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上午,下起小雨,我骑着电动车离开阜宁县城直往东北。途中,不时琢磨特别朋友阜城十里风光带现在的模样,心里一阵激动,也了却前些日子阳光灿烂时想再去看看的心愿。
沿着两个月前返回的悠长水泥路静静行驶,平日的繁忙已放松得无影无踪。两边闪过的细长的绿树为我引路,沟旁延伸的油菜地变了模样,菜籽梢割后留下的少数光秃秃的枯老枝杆和籽粒饱满一簇簇的油菜仍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融洽地在一起。伸向不同方向的麦芒和低垂的穗头在长杆的有力支撑下站在麦田最上方,绿色的深浅变化和稍黄面积很有层次扩散,传递着激动人心的收获季节讯息已为期不远。
今年三月初和孩子们来义务植树的一片新土堆已远远看见,桃树那样亲切,长出的嫩叶那么的轻盈、洒脱。到了跟前,我发现树似乎长高了,色彩匀称协调,轻轻推就是不动,我一阵惊喜,用端详、点头来问候。疏浚的河变宽了许多,从北流向南,一面是新铺的四米多宽的水泥路,一面则是在河堆上栽种各种果树。这就是被江苏省阜宁县阜城街道办事处广大干群引以为豪的“风光十里带”。她位于新204国道以东,横跨新港、小灶、方黄、城东、杜庄五个村共约3万亩。
清澈的小河陪伴在果树身旁,不时映照出各自风采。上次我们从西北处绕道而来,一路有轻微的颠簸,有尘土的飞扬,有短暂的变道,就像在迷宫里行走。到了依河而新铺的宽阔乡村水泥路满以为就是目的地,可没下车,意识到没到纵深区。又耐心坐了好一阵子车,终于在高出四周许多的一片大堆面前停下。巧的是阜城街道办事处的十几位女工作人员,也加入植树队伍,几位农民带着微笑送来铁锨和塑料桶,在场地不时指点帮忙。山上人影晃动,有说有笑,有的用系上红丝带、唱歌和拍照等方式来欢庆劳动的喜悦。
现在这里特别安静,就像曲尽人散后的大舞台,磨炼承受寂寞与冷清的能力。往东走,看到百米处空出一块块方畦,与高大的麦田和空旷的小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片旱秧的种地,没有因一场雨而沾沾自喜,天性耐旱早被质朴的农民在一年年实践中认可、信任。正在我觉得前面没什么可看,有的只是简单重复的想法时,突然几只身两侧一团白,其余都是黑的大身材鸟扑棱棱飞起。我停住,发现前面一低洼土沟处有几十只同类鸟,有独立,有两只在一起,有站立不同高度。大多静止时间不长,就开始飞行表演,从高处俯冲低处,从低处高飞,从这棵树倏地越到那棵树梢,从树梢飞到路边麦田边。有的很快返回,有的停歇在电线上,循环表演乐此不疲。有的好久未回,留有悬念。在鸟飞行趋于稀少时,我才开始前进。到了一户人家打听才知周围是阜城街道办事处小灶村,水泥路往南到头是杜庄村。原路返回时,我看到好几只鸟停在旱秧畦上。
沿着路往前驶,一股清新的空气不时袭来,几排二层联体的方黄居民房出现在眼前,通达县城的镇村公交站就在附近,封闭式卫生垃圾池清理一空。墙上的讲文明树新风宣传画虽已褪色,但边角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几个小字和画正中“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大字看得清楚。村部办公室传来好几个人的声音,看得出交流很诚恳,认识逐渐统一。绿树、房屋和去年十二月建成的方黄中心桥倒映在格外清澈的河水里,几十只鸭子亲密地围靠在河中央,还有几只站在河边斜石块上眺望。桥边躺着的几块巨石板,成了这座桥露天的博物馆。往前是连盐铁路阜宁东站到329省道连接线忙而有序的工地。快到河的尽头,几十只鹅在河堆距水很近的又宽又长底层小路上漫游,就像白丝带在飘飞。
在一路绿色芳香和微风细雨陪伴下,我走进杜庄。按一位老爷爷指点,沿与来时平行的东西向水泥路折向东几百米就看到木牌,再顺着水泥路向南。水泥路旁镶贴的齐宽泥路,洒脱地延伸到由四根圆木还有横板精心造建颇有些仿古韵味的高门处。中途有一座矮小红砖拱桥横缩在河边一隅,与周围有些不对称,可以清晰感知这里发生的变化。几个并排大棚,一个周围有栏杆的跑马场,几个垂钓圆塘,给男女老少假日休闲带来多少快乐。奇怪的是未看到其他游人,面路的双扇门上了锁,我作为难得的贵宾目睹杜庄生态农庄的真容。
再往南,就到射阳河边,看到石头上杜庄古渡几个红字。河堤东边不远处两个凹凸状炭灰色石磙直角状触靠,像一对生死不离的亲人。依河边而建的石船是方便游客的渔港饭店和享受捕鱼乐趣的扳罾操作室。面河谈笑,亲近与欣赏滋润着客人。一只小船从对岸驶来,船工悠然划桨。我有些不解,等返回到古渡口寻找遗迹时,幸运地看到船工用长兜网在慢慢从河面抬起的大网一侧取鱼。向西沿窄而高的砖路走走,看到老式瓦房,岁月映照她们火热的青春年华。旁边、门前的鸡圈、猪圈、厕所里堆放的装粮食用的篾席、捆秧要用到的稻草把、露天的旧式条桌,还有伏在河边树下的一群小鸡,毫无遮掩地出现,让我想起许多童年农事。蹿出的一条小黑狗一阵撕心裂肺的惊叫,我只得返回,顺便向路边一农户打听自己小学三年级时的恩师。他在家乡教过书,身高1米75多,声音洪亮,一手漂亮的字,现在约80多岁。那位农户戴着眼镜,边看《圣经》边慢声细语告诉恩师老屋在后面东西道上,现在住在县城,我感到欣慰。返回途中,我欣赏沈鹏书写的“上善若水”“杜园”几个大字,高门牌背后的“田园牧歌美丽杜园”跃入眼帘,心情舒坦多了。
我不满足这些,毫不犹豫沿着东西水泥路这根主轴往东骑了好几百米,与一家有气派的工厂和附近折南面西的一家钢管租赁工厂以及写有“为人民服务”的杜庄村委会办公室擦肩而过。看到前面几大块藕田,我好奇地来到它身边。正在劳作的男主人从屋里迎上来打招呼,告诉我前面几十亩藕田被村外人承包。这时她妻子手拿一段白藕,笑着说是老板给的,要值十元钱,现在藕五元一斤,吃起来肯定不错。我询问恩师的简况,与前者大致相同,还问了十多年前来过的杜庄小学的位置,他们都说就在西边,现已经建成工厂了。
返回途中,我看到增扩一倍接近六米的水泥路一直向外延伸到204国道,一边是老式瓦房,一边是有门市和住宅的两三层楼房,这是过去和现在生活比照的最好教材。有的农户在旧屋地基上砌楼房,家里添了轿车,门前是丰收在望的农田,视野特别开阔。
我想起自己距离此南二十多里的家乡,离县城只有三四里路,虽有射阳河相隔,但有渡船相助,乡亲们进出县城还算畅通无阻,加上204国道近在咫尺,就是远去盐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也能成行,自然有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感。而这里曾是偏僻的,村子南边和西边均被大河无情阻隔,许多乡亲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守住家园。最近打造的十里风光带,奇迹般改变几个城郊村和许多农户发展单一且被动的境地,立足自身特长,做好生态农村这份沉甸甸的最现实命题,一幅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手法独特、景象壮观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不再封闭,不再沉默,乡村生活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河道疏浚拓宽,栽种可持续增收入的果树,架了载重更大的宽桥,铺设联通村户尽可能多且可行轿车、客车、中型货运车的水泥路,这些无需百姓出资,全部是政府惠民交钥匙工程。这里的乡亲感到无比幸福,外出便利自由,热情接待一些慕名而来的县内外客人。我向身后的发生崭新一切表示深情祝愿,心情不因为下雨而失意。相反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浑身积蓄无穷的力量,真正找到昨天的碎片,找到生活的源头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