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乔加林(泗洪):木锨

2017-05-27 22:12:57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6148

   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麦收碾打季节是木锨最忙碌的日子。在堆起的小山一般,脱离出的谷粮夹有麦糠、豆荚、秸秆末的粮食堆,要想把粮食弄干净,必须要用木锨进行扬场,清理粮食里的杂物。

   比起铁锨,木锨要轻的多。其状如铁锨,但用途大相径庭。铁锨用来铲土,木锨则用来扬场。离开了谷粮,木锨也就搁置起来,没了用武之地。木锨是用韧性极好的柳树、桑树等木料,由木匠用工具加工制作而成。锨板一般都是一尺三长、八寸宽、5毫米厚,形状如同铁铲,锨把和锨板是连结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在大集体年代,经常随父母亲在生产队里大场上,看扬场。扬场时颇有节奏,先是木锨与麦子摩擦发出的呲声,麦子扬上去再落下来,是唰的一声,拿扫帚又是稍轻些的唰唰两声。如此这般,声声不息。直到最后,麦子们一尘不染地躺成一堆,另一堆麦糠紧随其后,以三角形的样子随风势蔓延到远处的菜地里。那些蔬菜的头顶上,便多了些麦子的灰尘。

   后来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土地,每家每户也都会在自家门口留一块地作为场地。把湖里的庄稼收割后,拉到自家场上晾晒整理。

   父亲每次扬场之前,总是先把场打扫的干净,待天空中有了微微吹起的小风时,用手抓一把粮食撒向空中或用木锨铲上一点,把锨扬起来,试试风向和风力大小,然后选好位置,双手一上一下握住木锨把中上端,双腿一前一后站立,铲上多半锨,双手短促用力向空中把锨内粮食混合物抛出去,它们在离地一丈多高的空中散开,粮食比重大,掉在父亲面前不远处,糠皮、豆荚、秸秆细末比重小,空中被风吹得比粮食远一些掉落在地面上,这样就把它们分离开了。

   父亲扬场的时间大多数都选择下午三四点钟,等到2-3级的风力(风很小吹不动)时正好。斜对着风口,把麦子扬到自己的侧前方,风把扬出的麦子吹回来时,恰巧落在自己身体的一边,不然,会落自己的头上、身上。这就是技术好坏之分。会扬场的,一木锨出去,将麦子撒成一个弧形,在太阳照射下,金光闪闪;特别是,连续操作时,一锨,一锨,一个弧形,一个弧形连在一起,真像一副美丽的彩笔图画。农村人叫内行,看架势,是否干净利索。要领:前腿躬,后腿蹬,木锨上扬飘风中,仰头顺势看风头,干净麦子落堆中。记得我二爹就是把扬场好手,那时才五十来岁。他挥动起木锨,看那架势,就像画家在泼墨,又像演员在唱戏,有板有眼,有节有奏,很有看头,经常引来许多人观看。一些年轻人就不行了,扬出去的麦子总带着一个“钩”,经常洒在自己身上,惹得众人笑的前仰后合。

   有时,白天没风,晚上有风,父亲就会在月亮下或打上马灯扬场。每当父亲扬麦时,我都会在旁边观看。只见父亲瞅准一阵风,迅速的铲起一木锨的麦粒和麦糠的混合物,两个胳膊用力向斜上方一举,麦糠随风飘向一边,而麦粒哗啦啦的掉在地上,四处迸溅,落在我的脚上,痒痒的。有时,父亲扬着,会停下来,手里抓着一把麦粒,认真的看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因为这些麦粒里,有着我和两个姐姐的学费,还有一家人的口粮啊。扬完了麦子,父亲已经累了,于是他放下木锨,坐在场上,点上一只烟,嘶嘶的抽着,静静的看着麦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扬场时,父亲总是戴顶草帽,双手握紧木锨,铲起一锨,迎着风头,向空中用力均匀扬起,麦籽重,落在近处,麦糠轻,被风一吹,飘到远处。扬场时,母亲不时的用扫帚把麦籽与麦糠连接处掠一掠,使麦堆糠堆泾渭分明。粮食经过二次、三次扬场分离,就可把一些瘪壳又分离出来,粮食就会干干净净。扬好的麦子,装麻袋入仓。

   小时候,常在大场边看大人们干这些农活,时不时的拿起木锨,学着大人的样去翻晾晒的粮食,常常翻不过来、还不均匀;试着去扬场,往往扬的高度又不够,秸秆未和粮食分不开,害得大人们重新去返工。孩子们却不管这些,只顾光着膀子赤着脚,在宽广的麦场上斗鸡,翻跟头,打闹戏耍或钻进麦垛子里躲猫猫。

   现在农村的晒场都铺成了水泥地面,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土地搞了集约种植,许多农民都不种地了,种地者收割庄稼全用脱粒机、联合收割机,再也不用扬场,再也不担心粮食会铲进泥土了,当年老农使用得心应手的木锨,再也无用武之地了。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