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刘旭东:慢下来,捡拾旧时光

2017/12/30 20:38:29      来源:现代快报      人气:2794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级编剧。著有散文集《吾乡食物》与《吾乡风物》。散文多以精练简短的文字描写家乡的食物、物产、风俗等,立足现在,回望过去,既抒发了怀旧乡情,亦凝结了对历史的辩证深思。
 
   美食,可以是“舌尖”上的大片,可以是微信晒图直播,也可以是一本颇具古风的小书。作为一名资深电视人和编剧出身的作家,刘旭东一定很清楚,怎样讲述美食最为吸引眼球,但是他却选择了最质朴的方式,在手机这一方屏幕上,用文字捡拾“陈芝麻烂谷子”的美食记忆,继而扩展到家乡的风物。两年时间,两本用微信写成的散文集《吾乡食物》与《吾乡风物》相继问世。

   对旧时光的追忆,实则是一次集体记忆的修复。也许很多年之后,人们会发现,有一个人曾经这样执着地记录时代印记,收获望外之喜。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文  赵杰/摄
 
1
 
   《吾乡食物》的出版,对刘旭东来说,是一个意外。

   两年前,刘旭东用微信在朋友圈记录家乡的美食。上班途中、睡觉之前,有时一天几篇,有时几天一篇,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一篇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引得圈友们在微信上纷纷点赞、鼓励,半年时间,攒了十万字。

   刘旭东的家乡是位于江海交汇处的江苏海安,海鲜、江鲜、河鲜,举手可捞。

   他精心而耐心地罗列家乡的食物,将记忆中的美食交融着旧时光一起细数,生活的暖意尽在其中。

   与过去在书斋里的写作不同,崭新的互联网写作方式给了刘旭东惊喜。他坦言,写作的过程很轻松、安宁,完全沉浸在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得到来自圈友的反馈时,又非常兴奋。

   “感谢圈友鼓励,使我欲罢不能。最初作文只为打趣,渐至生出野心,企图为家乡存一份食物志,也为自己留一份乡愁。”他在自序中写道。

   就这样,依托微信中的文字,经过整理、校订,一份饱含着情感的食物报告《吾乡食物》于去年底问世,第一版很快售罄。

   书中记录了家乡食物共计220多种,分饮之部、味之部、谷之部、蔬之部、果之部、豆腐部、粉之部、禽之部、河鲜部、海鲜部、肉之部、菜之部、主食部、点心部、其他部等十五个篇章,对故乡食物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这些平凡食物在他的笔下分外诱人,乡情也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在字里行间。

   书中每样食物都力图理清来龙去脉。平常如一粒盐、一颗小麦,不寻常如鲥鱼、刀鱼,它们的来源、制法、味道,都如档案般地存在着。文章旁征博引,典故随手拈来,在回忆的同时,又加入了大量的考证,让读者叹服于作者的博闻强识。

   近日,由江苏省散文学会主办的“2016江苏散文排行榜”在南京揭晓,《吾乡食物》是入选的5部散文随笔作品集之一。
 
2
 
   由食物延伸开去,第二本散文集《吾乡风物》就是水到渠成之作了。

   从草木、禽鸟、虫兽到农本、交通、风俗、方言,这本书可以说是苏中地区乡村生活的百科全书。刘旭东又一次用写微信的方式,把幼年时代生活的场景,通过一个个短篇连接起来,呈现于读者眼前,风物也勾连着他50多年走南闯北对世事人情的观察体验。

   两本书有个共性,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对风雅的体味、与自然交流的体验,都融在淡淡的笔触中,颇有古代美文的风华。刘旭东坦言,在复旦中文系读书时,就特别喜欢这一类小品文,古代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当代汪曾祺、孙犁的散文都对他的滋养很深。评论家王干在序中写道,“很明显,旭东受到过汪曾祺先生的影响,他的落笔和选材,是往汪曾祺先生那边靠的。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热爱生活的典范,生活处处有乐趣,生活处处有美感,生活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旭东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在写作中,刘旭东始终处于“格物致知”的状态之中,评论家汪政由书想到了中国文人的“博物”情怀,“看得出旭东对物的专注。有时为了一样器物,一种风俗,一句方言,他会反复求证,多方比照,追根溯源,务求其真。但令我生出更大兴趣的还是字里行间的气息,一种人生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木一精神,自然与生活中本来琐碎细小或已经淹没不闻的事物因之而变得生趣盎然,雅致可喜。”

   当然,也有一些朋友无法理解刘旭东为何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写一本冷门的书。作为一级编剧,他这些精力至少可以写一部电视剧本了。刘旭东坦言,出版这两本书,他还怀有这样一份心念——想为这个时代做一份记录。“后辈们回溯起今天的生活时,倘若遇到这样一本小书,希望他们可以得到望外之喜。就像我们今天的人读《随园食单》,能知道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的饮食状况。”

   刘旭东说得很真诚,落实在文字中也是真诚的。他坚持在书中不说违心的话,不做雕饰的工作,争取留下一份不掺水分的资料给后人。

   某天,一位老作家给他打来电话,谈及这两本书在现在的影响可能不会很大,但几百年后说不定家乡的人要看这本书时,刘旭东很是欣慰。
 
3
 
   所以,写作这样两本书,于刘旭东来说,是兴趣使然,更是责任使然。

   这份责任感来源于他意识到自己是“上承三千年农耕社会,下接三十年现代文明,由无电时代到网络时代,半生而越千年”的一辈人,而这一辈人是生命宽度最为宽广的一代人。刘旭东将此视为了幸运,也视为了责任。在他看来,他的幼年生活是农耕的余响,如果不将它们记录下来,以后或许就成了绝响,就像他念念不忘人生第一次吃西红柿的刻骨铭心。

   确实,身处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愿意回望的人并不多,刘旭东看上去“背道而驰”,记录着“过时”的生活,但如著名作家丁捷所说,他是“沿着寂寞的来路,回到过去捡拾凤毛麟角……那里有我们的根本,有我们成长的滋味,有我们成熟壮大的秘笈”。也如作家龙海秋所言:“他的文字间驿动着很深的情怀。这种情怀的神性,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因为,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我们才会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或在多年后,某个灯下的夜晚,蓦然想起,会静静微笑,心中,流淌着跨越了时光河的温暖,永不消逝。”

   所以,这提醒着我们,在马不停蹄往前奔的时候,也要记得停下来回望一下过去的来路和路边的风景。细细想来,这也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生活”会成为热词的原因。

   “我们乘坐了高铁,但却要懂得慢生活。慢生活并不是减轻工作量,或者实际的工作该做的不做,我更愿意将慢生活当成是一种心态,在生活中别忘了观察、体验、品味,要做有心人。你得使自己慢下来。”对刘旭东而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低下头来写一篇50字或500字的文章,这就是一种慢生活。“在追求生命长度的同时,追求生命的宽度。慢生活,就是对生命宽度的拓展。”
 
对话:《随园食单》破了我写文章的格
 
   读品:您写了《吾乡食物》,您一定是个爱吃的人吧?

   刘旭东:我爱吃,也爱做,虽然算不上美食家,但日常打理没有问题。做饭的过程中可能会悟道。你要做菜,就像作文一样,有个构思的过程,从买菜开始。而炒菜的学问,依靠的是长期的积累。也正因为熟悉食材、喜欢烹饪,你才会津津有味地去回味。如果没有做的过程,只有吃的过程,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句话说得好,热爱生活,就从热爱吃开始;热爱吃,就从学会做饭开始。

   读品:您的文章都十分短小,这是一种个人风格吗?

   刘旭东:写作不追求繁富写不好,因为不丰富太单调,但是始终追求繁富也不好。在追求文字的丰富以后,需要有个简化的过程,重新由繁到简。高浓缩的文字,让读者瞬间接受、共鸣,这是本事。再加上我的工作不可能有大块头的时间写作,只能是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

   从初二时,我就有短文章的概念。我的祖父有一本《随园食单》,都泛黄了,我似懂非懂,拿过来看,心想文章还有这样写的啊?一行字也是文章。袁枚写高邮鸭蛋,就一句话,说必须蛋黄和蛋白同时入口,方为佳妙。吃个咸鸭蛋,他都留意生活,体味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破了我写文章的“格”。我特别注重文字的提纯,能用四个字不用五个字。

   读品:除了两本散文集之外,您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吗?

   刘旭东:我这两天正在整理一本诗集。从大学时代,我就开始写新诗,后来学写旧诗。2008年开始写博客,博客里集了300多首旧诗和歌词。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对自己这十年心路历程的一个记录。走一段山路、看一段风景、到一个国家,有什么感受,都用诗歌作为日记和游记的载体。希望明年能出版,虽然我知道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但是希望送给同好。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