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王安忆最新散文随笔集出版

2017-07-12 21:43:07      来源:城市快报      人气:2384
王安忆最新散文随笔集出版(图)
 

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日前推出了最新散文随笔集《仙缘与尘缘》,整本书围绕旅行、世情、读书、忆旧等不同主题分为四辑。

在书中,作者谈起了《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这源自吴组湘先生的一堂课,课上吴先生讲到宝黛悲剧,询问学生:如果有情人终成眷属,宝黛日后的生活会不会幸福?吴先生的答案是“不会”,作者亦认同,因为“婚姻生活总在人世间,而那两人则注册仙籍”。作者觉得,“仿佛事先就有安排,曹雪芹负责仙缘,尘缘归高鹗,《浮生六记》且又将这一段再接下去”。 

仙缘与尘缘,行旅与世情,在这本书中,我们依然能通过文章,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思想,深邃而不流于俗。

沈复与芸娘的今生,宝玉与黛玉的后事?

1980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进修,吴组湘先生与我们上课,讲《红楼梦》,记忆犹新。讲到宝黛悲剧的当口,先生问我们,倘若真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位日后生活会不会幸福?紧接回答道:否!然后建议读一本书,《浮生六记》,其中所写一对夫妇,可为宝黛故事后续,结果如何?以欢娱始,哀戚终,依旧不脱生离死别,究竟缘故,不外是贫和病,两项又归一因,家道中落。吴组湘先生的意思是,这一对精致的小儿女,哪里经得起人世的磨折,早晚一个“散”字。

过后,有数度翻开《浮生六记》,又数度合上,如不是有先生比照《红楼梦》的话在先,大约是不能读到底的,亦是有先生比照《红楼梦》的话,才被逼退,因为比出了俗。这俗并不以人物家世而论,更在于文品,仿佛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曹雪芹与高鹗之间。极难想象大观园里的人事在“浮生”中演绎,很是不忍似的。

张爱玲《红楼梦魇》“五详红楼梦”中,说到有一个早本内,元妃临终命宝玉定亲,举丧期间不能婚娶,直至黛玉将死时方才行聘,揣测是因为已婚的宝玉与黛玉相处有种种难堪,无法下笔,说到此处,张爱玲写:“他们俩的关系有一种出尘之感,相形之下,有一方面已婚,就有泥土气了。”

我们错过早本,无从目睹曹雪芹笔下宝黛二人的婚姻相,婚姻生活总在人世间,而那两人则注册仙籍。仿佛事先就有安排,曹雪芹负责仙缘,尘缘归高鹗,《浮生六记》且又将这一段再接下去。《浮生六记》中,编者郑逸梅先生考据,前四记确凿出自作者笔下,吴组湘先生所指的应是自述姻缘的前三记。作者沈复,字三白,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不详。《红楼梦》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已经传抄问世,那就是乾隆十七年上下,续书的日子比较确定,乾隆五十六年排印。《浮生六记》中的沈复与芸娘从初识,到定亲,再成婚,生儿育女,直至芸娘辞世,总二十七年,跨越乾嘉两朝,大致与高鹗续“红楼”的时间重叠,因是纪实,所谓“非虚构”,就可一比一对应文章。《红楼梦》里的年代是虚拟的,所以只得考察著书人的生平。如此看来,将沈复与芸娘的今生当宝黛后事的演绎,现实背景上还是说得通的。

沈复与芸娘同籍苏州,《红楼梦》开篇起因的甄士隐,也是苏州人氏, 书中写他“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与沈复自谓“衣冠之家”竟不谋而合。

贾雨村寄居于甄士隐紧邻的葫芦庙内,后来得帮助进京科考,从此浮沉宦海,苏州可称发源地。沈复与芸娘落魄时,乔寓扬州,芸娘即此终年,亦是黛玉的原籍,多少扯得上渊源。林黛玉进贾府,后又奔父亲林如海丧,应是从大运河水路行舟。沈复芸娘所赁房屋,位于邗江先春门外,“临河两椽”。邗江为运河通贯之地,凭流望去,千帆渡过,或就有黛玉船的遗影。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写,沈复十三岁跟母亲去外婆家,初次遇芸娘,宝玉见黛玉,也是十三岁。而且,二人都是姑舅表亲,只不过反过来,沈复是姑家,芸娘是舅家,而宝玉在舅家,黛玉在姑家。

沈复与芸娘,注定要做夫妻,遇见第一回,便对母亲发誓:“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芸娘字淑珍,所以称“淑姐”。于是,立时三刻订婚。宝玉和黛玉见面,彼此觉得熟悉,仿佛久别重逢,再无他想。闹砸玉一出,是因为这玉隔阂了二人。这一出为后来的相处开创了模式,那就是吵闹频频,所争吵又全是求近反疏远。倘不是“金玉良缘”的提示,二人恐怕想都不会去想媒妁之事。

芸娘的生相,与黛玉同是纤细婉约。芸娘的形貌相当写实,尤其写道:“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略有些吊唇,要看具体的人,倘是五官协调,不会难看,还妩媚娇俏,但依中国人的成见,人中短总归是福分浅薄。黛玉也属红颜薄命之流。

再论穿着,芸娘的风格是“通体素淡”,这倒近似宝钗,黛玉则属华丽一族,下雪天里,她穿一双“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罩了雪帽”。何等美艳!

芸娘学诗的经历,像的是香菱,都是自学成才。香菱身世飘零,举目无亲。芸娘虽少年失怙,但有母亲兄弟。略成年些,便以女工养活一家三口,还供兄弟读书,总是有调教,才得一技之长。所聘沈家,资财身份在中等以上,又是亲上加亲,说明有人做主,这一点甚至胜过黛玉。

记中写,芸娘刚开口说话,就背诵《琵琶行》,想是由父亲口对口授,就有父爱在其中,倘不是过早亡故,大约是会供几年塾学的。某日,当是父亲去世以后,在盛书的藤箱里翻出《琵琶行》,对照读音,学会文字。后来,娶进夫家,与沈复讨论学问,以为《琵琶行》的著者白居易即李太白,因名字里都有“白”,被丈夫取笑一番;再谈赋,芸娘郑重道,最崇拜司马相如,丈夫又笑:原来当年卓文君跟上长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笑的是众所周知事却当独家新闻,就知道芸娘的知识系统是不完整的,自开一路,但能够英雄所见略同,殊途同归,证明学习的方略相当有效。于他们夫妇之间,有趣也有趣在此,既可为友,又可为师。

   旧时中国,男人谈诗论文,向是与外面人,青楼勾栏,歌女舞姬,史上留名的才女,也多是在这类人群里。人妇当以传宗接代,侍奉公婆为主业,怡情怡性则在偏侧。流传于世的儿女佳话,柳如是与钱谦益,始于烟花与恩客;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他乡;董小宛是冒辟疆的妾;李香君为侯方域红粉知己;这张名单可延续到民国的小凤仙与蔡锷。这些女性,出身都不怎么样,才情却十分了得,不仅能以诗书相对,还有道义支持。是因处于道统之外,反倒能够自由交际,进入公共领域,和男性共享社会生活。节选自《仙缘与尘缘》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