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卢湾区的思南路,是一条由法国梧桐与二十几栋花园洋房组成的原生态的城市历史风情街。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始建于1912年。这里原是法租界。1912年8月13日,法国著名音乐家马斯南(Massener)在巴黎去世,法租界公董局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条路。这条路上有71号与73号两个独栋,三层一底,各带着一个花园,松柏常青,花卉盛开。它们紧紧相邻,原为法国商人的住宅,但在1946年时,成了周公馆。
周公馆就是周恩来的公馆,叫这名是有段故事的。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6年5月3日,中共代表团迁到南京,驻在国民党总统府边上的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 同时中共成立上海工委,对外称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国民党当局称中共在南京已有办事处,上海不能再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中共元老董必武果断决定:“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于是在73号这栋洋楼前有了中英文的门牌:“周公馆,Residence of General——Chou Enlai”(直译为周恩来将军寓所)。
此馆原为洋房,迄今外表十分洋气。但走进这洋气的公馆,迎面而来的却是革命的气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办公室就兼着卧室。周恩来随身用了二十多年的一只小皮箱,就放在床边。邓颖超在回忆录里说过,在周公馆时,周恩来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4点,休息一下,到7点他又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董必武,中共创始人之一,时年已六十岁,却住在三楼的一间10平米的亭子间里。楼梯又窄又陡,亭子间又小又矮,这对一位老人来讲生活是十分不方便的。但董老谢拒了同志们要给他的照顾,从1946年冬到1947年3月就住在这里,在周恩来1946年11月回延安后,全权负责这里的工作。
这里,当年也是国共交锋的最前线。当年,化妆成小贩、黄包车夫、乞丐的国民党特务,散布在小楼周围。马路对面的原思南路80号上海妇孺医院里。也被设立了秘密监视点。在国民党特务的重围中,周恩来在这里会见过民主人士,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一次又一次地揭露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194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到会的100多位记者把不大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许多晚到的记者不得不在门窗外、阳台上站着听周恩来的讲话。 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宪兵、警察、特务突然层层包围周公馆,割断了周公馆对外联系。在白色恐怖中,董必武召集全体党员开了最后一次党支部大会。他用革命气节对党员们做了最后教育,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研究了应对措施。在中共和各界人士的斗争下,国民党政府最终网开一面,限令中共办事处人员离沪。3月5日,董必武率领全体人员撤离上海。
中共撤离后,此馆由民盟代管,后被国民党强行接管。1986年,此处设立纪念馆,由思南路73号、71号两幢楼房组成,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其中73号为旧址复原部分,71号辟有80平方米的“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图片史迹展览”,花园内建有一座周恩来全身铜像,车库里还有周恩来坐过的别克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