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平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般作家也许从来没有关注过、思考过,或者干脆觉得与作家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政治、就是现实,是从政治高度俯瞰的社会画卷和从现实深度挖掘出来的社会问题。
这些东西,其实在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伟大作品里也是主题或者主线,只是因为它们成为了历史,因为在时空上成为了过去,从而让艺术掩盖了,政治成了故事,现实成了历史,它们被时间酿造,成为了文学的美酒。
只有对照传记,我们才会发现,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都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着政治,正面或侧面研究和摹写着现实,为此他们革新、变法、革命,他们被驱逐,被贬谪,被迫害,他们流亡,他们上书,他们著述。比如革命和流亡的雨果,比如变法革新的王安石和柳宗元,他们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光芒和他们关注现实、关注政治的皇皇巨著一样耀眼。而我们却习惯于仅仅用文学的眼光去阅读他们,这显然是片面的。
先不说国外,其实中华的文学主流一直是关注政治、关注现实的,是“文以载道”的,从屈原到鲁迅,都是如此,只是到了当代,当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或曰混乱的同时,作家们也开始激流勇退,把文学抬到了象牙塔里供奉了起来,对政治的疏远和对社会的漠视,造成了作家现实精神的缺失。
正是在这个时候,张平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从为民请命到关注法制化,从关注民生到关注政治,从《天网》到《国家干部》,张平完成了从单纯的作家向着政治家、思想家的高度迈进。
从《天网》到《国家干部》,张平一路扬弃着小说里披着纯文学外衣的惰性和累赘,他把语言拧到最简洁最直接的程度,只追求表达和力量;他越来越把微观的叙述感觉变为宏观的结构设置,这种设置正是艺术上的匠心独运,它借鉴了报告文学的真实可信、直接渲染,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话本结构和可读性,也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巨著的铺陈和辩论魅力。
如果说《天网》文本里的亮点还是事件的选择和矛盾的设置,那么到了《国家干部》,同样精巧聪明的矛盾设置,已经被小说里宏大的叙述、浩大的信息量、一泻千里的对白和思辨的巨大魅力所淹没,作为一位作家,张平的政治辨析力、思想深度和广度,他对官场的透视,对权谋文化的描摹,比现实还真实的情节描写,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对这部70万字的巨著的阅读过程中,我几度忘却是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恍惚置身真实的风云激荡的政治旋涡之中,眼前是清官的壮志难酬、举步维艰,是政客的诡诈和凶残,是触目惊心的贫困和挣扎,是让人眼里喷血的腐败和权术,每一个市、区、县、乡镇和村的具体问题、矛盾,各种数字,每一个事件的处理的过程、细节,都那样真实,那样有说服力,那些揪着当事者的心的东西,也紧紧地揪着读者的心。
张平所塑造的现实,是比现实更典型和激烈的现实;张平所阐述的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全方位的雄辩;张平的小说,是超越小说文本的闪烁着思想华彩的论著。从单纯的小说艺术上说,张平的小说达到了去伪存真、天然去雕饰的境界,结构上,他仿佛匠心独运,又仿佛师法自然,仿佛精心设置,又仿佛无招无式;叙述语言平实直白却暗含千钧之力,对情节的推进一浪赶着一浪,整个故事的推进是一个大潮压过一个大潮。
从文本意义上说,《国家干部》昭示着张平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创立,这种风格是张平小说所独有的,张平式的叙事风格,这种特鲜明的风格我们无法去学习,但我们可以学习他对政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思考,学习他对人民利益高度的关注和关照,学习他关心家国命运的情怀,学习他旗帜鲜明的批判精神。
与东西方的古典名著相比,比如《官场现行记》和《人间喜剧》,《国家干部》作为一部小说,少了对世情世态表面的详尽描画,多了矛盾的激化和深层的辨析,张平像一只杜鹃,一声一口血,一字一行泪,通过小说里的人物的对白和独白,通过画外音手法,执著地寻找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是一位作家,更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张平的一系列的作品都有一个主题,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为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这也是他跟当代其他写官场的作家的根本区别。
当许多作家只能为批评家写作,当作品只有文学圈子阅读的时候,张平的小说却拥有各个阶层的狂热读者,我知道许多人不只是着迷于他的小说的悬念和快感,更着迷于他小说里体现的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我更觉得张平是“作家之外的作家”,他并不关心那些大家趋之若骛的东西,比如诺贝尔文学奖,他能透过文学的迷雾看到它政治的核心,因此他是清醒的,张平关心的是政治、是现实,是国计,是民生,他的胸怀和思想,是超越文学的,是超越作家的,比起热衷于个人的文学荣誉,他更热衷于呼唤法制、公平和良知。
文学上有过很多流派和主义,但最前卫最先锋的还是现实主义,因为它要表现或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的问题,还有什么艺术探索比这更前瞻的呢?在张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作家的使命感,对唤起良知、启迪人性、改良社会的热情和理想。这样的精神和执著,是孤决和矢志不移的。
左拉说:“从来没有人把想象派在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的头上。人们总是谈论他们巨大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他们伟大,因为他们描绘了他们的时代,而不是因为他们杜撰了一些故事。”这个判断,同样可以概括张平的文学情怀和作品高度。
2016年11月28日 凌晨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