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多少咏月的诗篇,和月光一起荡漾在中国人的心头。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 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 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三千多年的《诗经》中,便 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亮出来那么皎洁明亮,在月下舞蹈的佳人那么美妙动人)。三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 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含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思乡之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其实, 咏月诗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 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为《李白和月亮》,李白一生作诗无数,他的诗中多少次写到月亮,很难统计。李白诗中的月亮,变化多端,常写常新,他诗中出现过无数形、色、义各不相同的月亮:
“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汉月、晓月、寒月、山月、海月、云月、风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青天月、石上月……”
这些都是出现在李白诗句中的月亮,其中很多属于李白的独创,每个词,都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
李白写月亮,没有一次是单纯的写景,总是和他的处境、心情、思考有关。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美酒和明月,是李白一生无法离开的伴侣,它们出现在李白的诗中,变幻无穷,折射着诗人丰富浪漫的情感。
唐朝的优秀诗人不计其数,《全唐诗》收入诗作四万两千多首,入选的诗人共有2529人。其中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扬州人,当时和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被 称为初唐的“吴中四子”,他在唐代之后差不多被人忘记。《全唐诗》中只收入他两首诗,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是平平之作,读后不会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他留在《全唐诗》中的另一首诗,却是一首绝妙佳作。这是一首写月亮的诗,题为《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一首诗,使他成为唐诗中的大家,所谓“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说的就是这位张若虚。这首诗曾经沉寂了好几百年,除《全唐诗》外,唐人编选的唐诗中,无一将此诗选入,宋人编的唐诗,也少有人选此诗。一直到 明代才逐渐为人所识。然而清人蘅堂退士在编《唐诗三百首》时,老眼昏花,在他的选本中竟然弃而不选。闻一多曾经这样评论这首诗,“这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 顶峰”。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这首诗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的这首诗,把自然的月亮、人文的月亮和情感的月亮融合为一体,诗中不仅以奇妙的意象描绘天水之间的月色美景,也感悟人生,讴歌爱情,流露哲思,回眸历史,叩问宇宙。古人咏月的丰富主题,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一位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 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