如皋水,没有个入妈不开口”,但由于不了解如皋方言,出现了“突然”、“极快”等多种解释。如此改动和解释,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大打折扣,作品的区域色彩也弱化许多。

  二是如皋宗教。如皋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道教迅速发展,道观遍布城乡,多达219座。佛教传入中国后,隋开皇十一年,天台宗祖师智顗大师来如皋创建定慧寺,寺内有明代藏经5084卷,其中有一部《贝叶经》是从狮子国(斯里兰卡)带回来的,是刺血书写的梵文。冒辟疆信佛,也焚香念佛,并收藏和阅读了大量佛教经典。他曾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定慧寺重建后,他写了《定慧寺碑文》详记其事,载于县志,其手迹现在仍然保存在如皋文史档案馆。《红楼梦》中反复出现的神奇的“一僧一道”宗教人物形象;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脱口而出的宗教语言;第一百一十八回贾宝玉双手捧着的宗教经典等等,正是如皋盛行的宗教文化的生动写照;《红楼梦》中塑造的太虚幻境,正是缘于如皋人笃信宗教文化而幻想的世外境界。

  三是如皋习俗。《红楼梦》第一百零六回写到贾府走向败落时,“贾母……又命在自己院内焚起斗香”。说到斗香,只有如皋加上北边邻近县市“焚斗香”敬神,如皋至今还流行这一习俗。《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到贾敬去世,贾珍、贾蓉为其父守灵,“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藉草枕块”,指长辈去世,晚辈睡在铺草上,用土块做枕头,为死者守灵。这是如皋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治丧习俗,至今许多如皋人家还照样沿习着。《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到藕官祭奠死去的菂官,在大观园里烧纸钱,宝玉说:“你告诉我姓名,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烧包袱”是如皋丧葬文化的“土特产”,也写进了《红楼梦》。此外,《红楼梦》中关于对祖茔四时祭祀习俗的描述和《冒辟疆全集》中有关这一习俗的记述是完全一致的,这里不具体展开说了。能把如皋的习俗十分真实、具体地写进《红楼梦》,除了冒辟疆还能有谁呢?

  四是如皋故事。《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这日正往荣国府中来”。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读着这些动情的文字,我们不能不想起如皋发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皋义士许元博,抵制满清政府的“薙发令”,反对清军对汉人的大屠杀,在身上刺上“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个大字,惨遭杀害,其妻朱氏被发配宁古塔为奴。冒辟疆对许的义举深表敬佩。他筹备银两交于解差王熊,嘱咐其一路照顾好朱氏。实际上,王熊也敬佩许元博,用自己的妻子刘氏与朱氏暗中调换,让朱氏隐居娘家,自己和妻子刘氏一起在宁古塔服苦役。冒辟疆得知这一情况后,以重金把在东北代为充军为奴的刘氏夫妇赎身出来,从“千里之外”来到水绘园居住。刘姥姥诉说的冰天雪地的恶劣天气,风里雨里受尽折磨的苦难生活,不正是刘氏夫妇充军为奴的生活写照吗?北京西山旗人“曹雪芹”,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可能将满人残害汉人的如皋故事写入《红楼梦》。

  五是如皋特产。《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什么叫“火肉”?《红楼梦》注为“火腿之肉”;《辞海》“火腿”条:“猪肉腌制品之一,……有南腿、北腿和云腿三类。……北腿产自江苏如皋,……。”“火肉”是冒辟疆杜撰的一个词。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夸耀董小宛的厨艺时写道:“蒲、藕……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火肉久者无油,有松香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冒辟疆在《红楼梦》中也是把如皋“火腿”称作“火肉”写进去了。《红楼梦》中写宴饮场面的多达五十余处,自然也离不开酒了。书中写到的酒名有十二种之多,其中就有四种酒系如皋特产。例如,书中出现最多的是“黄酒”。如皋黄酒历史悠久,如皋白蒲镇是全国最早的著名的黄酒之乡之一,早在明代就有“南绍兴、北白蒲”之誉。《红楼梦》中写黄酒时,两次提到惠泉酒,一次提到绍兴酒,多次提到的黄酒,就是不标明“白蒲黄酒”,智慧的冒辟疆用土得不能再土的如皋话“口床嗓了黄汤”,把此酒的属地巧妙地道明了。冒辟疆这样做,实在是耐人寻味的。此外,《红楼梦》中写的“露酒”、“木樨清露”、“枫露酒”、“玫瑰清露”等饮料,都源自董小宛的创制。

  六是如皋器具。《红楼梦》写了不少如皋人使用的器具。例如,第四十五回写道:“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黛玉看脱了蓑衣,……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这段话里的“箬笠”、“蓑衣”、“木屐”都是防雨用的,直至几十年前,如皋家家户户都必备的。这一套在雨天用上了,不仅有事出门不会淋湿身子,而且可以冒雨到田里干活。当然,这一套雨具,只有多雨的南方才具有的,北方是看不到的。

  七是如皋板鹞。《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道:“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空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这是对如皋板鹞风筝的具体而生动的描述。板鹞风筝出自如皋,这在清乾隆《通州州志》、清嘉庆《如皋县志》都早有记载。2016年5月20日,它登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皋板鹞风筝是独一无二的,是当年北方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八是如皋习惯。例如《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写道:“宝玉便慢慢的走到那边,果见腰门半开,宝玉便走了进去。”第一百零九回写道:“一日,众人都在那里,只见看园内腰门的老婆子进来,……”这里说的“腰门”,是如皋人的习惯做法,就是老式堂屋大门是向内开的,在大门外另安半人高的外开矮门叫“腰门”。开着大门关着“腰门”,既便于采光、防雨,又可以阻止鸡犬入内。这个习惯,在如皋常见,在北方难见。

  九是如皋风光。《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四十一回、四十七回、五十八回、六十回、六十四回、六十七回描述的“芭蕉”,“到河里打水”,“往网里碰”, “行着船夹泥种藕”,“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等等,正是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典型的如皋水乡风光。芭蕉是如皋常见的植物。如皋是河网地区,农村家家靠河而居,贾宝玉说的“到河里打水”,在如皋农村是每户每天都会做的事。如皋农村河港纵横密布,捞鱼捉虾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才有“往网里碰”的说法。“行着船夹泥种藕”,是勤劳的如皋人年年岁岁的例行劳务。读了这些文字,凡是对如皋比较熟悉的人,都会赞叹一声:好一派如皋风光!

  十是如皋地理。《红楼梦》第一回写道:“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这“大如州”,当然也是作者虚拟的,但也是有所指的。如皋在明清隶属扬州府,为扬州门户、东疆要冲,是地处江海平原的一个大县。到冒辟疆离世为止,全国以“如”字开头或在名称中带有“如”字的县市只有如皋。《红楼梦》中大多数城市都用实名,而开宗明义第一回就捧出一个“大如州”来,这也是匠心独具的。《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道:“薄沙地也可以添几亩了。”如皋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指如皋人到江边沙滩地去购买沙田了。如皋人有钱就去江滩沙地买沙田,这是如皋特有的社会现象,也写进《红楼梦》中了。《红楼梦》第七十回写了“近海一带海啸,又遭蹋了几处生民”。三百年前直到解放前,如皋东部边境是大海。写了“薄沙地”,又写“海啸”,把如皋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既靠大江,又靠大海,全国能有几家呢?

  上述桩桩件件,充分表明了《红楼梦》同如皋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如皋是《红楼梦》的诞生地。《红楼梦》自始至终、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难以数计的“如皋元素”,这是永远抹不掉的“胎记”。打上这种种“胎记”,对冒辟疆来说,是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不费吹灰之力的;而对北京西山“曹雪芹”来说,是听不懂、说不出的,怎么可能由他写入《红楼梦》呢?就凭这一条,谁是《红楼梦》的作者,难道还不清楚吗?

  (八)抓住蛛丝马迹,做出认定《红楼梦》作者的精准文章。冒辟疆是在清朝文字狱猖獗这种十分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创作《红楼梦》的。他如果毫无顾忌地告诉大家他在做这件事,结果必然是人亡书毁。悠悠天地间,如果损失了冒辟疆这个人,如果缺少了《红楼梦》这部书,该是怎样的遗憾啊!冒辟疆创作《红楼梦》这件事,决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当然也不可能瞒得十分严密。他只有采用创作《红楼梦》一样的“真事隐”的手法,露一点信息,真可谓用心之良苦。对于冒辟疆及其亲朋诗友、同道知己运用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传出的关于《红楼梦》的一个又一个讯息,我们既不可以“牵强附会”,但又必须“心领神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我们只能采取特别的思路去破解它。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冒辟疆创作《红楼梦》的一系列具体证据。

  (1)有石作证。冒辟疆一生爱石如命。他的著作中写石的诗文就有数十篇。他的终身好友晓得他爱石,把自家花园里的石头全部移赠给他。冒辟疆有一藏宝——灵璧奇石,高七十厘米,宽五十厘米,后转到晚清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手里,再由其后人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珍藏至今。冒辟疆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地表示自己是一块无法补天的顽石。《红楼梦》一开篇就写道:“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只有石我情深之人,才有石我灵通之作。

  (2)有文作证。冒辟疆创作《红楼梦》的想法由来已久,他先后有两篇《梦记》,被诗友张自烈察觉,“坚询之,始告予故,非独记梦而已。”不单是记梦,文外之意是什么呢?就是不能直接说出口的《红楼梦》。冒辟疆有篇重要著作《影梅庵忆语》。把它同《红楼梦》逐章逐节比对一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影梅庵忆语》是《红楼梦》的“脚本”。《红楼梦》中很多情节,都能在《影梅庵忆语》中找到原始出处。《影梅庵忆语》类似《红楼梦》的写作提纲、故事梗概。

  (3)有诗作证。冒辟疆和诗友之间有很多诗词往来。丙午年冬日,即1666年冬55岁的冒辟疆作《答和黄仙裳见投原韵》七律两首,其中一首颈联为“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这是用诗的语言告诉诗友:能说话的石头,最终必须要让一切都大白于天下;那字字血演化的那些精神灵气之人,叫他们也要如鲜血一般鲜红夺目!这不是明明白白说的是《石头记》吗?

  (4)有碑作证。1644年大明皇朝灭亡,南明小朝廷在金陵成立,冒辟疆为避难来到浙江海盐南北湖。处于战乱中的董小宛,忧虑冒辟疆离她而去,她以扫残红、筑香丘之举表达自己不知葬身何处的无限愁怅之情。时至今日,刻着“董小宛葬花处”六个大字的石碑还保存在那里。《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黛玉葬花时,那篇《葬花辞》何等凄楚感人!试问:如果不是亲目董小宛葬花之举,怎么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写出林黛玉葬花之情?这里顺便说一下,《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写黛玉焚稿,也是出自于董小宛焚稿。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董小宛“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夺之焚去,遂失其稿”。由此可见,冒辟疆是靠了生活原型,才塑造了艺术典型的。

  (5)有诔作证。“诔”,起源于西周,繁荣于两汉魏晋,是用作祭文的一种文体,而后不断弱化,几乎没有人提起更没有人使用这种文体了。只有冒辟疆在《亡妾董小宛哀词》序言中说:“屡欲详述子生平,学为诔以吊之。”诔成之后,他还说:“余业为哀辞数千言哭之,格于声韵不尽悉。”但翻遍《冒辟疆全集》,偏偏看不到这篇诔文,到哪儿去了?稍作文字改动,进入《红楼梦》,给了黛玉的“副身”晴雯了,这就是那篇缠绵凄怆的《芙蓉女儿诔》。我们把冒辟疆的《亡妾董小宛哀词》和《芙蓉女儿诔》相比较,两篇的主题呈现、情感抒发、语言运用、艺术效果等等方面,都是高度契合的。

  (6)有楼作证。在修建扩充水绘园时,冒辟疆用二十匹红布作窗帘,称之谓“红楼”。他这样妆饰寓所,是寓意深长的。他躲进红楼做什么?就是要做“红楼梦”!他创造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小环境,就是要创作一部别具一格的大作品。“红楼”或“朱楼”,成了冒辟疆及其诗友作诗时多次运用的一个意象词。冒辟疆在《水绘六忆》中写道:“水绘百年称隐谷,主人旧是先祖叔。先祖逸园临古潭,红楼碧阁枕东南。”《同人集》中还有“绿波声里红楼外”等等诗句。

  (7)有言作证。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董小宛“佐余著书肥遁”。就是说,董小宛辅佐、帮助我著书,度过退隐不仕的岁月。这里所说的“著书”,显然不是指的诗词曲赋、散文小品之类,著的什么书?冒辟疆没有说,因为不能说。这本不可说出口的书,就是以反清悼明为主题思想的《红楼梦》。

  (8)有信作证。冒辟疆平生有一大乐事,就是非常喜欢搞祝寿活动。他借举办这一活动,邀集亲朋文友,谈天说地,看戏赋诗。可是,偏偏在他六十岁到六十九岁期间,整整十年停止了祝寿活动,七十岁开始恢复了这一活动。友人问其原因,或笑而不答,或虚言应对。他1689年在《附书邵公木世兄见寿诗后》信中说:“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朝易米酒。”同样的意思,是他儿子冒禾书、冒丹书在1692年写道:“府君每于午夜披裘拥火,作大小书券。”这十年间,冒辟疆在干什么,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已说清楚了,仅是没有挑明“红楼梦”三个字罢了。

  (9)有书作证。明朝灭亡以后,反清复明的活动依然存在,“洪门”便是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有专家研究认为,“洪门”流传下来的秘笈——《海底》一书,便是冒辟疆在1674年上半年花了四个月时间写成的。我们在《红楼梦》中读到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如皋方言,芳香袭人的“火肉”,洋溢着浓烈诗情的葬花之举等等,都出现在《海底》书中。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不难破解,这说明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10)有人作证。冒辟疆在如皋水绘园里,一门心思写作《红楼梦》,这在他的诗文知己中悄然相传。冒辟疆的盟兄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到冒辟疆“栖山水者,十年而不出,其朝光夕景,有以日酣其志也”。这十年冒辟疆在干什么,他没有明说,倒是冒的另一位诗友杜于皇说出来了,说冒“述作从容正当时”。诗友佘仪曾也披露了冒辟疆在七十岁时写给他的诗文,冒告诉佘,他在居所里“咏潇湘”,“自写生前照”,这和《红楼梦》第一回所说的“以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两者对照,一个意思。我们更要认真体味一下明末“四公子”之首、冒辟疆密友方以智《寄冒辟疆》诗的最后两句:“一场翻尽关山曲,痛杀人间不许传!”冒辟疆那么多作品都盛传于世,还有什么作品“不许传”呢?不难回答,这“不许传”的当然是指《红楼梦》,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呢!

  冒辟疆作《红楼梦》的证据,根据如皋红楼梦研究会众多成员研究的结果,还可以列举许多。面对着的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系列确凿证据,《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是不难作出结论的。

  (九)习近平同志指示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红楼梦》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学问。此书问世三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读了三百年,研究了三百年,直到现在,人们还爱不释手,阅读它,研究它,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而弄清《红楼梦》的作者是什么人,是读懂《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我们一定要遵照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通力合作,全面、系统地进行科学论证,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

  学术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决不可以简单地以我对你错来评功论过、说荣道辱。一百年前,是胡适、蔡元培等先辈拉开了红学研究序幕的,我们忘怀不了他们。俞平伯、顾颉刚、王国维等都在红学领域留下了可贵的业绩。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为红学研究献出了毕生精力,功不可灭。而今活跃在红学领域的众多红学专家和红学爱好者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果不是大家一茬接一茬地付出心血与汗水,哪有红学园地百花争艳的今天!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现在,根据众多红学专家、红学爱好者长时间艰苦探索的结果,我坚定地认为,是冒辟疆创作了《红楼梦》!如果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能基本形成共识,我建议,《红楼梦》再版时,还是署“曹雪芹著”,只要在再版前言中说清楚“曹雪芹”为何许人也就行了。我之所以提这个建议,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外广大读者已经非常熟悉名为“曹雪芹”的这位大文豪了;把“曹雪芹”认定为冒辟疆的笔名也是很确当的。

  当然,我也决不会把论定《红楼梦》作者这件大事看得那么简单。如果有人用更有力的证据、更充分的理由,论定《红楼梦》的作者确确实实是另外一个什么人,我也决不会固执己见,一定会尊重事实,相信科学,服从真理。在《红楼梦》作者是谁的问题上,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争论是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只有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只有在不同观点碰撞时,才能闪耀真理的光芒。解决这个问题,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久拖不决。一部流行人间三百年的鸿篇巨著,处于中国历史发展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把它的真正的作者请出来!这样,我们才对得起伟大的祖国,才对得起伟大的中华民族,才对得起伟大的新时代,才对得起伟大的《红楼梦》!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