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本色文丛”与学者散文

2016-04-04 15:35:33      来源:      人气:2794
来源:文汇报
    存在决定本质。

    本质不是先验的,不是命定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是发展出来的,是作出来的,做出来的,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是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的结果。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如此,对于“本色文丛”何尝不是如此。
 

    “本色文丛”已经有了三辑的历史,参加三次雅聚的已有二十四位才智之士,本着共同的写作理念,各献一册,色彩纷呈,因人而异,一道人文风景已小成气候矣,而创建者海天社则面对商品经济大潮、低俗文化、功利文化与浮燥庸俗风气的包围,仍我自巍然不动的守望人文,坚持不懈,合作双方相得益彰,终使“本色文丛”开始显露自己的若干本色。最为明显的事实是,参加“本色文丛”雅聚的终归就是两种人,即具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具有学者底蕴的作家。这构成了“本色文丛”最主要的本色。
 

    以学者而言,散文本非学者的本业,对散文写作有兴趣而又长于文笔、乐于追求文采者实为数甚少。以作家而言,中国作协虽号称数十万成员,真正被读书界认为有学者底蕴、有厚实学养、有广博学识者,似乎寂寂寥寥。“本色文丛”所倚仗的虽有两种人,但两者加在一起,在爬格子的行业中也不过是“小众”,形成不了一支“人马”,倒有点é1ites的味道了。究竟这是中国文化昌盛、文学繁荣的正常表征? 还是文化文学底气不充足、精神不厚实的反映?我一时还不好说。
 

    实事求是地说,我个人在“本色文丛”中的“潜倾向”是更多地寄希望于“有作家文笔的学者”。
 

    在我看来,散文随笔这个领域本来更多的是学者的、智者的、思想者的天地。在散文随笔的早期阶段,哪一位开辟了这片天地的大师不是这一类的人物?英国的培根、法国的蒙田、美国的爱默生……也许,是因为散文随笔的写作相对比较简易、便捷,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般需要较复杂的艺术构思,对于笔力雄健、下笔神速而又富有学养的作家而言,似乎只是“小菜一碟”,于是,作家中有不少人也在散文随笔方面建树甚丰,如雨果、海涅、屠格涅夫,以及后来的马尔罗、萨特、加缪等,马尔罗是先有小说名著,后有散文巨著《反回忆录》,萨特与加缪,则一开始就是小说、戏剧创作与散文写作左右开弓的。不论怎样,主要致力于形象创造的作家,如果没有学者般的充沛学养、丰富学识,没有哲人、思想者的深邃,在散文随笔领域里是写不出一片灿烂风光的。
 

    以文会友之聚的参加者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带来什么样的文,自然就带来什么样的文气、什么样的文脉、什么样的文风、什么样的文品,甚至是什么样的文种。“本色文丛”的参与者,不论是有作家文笔的学者,还是有学者底蕴的作家,其核心的特质都是智者、都是学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而不是写家、写手,更不是出自其他行当、偶尔涉足艺文、前来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一番的时尚达人。因而,他们带来的文集,总特具知性、闪烁着智慧、富含学识、散发出一定的情趣韵味,如果要说“本色文丛”中的文有什么特色的话,我想,这大概可以算吧! 对此,我不妨简称为学者散文、知性散文,我把“学者”二字作为一种散文的标记、“徽号”,并没有哄抬学者、更没有贬低作家的意图与用意,以“学者”来称呼一个作家,或强调一个作家身上的学者一面,绝非贬低,而是尊敬,刘心武先生在他的自我简介中,干脆就把自己的学者头衔置于他的作家头衔之前,可见他对自己的学者身份的重视,我想,这是因为,他从自己的“红学”研究里,深知“学”之可贵、“学”之不易。我且不说“学”对于人的修养、视野、深度、格调的重要意义,即使只对狭义的具体的写作,其意义、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学者散文的本质特征何在?其内核究竟是什么?其实,学者散文的内核就是一个“学”字,由“学”而派生出其他一系列的特质与元素。有了“学”,才有见识、才有视野、才有广度、才有大气;有了“学”,才有思想闪光、才有思想结晶、才有思想深度、才有思想力度;有了“学”,才有情趣、才有雅致、才有韵味、才有风度。从理论逻辑上来说,学者散文理当具有这些特质,具有这些优点,这些风致,至于实际具有量为多少,具有程度有多高,则因人而异,决定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历、学养、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悟性、通感、吸收力、化解力、融合力等主观条件。
 

    就人的阅读活动而言,不论是有意地还是无心地去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总带有一定的需求与预期,总是为追求一定的愉悦感与审美乐趣才去读或者才读下去的。如果要追求韵律之美、哦吟之乐,以及灵魂与主观精神的酣畅飞扬,那就会去找诗歌;如果要观赏社会生活的形象图景、分享人物命运际遇的苦乐哀乐,那就会去找小说与戏剧。那么,如果在读散文随笔,那又是带着什么需要、什么预期呢?它形式如此简易,篇幅如此有限,空间如此狭小,看来,它只有靠灵光的一闪现、智慧的一点拨、学识的一启迪了。而学识、智慧与灵光,则本应是学者的本质特征与精神优势,因此,在散文随笔天地里,自然要寄希望于学者散文了。
 

    这便是“本色文丛”的初衷,“本色文丛”的“图谋”,“本色文丛”的夙愿,而这,在物欲横流、人文滑坡、风尚低俗、人心浮躁的现实生活里,未尝不是一股清风,一剂清醒剂。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