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任和平(张家港):共产党引来幸福水

2016-06-23 22:39:47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2738

    开国总理周恩来曾经对来访的国际友人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现林州市)的红旗渠。周总理所说的这两大奇迹,是中国人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打造的伟大工程。当年,年轻的共和国举全国之力,自行设计建造了南京长江大桥。而红旗渠,几乎是仅靠林县一县财力,仅靠林县人民手中的一锤一钎,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建成的“人工天河”。相对来讲,红旗渠要比南京长江大桥更加来之不易。

    记得当年我在上小学时,就曾读过课文《人工天河——红旗渠》,课本中修渠民工腰系麻绳凌空除险的插图,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在我心里就产生一个疑问,河南林县数十万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农民,何以能够建成现在看来依然“高大上”的红旗渠?

    今年5月下旬,我前往河南林州市,参加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学习培训。通过老师讲课、现场教学、实地观摩,我走近红旗渠、感受红旗渠、认知红旗渠,真切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次学习培训,让我似乎找到了解开心中疑问的答案。

    据史书记载,过去的林县十年九旱,人畜用水十分困难,境内百姓常年往返在翻山越岭的挑水路上。解放后,林县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依然贫困,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严重缺水,成为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当时林县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县委书记杨贵为班长的林县县委一班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县委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县委提出了“引漳入林”方案,即从山西省平顺县将浊漳河水穿越太行山,引入林县境内,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难题。针对这一引水方案,林县各级干部群众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无论这一引水工程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早干、大干、快干,努力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做好。

    1960年2月11日,林县千军万马战太行,正式拉开了“引漳入林”工程(后改称“红旗渠”)的帷幕。红旗渠开工建设伊始,就面临资金、物资等重重困难,但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没有回避,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坚定决心,无私无畏、毅然决然地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和责任担当。也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冲锋陷阵率先垂范,才会引领和团结数万群众拧成一股绳合力攻坚,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

    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艰苦岁月中,30多万林县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走上工地,更有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青年民兵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他们不怕牺牲、敢打硬仗,逢山挖洞、遇沟架桥,硬是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一座千里水长城。

    当年向巍巍太行山发起挑战的十万大军中,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开路先锋、是标杆楷模、是引领的旗帜。工程总指挥长、副县长马有金因为长年在工地风吹日晒,脸膛黝黑的他被人称为“黑老马”,他是建渠工地上抡大锤的好手,12磅重的大锤一口气能打一百多下。一心扑在工地上的马有金为大家舍小家,母亲病重都没能回家照顾一下;直到母亲病故,才请假回家奔丧。含泪料理好母亲丧事,马有金很快就重返工地。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麻绳,在半山腰凌空除险,被人称为“飞虎神鹰”。他曾被山上掉落的一块石头砸掉三颗门牙,却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而是强忍巨痛坚持到除险任务完成;到了第二天,任羊成依然没有休息,戴上口罩又和民工们一起上山除险。大队支书记魏三然虽身患癌症,仍然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坚持到工地劳动。魏三然去世后,他的女儿魏秀华继承父业继续战斗在建渠工地,后因隧洞施工罐车发生故障,这位年仅23岁的女共产党员不幸牺牲。此外,还有舍身救人的女党员李改云、放炮能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专家路银、铁姑娘队长韩用娣等,都是建渠工地上不畏艰难、身先士卒的优秀党员。这些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集体铸造了一座可与红旗渠相媲美的英雄群像。

    修建红旗渠的年代,正是我国经济困难和“文革”动乱时期,浩大的工程建设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装备,工地上的民工手里只有钢钎、铁锤、手推车、畜力车等简陋的工具。当时国家不可能给予多少支持,而林县的财力则主要是保证建渠所需的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的供应。在那个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饥荒年代,建渠民工虽然每天干的是繁重的体力活,却很难保证每天都能吃饱饭。在开挖后来命名的“青年洞”时,300多名青壮劳力为填饱肚子,只得上山挖野菜,爬树采树叶,下河捞水草。虽然红旗渠建设总投资超亿元,期间却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建渠物资谋取私利。

    从1960年2月开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红旗渠工程历时十年建成通水。十载寒暑、十年苦干,红旗渠建设者先后削平大小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条,挖砌土石2200多万立方米。红旗渠总长1500多公里,是一个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统。这一灌溉网的建成,使林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全县67万人口和3.7万家禽家畜饮水有了可靠保证,54万亩耕地也得到了有效灌溉,林县由此终结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存条件,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红旗渠水,被林县人民誉为共产党引来的幸福水。

    当年红旗渠建成后,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人工天河”,认为是中国农民的骄傲。50多年来,红旗渠水滋润着林州大地,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林州人民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渠水静流,大山无语,红旗渠在无声地告诉后人,只要坚持党的领导,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