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陈昕冉(英国):留学散记(四)

2016/10/28 21:34:54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2588


 
我的英国朋友们

   VS萨琳娜,在达得利上课的前半年,我是学校唯一的中国学生,走到哪都引人关注――有很多印巴男生,他们常常一群一群地在我身后起哄,很烦人。有一个阶段我都不大敢去餐厅,一去就有人大声地打唿哨,弄得我手足无措,还不好意思告诉老师,怕人家说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差。

   后来就碰上了萨琳娜,一个中英混血的女孩。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一张大餐桌边狠狠地啃匹萨。脸蛋长得酷似中国人,一下子就觉得亲切极了。那天还有一个白人男孩坐在她身边,戴着帽子,后来知道他叫威尔。他看萨琳娜的眼神那么炽热,好像热恋一样,让我一直误认为他们是情侣。没想到威尔认识我后,几个月里一直缠着我,干什么都跟着我,甩都甩不掉。这一点连我周边的同学都看出来了,也有人很仗义地说,IVY,你烦威尔的话,我们找他谈谈。萨琳娜就在这时调到我所在的学院学艺术,常见面以后,她便帮着我对付威尔。

   因为这一点,后来我们的关系就极好,她跟我说了很多自己的事情。原来,她在18岁时便订婚了,并且决定两年后就结婚。这基本上也是她父母的意思,她的父母结婚也早。她爸爸16岁来英国,20岁时与17岁的萨琳娜妈妈结了婚。我听得目瞪口呆,这在中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

   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是很美好的一段时光。可惜去年6月份以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因为她毕业以后便在一家餐馆工作,并且立志要当上那儿的一个经理。到现在我有了新朋友还常常想起她,想起她那张似乎永远也不会生气的苹果脸。

  VS桑尼,桑尼的原名叫桑迪普,是个印巴人。我们喊他SUNNY,因为他胖伴的,很健康的样子,总给人阳光灿烂的感觉,而且还一天到晚笑咪咪的,像一只大泰迪熊。每次还未见到他,就听见他的笑声。他是我和萨琳娜的好朋友,他也帮我逃避过威尔,弄得威尔一再问他是否喜欢我,还常常对他冷嘲热讽。桑尼的成绩很好,在我众多的朋友中是最好的,但他后来没有上大学,大概是家庭经济的缘故。

   他是一个搞笑素食主义者,因为他的体形和素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他常骄傲地说:“我6岁就开始吃斋了!”说这话时他正吃着一块牛油面包。我们于是笑他是自己心目中的素食主义者。

   VS克芮克,他是我最近一年才交的朋友,个子很高,足有一米九几,但上身却很短,脸像个小孩,二十几岁的人了,看上去像十五、六岁。就这么一个大小伙子,还天天等着妈妈接他回家。我第一次遇见他,他笑着说,以前就见过你,只是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你在这学校有很多fans啊。其实他自己也有很多fans,因为他也算是学校的几个帅哥之一,只是说话做事全然没有帅哥的风度气质,让人“又气又恨”。

   我俩课程的时间一致,所以每天都可以碰面。他很爱开残酷的玩笑,是最不像朋友的朋友。要有什么把柄落在他手里,先被他说个半死,再被他气个半死,死得差不多了,又被他笑个半死。他总算还不怎么拿我开涮,我的另一个“饱受折磨”的朋友,一提到他便又气又急。克芮克每天都开开心心,一坐下来,长腿乱翘。我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说,你怎么知道?我的智商和长颈鹿同等。
 
 
感知英式艺术教育


   我开始上课选择的科目是IT、艺术、数学三门,后来又选了交流学。IT与的教学方式和国内差不多,只是IT的实践课明确要做一份长期作业。这个作业一年内完成,听上去好像简单得很,实际做起来却是很复杂也很困难。我以前从没做过这样的长期作业,心里常常没有底。

   交流学我在国内也没有接触过,它属于文科,这一点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占了上风。我虽说上课基本能听懂,但碰上写作,就大伤脑筋了。交流学也需要做长期作业,还要做许多类似社会调查的活动,以提供论点、论据、论证,而且每篇论文都不能少于3000字。

   艺术教学最与国内不同。我在国内上高中时每天要进行素描、色彩、人物写生,十分强调“绘画”的能力。从基础笔画开始磨起,一年一年,天天上课对着静物、石膏,画。还要和周围一大群同学抢角度、比技法、比像。虽说上艺术学校是我小学毕业时自己作出的坚定选择,但在这样一种枯燥、竞技的教学模式下,我日渐丧失了对于绘画的兴趣,看到描绘对象心中就厌恶万分,美术学习不再是伴我成长的享受而成了折磨。当然,我不是批判国内的教育机制,毕竟有很多人还是相当适应这样的方式的,并且这种细致入微的匠式教学也确实为很多人打下了牢固的绘画基础,这是西方美术教育所做不到的。但是我当时确实学得相当被动和机械,没有热情没有灵感的苦学让我一天比一天对自己未来的出路信心不足。

   英国的美术教育不同,它是以布置话题为主的。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话题,或者说一个类别,如“屏风”、“磁砖”、“家具”、“茶壶”等等的“表现对象”,再确定油画、印刷、陶艺、金属等等的“表现方式”,最后让它们有创意地配对成功,达到让人眼睛一亮的审美目的。

   这些作业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交的,从创意产生到结果表现,一般需要一两周左右。我目前为止已做过4个长期作业,非常艰苦、困难。我第一件作品主题是“花瓶”,从绵线轴的螺旋形产生灵感。而注意到绵线轴,又是因为我事先拍摄、速写过很多视角奇怪的事物。最后,我又采用“屏风”的结构,用陶瓷做出8个大小粗细一致的长管,把它们用丝线缠绕连接,每个管内插一技花,8个管在桌上可以用多种形式组合排放,脱离了花瓶一成不变的概念。总之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费脑筋,迫使人不断地去思考。立意不好、过程不明确、制作不到位都将前功尽弃,学习变得十分有挑战性,逼着你主动主动再主动。

   我这里说的“主动”,是内心一种动力。因为一些好的创意都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往往是一个主题牵扯出了另一个主题,这些主题要求你做足工作。比如去搜集照片、作品的和艺术家的简介、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思考┅┅往往一个作业做下来,相关的东西会堆满一张大桌子,或一辆车的后备箱!至此我明白了,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西方设计的新奇作品,常常感叹“他们怎么能想得出”,现在知道,这些成就绝不是空想的结果,它们是由几个或者多个相关不相关的主题链接而成,是创意孵化训练的结果。

   几个长期作业做下来,对于艺术的表现和表现的手法便了解多了。印刷方面,对各种纸质的运用和效果心中有数;板材方面,对金属板、木板、纸质板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十分清楚;陶艺方面,对各种陶的特性、瓷的烧制、釉的上色也一一掌握,其中还包括运用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了解各种不可思异的化学、物理变化,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次次地感到学得辛苦但是满足。对艺术感知和创作的激情又回来了。

   我喜欢这种以方法教学为主的艺术教育方式。在接触各式各样的艺术方式中,我的头脑里总在闪现对对象不同形式的“表现可能”。这就是现代时尚、潮流总是从西方开始的原因。相比之下国内的艺术教学是落后了。尽管我没有在国内接受过大学教育,但至少,国内大学前的教育是落后了。也许有人会说画画是美术的基础,但我要说,美术的基础、艺术的起点并不都是绘画。

   当然学习的气氛也和国内不同。英国的学习气氛可能会让国内的校长和家长们担心,因为学校除了不让打架和喝酒,其它的条条框框是不多的。女孩子化妆,可以;奇装异服,也可以。男孩子抽烟,可以,只要不在易着火的木结构建筑中;男女谈恋爱,也可以。包括逃课旷课,不做作业,不参加考试,都悉听尊便,只要你有本事拿到毕业证书。这以上种种在中国的学校里简直无法想像。因为它们几乎是所有学校的禁令。中国的学校是学生的堡垒,不光管学习,还管人品、人格方面的纠正。学校同时还是家长的保姆,子女往那里一送,他的个人安全与学业成就学校担着极大责任。

   当我把这些情况说给我的英国同学听时他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认为抽烟、恋爱、奇装异服、七彩头发、未婚妈妈,都是私人问题,法律都不干涉,学校干涉什么?没有人干涉,每个学生就得自己小心了,因为你承担着自己造成的后果:逃课、旷课,耽误学业;抽烟喝酒,败坏健康;早婚早孕,影响前途。而这一切都与学校无关!这一点西方教育是残酷的,它不会承担个人成长中救死扶伤的义务,学校只提供学习环境、老师、书本和相关的服务设施,进学校就如同进商店购物、进厕所方便,不会外带其它的功能。所以来这里的人,都会格外认真地学习,很少会心存旁念。他们大都知道此刻要做什么,而将其它的计划,安排在此前或此之后了。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