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方长荣(溧水):家乡的古桥

2017-10-24 21:42:16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3508

 
   老家的蒲塘河上有座古桥叫“蒲塘桥”,沧桑挺立四百多年而默默无闻,村里根本没有人拿它当回事,小的辰光除了在此捉鱼摸虾戏水外,几乎没有半点记事。而今客别故乡数十载,乡恋愈浓,对古桥的眷念反而总是挥之不去。

   虽然到处都有古桥,但同故乡的“蒲塘桥”相比,我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家乡的古桥没有刻意古朴壮观,却美的极有特色,没有半点浮夸风格,就那么稳稳当当地横跨在田野之间,蒲塘河上,如果不在意,根本不识“庐山真面目”。桥边立着的几块石碑,也只简单写着“县、市、省”三级文保单位,毫无引人之处。

   于是,古桥就这么淹没在平凡之中,远离喧闹、闺中深藏。古桥全部为石造拱桥,有九个连续桥洞相连,小时候,如果是皓月当空,就会跑到桥边去看梦幻般的奇景,古桥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九个犹如初升的月亮,竞相争辉,如诗如画、景奇人惊。

   几年前回到故乡,特地去了趟古桥,桥虽依旧,但沧桑难叙。横看竖看,彰显破败,石缝中满是青草和小杂树,桥面也被青苔爬满,就连颇有工艺技巧的石雕狮子栏杆也是缺胳膊少腿,让人心生惋惜。

   其实古桥自古就是忙道,因为它是宁高公路干线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安徽的重要通道。记得小时候经常坐在桥边数汽车,车流量大的不得了,由于年代久远,负荷对古桥破坏很大,曾经一度进入危桥序列,因此在它的旁边又造一座新桥,古“蒲塘桥”这才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听说2014年古桥又迎来生机,荣升为国保单位,也是溧水区目前唯一的国保单位。最近又赴故乡再次来到古桥边,掀起面纱才见识到它的尊贵和不凡,原来的不屑背后竟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摆在家门口的宝物,竟被我们当成庸物,却原来是物宝人庸。与前几年相比,古桥变化超过想象,全面修复后,杂草和青苔不见了,两岸的环境和绿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治和规划,古桥青春又放,更加娇美,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一睹风采。

   蒲塘桥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据说是省内最大的古桥,多孔连拱,桥下八个带分水尖的桥墩,中间一孔最大跨径有十余米可直接通船,如此大跨度和垂直高度在当时没有混凝土的年代仅靠石块成型可称得上造桥史上的奇迹,否则也成不了国宝。

   关于“蒲塘桥”的由来还有个传说,据说明朝当地有个叫“赵琪”的书生,是个大孝子,父亲过世的早,是寡母一手将他拉扯大的,故对母亲十分孝顺。其母六十大寿时说出一个愿望,希望儿子在她有生之年能在门前的河上造座桥以造福桑梓、利涉万民。赵琪二话没说一口答应,老婆也十分赞同这个主张,因为同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亲眼目睹过摆渡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情景,也看到过船倾人亡的惨剧,于是赵琪孝遵母命,开始筹钱备料准备造桥。

   谁也想不到还没等到开工,赵琪因积劳成疾竟一命呜呼,造桥重任自然落在两个寡妇身上。为了心愿她们请来能工巧匠开始造桥,先造一座五孔石拱桥,刚造好就被汹涌的洪水一冲而毁。她们意志坚决接着又造了一座七孔桥,又被无情的洪水冲毁。工匠没了主意,但婆媳二人依然不肯放弃,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建造成功。如此不屈的精神和执着感动了观音菩萨,菩萨化妆成一个白胡子老人前来点化,她告诉婆媳二人,因为石臼湖里有九条龙,每当发洪水时都要向上游戏水,五孔七孔都不能满足他们出行,要想造好桥必须造九孔,发水时蛟龙各有其道才能确保此桥不被洪水冲毁,工匠们据此施工果然一帆风顺。

   当造桥工程过半时,又出现问题,由于数年的施工其过程太久赵家已是钱尽粮绝,家里只剩下三稻仓锅巴,根本买不起下饭的菜,观音菩萨又前来点化,她要工匠们将刨下的木花撒向河中,顿时河里出现奇迹,但见刨花落入水中立刻变成数不清的小刀鱼,这些鱼便成为工匠们的美味菜肴,人们便把这些没见过的小鱼叫“刨花鱼”,如今可是家乡石臼湖特有的著名土产。婆媳二人历经千难万苦总算把“蒲塘桥”造好,为乡邻们提供了出行方便并减去灾难,人们为感恩她们又将此桥称为“寡妇桥”。传说毕竟是传说,人们刻意的神话无非是想让建桥者的功绩更具有传奇色彩。

   根据史志记载,确有乡绅赵琪在明朝弘治年间建造此桥,历时五年建成,耗尽家里所有资产近三千多两银子,并且亲自主持和指挥,过程与寡妇毫不相干。大概到了明朝正统年间,溧水新来了一位陈姓知县,了解此桥历史后,对赵琪敬佩有加,为颂扬其义举便将蒲塘桥改称为尚义桥。并亲自作《尚义桥记》,还刻碑立于桥边,又征得上面同意,拨款建造石牌坊一座,称为“尚义坊”,可惜沧桑历尽,如今已是有载无物。“蒲塘桥”作为一件历史文物,不仅反映了古代溧水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而且昭示着人们要学习赵琪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

   家乡的古桥是家乡的骄傲和自豪,更是家乡的宝贵财富。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