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汉(姜堰):《姜堰名人》里的溱潼人
2017-09-25 21:44:04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7978
下午的太阳依然很毒,知了一个劲地在枝头鼓噪。高泰东同学冒着酷热,骑着电瓶车,汗涔涔的,送我一本由缪荣株先生主编的《姜堰名人》,捧在手上,沉甸甸的,“92万3千字,简装本重1800克!”高泰东脱口而出,我好好感动!
翻开油墨芬芳的新书,一股清新的凉风扑面而来,爽!读1042位名人,很自然地想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像是走进历史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涌动在我的视野;像是步入星光大道,一群群明星从故乡红地毯上走来,欢呼声、呐喊声,跳动在我的耳鼓。
我是溱潼人,迫不及待地寻觅溱潼人在书中的足迹。初略统计,小镇上有75人入选,含金量特高,多为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方面的精英。
有趣的现象是一家多人入选:镇北丁家沟唐质之老先生的四个子女同时入选,为《姜堰名人》之最;兄弟三人同时入选的2家,有卫四房李氏三院士、朱氏三教授;兄弟二人入选的3家,有林四房李宁和李宓、王浩和王洵、周桐淦和周桐忠;父子二人入选的,是李节之和李业勤;姐弟二人入选的,是太平巷里的朱梅和朱方石,他俩的姑姑航天专家朱孝凤也一同被选进书中:舅甥二人入选的,是田家巷里的李道功和孔劲松;我的两个舅舅鲁子林和周志和也同时入选。可见,《姜堰名人》里,水乡溱潼的“双黄蛋”何其多!
“院士故居”已经成为溱潼古镇一景,相关李氏三院士“之述备矣”。说说李宓和李宁吧,这俩弟兄名气可大啦!
弟弟李宁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末,投身席卷全国的搜集民歌运动中,激情澎湃,创作200余首新民歌,最为出彩的一首:“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别看都是口头语,撒到田里变米粮。”多位名家为之谱曲,其中就有著名作曲家劫夫。当时的文化部长周扬在文章里引用、褒扬和推崇。李宁也因这首新民歌,而轰动诗坛,闻名全国。
哥哥李宓小的时候就立志弘扬集邮,1946年在家乡溱潼镇以弟兄二人名字定名,自办集邮组织---宓宁邮票社,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份《宓宁邮刊》,此外还办成了《集邮月刊》和《苏北邮刊》,在中国的集邮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载入了《世界集邮名人辞典》。如今,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实用集邮辞典》里就选有《苏北邮刊》、《宓宁邮刊和集邮月刊》两个词条。
李宓年轻时染上了痨病,解放初期这可是个不治之症!他知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后,异常淡定,坦然面对。一边全身心扑在集邮的事业上,与生命赛跑;一边认真思考自己的“后事”,如何对社会有个“交代”。很快,李宓做出了惊人之举:义无反顾地与苏州医学院洽谈好自愿捐赠遗体事宜,供解剖教学、研究治疗痨病之用。去世后,苏州医学院来人,将其尸体用白布缠得严严实实,包裹好后用担架抬走,亲友伫立大门外,肃穆、鞠躬、致哀,送别仪式简朴,李宓上路了,永远离开了故土。有人说他还活着,他那烙上溱潼印记的名字永远载入史册。致敬!小镇第一位捐赠遗体的李宓。
小镇入选《姜堰名人》的,多人担任过高校领导,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景观。他们是:南京气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朱乾根,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扬州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唐尧,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立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朱铭,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蒋勇,南京大学医院院长朱梅。他(她)们共同撑起一片蓝天,为“书香溱潼”增光添彩,溱潼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我住田家巷,近20户人家,竟有6人同时入选,成了《姜堰名人》里的奇葩。小巷里的王家大院,有一棵闻名遐迩的古山茶,被誉为“全球茶花王”,已经成为小镇独特的名片。也许是沾着古山茶的灵气,幽深的小巷走出了许多优秀儿女,入选的6人可谓老中青齐全。小字辈里的小勇(蒋勇)和小松(孔劲松),都是在巷子里长大的,记得他们光着腚子嬉闹,蹒跚学步的模样,而今,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小勇任南理工副院长,小松任北海舰队大校师长。人到中年的李道功,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因改编执导的《滚莲湘》享誉海内外,被江苏省评为“滚莲湘”(已列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五代文化传人;田溱生,旅美学者,现为俄亥俄州东北学院病理部主任,全美病理学会会员。老一辈有朱家老大朱乾根,著名的气象学家,他一直关注家乡,亲自为《古镇溱潼风情录》封面题写书名;许家老三许润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产作家,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
最让我动容的,是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研究生导师朱铭(1937-2011)在书中留下的美文《故乡》。开篇满怀深情地写到:“我是溱潼人。在江苏省的地图上,溱潼,是一个不显眼的小点点,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个纷繁复杂、热气腾腾的大世界。这是我的出生地,是我懵懂初开时所认识到的世界。”
儿时的童真、童趣历历在目,漫上朱老心田的乡愁是“雕刻着精美狮子”西石桥;是桥南老太太卖着飘香的“炸油饺和炸虾糍儿”,桥中央摊头飘香的“牛肉汤和烧腊”;桥北张五爹“泡在清水里的山芋片”、“櫈子上榨出来的甘蔗汁”。 乡愁是最有水乡韵味的“镇中央夹河”,是河两岸错落有致的“阁子”(水榭),是水面上时时摇曳而过的一叶叶小舟 “叫卖莲藕、荸荠、菱角、鱼虾”的声音;是“人们从阁子的窗口放下一只吊篮,就可以买到船上的东西”的场景;是从阁子地板缝里放线钓鱼,“整个身体趴在地板上,眼睛死死盯着鱼漂儿”的趣事。
“镇子是一个大岛,周边布子许多小岛,这些小岛与市镇之间,有的有桥相连,有的则只能用渡船摆渡。
“溱潼人总觉得只有自己这块‘落地’最好,轻易是不肯‘离乡背井’的。于是这弹丸之地的小岛上,人口越来越多,房屋越来越密,街道越来越窄,就像远近闻名的大炉烧饼撒的芝麻一样,密密麻麻,热气腾腾。”
故乡是休闲的、温暖的、精致的,朱老的笔下流淌着向往、眷念……
读着读着,仿佛有一首恋曲,从字里行间飘出,回荡在我的耳畔:“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我想,《姜堰名人》里的溱潼人,或是之外的溱潼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就像片片绿叶对根的情意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