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钱宏斌:姜堰七旬残疾作家历时五年半为千余名家乡精英列传

2017-03-19 08:22:34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5424
   姜堰74岁的退休干部、残疾作家缪荣株历时5年半,多渠道采访搜集家乡精英的资料,整理编撰成92万余字、载有1042位家乡精英的《姜堰名人》一书。昨天,南京图书馆副馆长、江苏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全勤收到《姜堰名人》,看到自己的简介和文章,惊喜地说:“我读的书不知其数,但这本书与众不同,是家乡人民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身残退居二线致力创作成作家   
   
    缪荣株老家住梁徐镇岭家村,大学毕业后到农村锻炼,工作之余采写身边的新人新事。后来,他成为县委宣传部一名通讯报道员。

    1983年秋,缪荣株调到泰县港口镇(现姜堰区华港镇)任党委书记。缪荣株说,当时,他把重回农村工作当作一次深入生活的机遇,甚至想做赵树理、柳青式的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农村生活,将来写出农村题材作品。

    三年的书记生涯,缪荣株积劳成疾,患上甲亢突眼症,1986年9月被调回城,任县人民银行行长。尽管银行工作也很忙,可他有空还去港口看鱼农。期间,银行同事和农民朋友都曾提醒他,说他眼睛发红,可他忙于工作没在意。

    1991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缪荣株感觉右眼突然怕光,睁不开,才去上海住院治疗,摘除了右眼球。躺在病床上,缪荣株总结了四句话:“时间长,马虎了;工作忙,耽搁了;身体好,掩盖了;一只眼,够用了。”

    才47岁就瞎了右眼,且左眼也不能闭合,缪荣株不得不退居二线。闲居养病的日子渐渐孤寂起来,无聊时倚门而立,听市井之声,闻婆妈絮语。缪荣株说,这个时候,他想到创作。他多年跟农民的接触和交往,是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退二线后孤独与苦闷之余,反倒有了静静思索与潜心创作的好时机。

    缪荣株在港口工作期间,结识了夏宝鱼等农民朋友。缪荣株说,他的第一本小说集《苦游》中有一篇小说《苦游》,主要素材就是宝鱼讲的故事——一个退休村支部书记的故事。第三本书《一只眼睛看世界(散文卷)》出版时,他选用了六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他和夏宝鱼的合影。

    2008年国庆节,79岁的宝鱼又来看他,带来了许多农村新鲜事。宝鱼走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一气呵成,把与宝鱼26年的友情写成一篇散文《农民朋友》,寄往《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当月20日,副刊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选作品”,大篇幅刊载。

    至今,缪荣株出了5本文学类书籍,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故事500多篇,其中有20多篇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小说选刊》等选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小说集)》《一只眼睛看世界(散文卷)》分别荣获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三等奖。其中小说《耵聍》获全国微型小说二等奖。

    2004年,缪荣株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圆了作家梦。
                              
外出开会看到《太仓名人》受启发
   
    2016年 9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姜堰城区马家舍缪荣株的家。74岁的他戴副墨镜、精神矍铄,忙着邮寄刚刚出版的《姜堰名人》。

    72岁的老伴李秀芹心疼他,提醒缪荣株每次去邮局少拿几本,可缪荣株至少每次4本。李秀芹说,《姜堰名人》共763页,90多万字,重4斤。老缪每只手拎2本,每次就是16斤,要走约一公里的路到邮局。有时,一天两趟乐此不疲。

    今年7月,《姜堰名人》一书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9日,姜堰区政府召开《姜堰名人》首发式。从那天起,缪荣株每天都要向外地家乡籍名人寄书,到目前为止,已寄送近三百本。缪荣株说,主动提供美文和资料的家乡籍名人都收到书了,这项工作才能算结束。

    缪荣株向记者介绍了编撰这本书的缘由:2006年春,他去太仓市参加江苏省微型小说创作研讨会,获得世界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凌鼎年主编的 《太仓名人》一书,看后深受启发,“姜堰什么时候也编出这样一本书多好啊!”

    说来也巧。1994年12月,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曾编辑《姜堰名人》一册内部资料,印发500册。2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已无法全面反映姜堰名人的整体风貌。 2010年底,原泰县县长王忠裕深思熟虑后向时任姜堰市委书记王仁政提出重新编辑、正式出版《姜堰名人》一书的想法。王仁政立即批示支持此项事业。时任姜堰市长蔡德熙首次批复拨款8万元,并同意在姜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编辑部,聘请王忠裕为顾问、缪荣株为主编。

    缪荣株受任主编《姜堰名人》一书,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由于他对文史工作的热爱,便愉快地接受了这份艰巨而神圣的任务,且用心努力地做好编辑工作,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厚望。
                                 
历时五年搜集名人信息资料
   
   2010年初,缪荣株撰写了《致姜堰籍名人的一封公开信》,经王仁政修改后印发1500份。信中深情地写道:“无论您身在他乡还是地处异域,多年来必定乡音难改、乡土难忘、乡情难舍、乡恋难移。而我们共同的衣胞地——姜堰,也时时刻刻在惦念着你们。”“您是从姜堰走出的时代骄子,您或许曾经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信中动容地表达出故乡对游子的牵念之情,同时列出入选《姜堰名人》的要求:第一是正教授(特级教师、主任医生)以上;第二是副师级、副厅级以上;第三是企业名人;第四是全国人大代表、党代表、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第五是中国文联下属团体国家级有成就的文学艺术人才;第六是其他,是指贡献大但是达不到前5个要求的。入选《姜堰名人》的时间为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

    公开信发出后,缪荣株每天起早贪黑,奔波不停,多次到姜堰老干部大学、社区作详细的问卷调查,上新浪网、搜狐网、市政府望海楼网、姜堰义茶亭等网站发布 《致姜堰籍名人的一封公开信》等信息,多渠道获得姜堰名人信息。

    李秀芹说,老缪眼不好,每天看他坐在电脑前,劝他歇会儿,可他根本顾不上。有的名人发来的信息不详细,老缪就打电话采访。还有的名人需外出采访。她放心不下,多次陪老缪去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大丰等地实地采访,确保信息无误。“每增加一个名人信息,老缪都如获至宝,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第一时间给 《姜堰名人》编辑部发来20000多字的电子邮件资料,首次披露了祖上第六代是镇江丹徒清朝状元李承霖。缪荣株将资料《状元之后院士李德仁、李德毅》在网上披露后,引起南京、扬州、泰州等状元李承霖后裔的热烈关注。缪荣株由此得知,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就是居住在姜堰的状元李承霖九子李子恭的外重孙。缪荣株认为这大大提高了姜堰区旅游业的含金量,丰富了溱潼“院士旧居”的内容。缪荣株将这情况写成《对溱潼院士故居的四点建议》给当时的市委书记王仁政,建议故居要增加状元李承霖的有关内容,提高院士故居旅游的含金量。王仁政将这封信批转给溱潼镇党委具体落实。2014年4月17日,泰州市作家走进溱湖采风时,缪荣株一进院士故居的大门,就听到导游小姐首先介绍的是:这个老屋是清末镇江丹徒状元李承霖的故居,到第二进房子的时候,才介绍李承霖第六代的后人两院士。2016年9月,泰州市文化局组织网友参观院士故居,有关介绍状元李承霖的内容更丰富了。

    不少名人的信息资料来之不易。李秀芹说,为了按质按量地收集到名人资料,老缪十分注意和名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他不仅认真热情地接好每一个名人电话,还耐心答复每一封名人来信,最多的前后答复了5封信。93岁的沈阳农学院教授陆欣来把和家乡人通信看作是一种思乡情结的满足。5年来,老缪自费寄出、当面赠送自己出版的 《半月依旧照乾坤》散文集50多本。老缪的真情和勤奋感动了众多姜堰名人。许多名人接到信函后,都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过来。原任福建省人大主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的袁启彤将照片、简介及3份个人情况资料寄送编辑部予以挑选,应主编之邀写来了题词。江泽芬的儿子曹申吉撰写了《我的母亲江泽芬》交给老缪,三次前来姜堰提供照片、修改资料。该稿件中有一段这么写道:总书记“心系民众,平时打电话的时候,每一次都要问我母亲姜堰市场上鸡蛋、鱼、青菜以及牛肉的价格,母亲一一回答。”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见名人对家乡的热爱、对此项事业的支持。

    1000多位家乡精英,要一一核实信息,缪荣株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走了多少路,发了多少封信。

    缪荣株说,搜集名人信息资料,虽然繁琐苦累,但意外收获常让自己苦有所值,心甘情愿。
                                 
 一本励志书感动众人
   
  《姜堰名人》如果只是收集名人的照片、简介,就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缪荣株研究了一些市县出版名人一书的经验,博采众长,既介绍名人的基本情况,又将该书选材的特色定位于重在美文、人生感悟。本书中姜堰成功人士写出的100多篇人生感悟,是该书的重头戏。

    “该书收集的美文,任何年龄的读者开卷有益。只要读其中一两篇,读进去了并付诸实践,就会影响自己的人生。” 缪荣株感慨道。全书有近180篇40万字的美文,改变了编写名人照片加简介的传统做法,成了成功的范例,是个创新。到目前为止,在泰州乃至江苏都是首创。这些美文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年龄,昂扬向上,是人类文化和生命长河中共同的宝贵财富。每篇美文,缪荣株精心修改,一些改后再寄往原作者征求建议,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姜堰名人》注重特色,传播正能量,感动了众多名人及其家人。缪荣株说,姜堰籍名人中有一家4口的,有夫妻的,有父子的,有兄弟的。有的名人长期卧病在床,口述资料让亲属代写成文。有的病故,亲属写好资料寄来。全国人大代表、省泰州中学原校长蒋建华认真准备了一长一短两份资料,谈了他 《成长过程中的十个“想不到”》,供主编选用。姜堰俞垛镇仓场村有3位名人,同村83岁的原农工部副部长、离休干部骆安顺主动送资料,82岁的离休干部金墀在心脏装3根支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线索,3次从仓场到姜堰登门送资料。

    86岁的溱潼小学退休教师田影舟老太太手颤抖,四年前为在美国当教授的儿子田溱生写来了500多字的资料,后来感到意犹未尽,又口授4000字的资料,请当教授的妹婿代写。田溱生从美国回来后又亲自修改,田老师让孙子打印。田影舟说,每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写出来能够催人奋进。从这个方面来说,《姜堰名人》也是一本励志书,能够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姜堰区副区长黄健全在《姜堰名人》首发式上说,《姜堰名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一部文质俱佳的精心之作,是姜堰文史界取得的崭新成果。《姜堰名人》记录了名人成就事业的人生历程,是真实可感的励志之书。书中共收集了1000多位名人,其中科学家、研究员、教授270多名,大学校长42名,院士7名,共和国将军29名。他们奋斗的人生历程,他们浓郁的思乡情怀,他们朴实真挚的人生感悟,不仅能够增强姜堰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能够激发姜堰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和谐美好新姜堰凝聚力量。

    《姜堰名人》展现了姜堰人文荟萃的良好城市形象,是闪亮的城市名片。“名人”是姜堰宝贵的财富,是姜堰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姜堰名人精神的传承,对子子孙孙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