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胡艳丽:散文里流淌的人文变迁史

2016-02-20 22:27:14      来源:      人气:2490
来源:广州日报

 

    每个时代都会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比如思维模式、价值判断等,即使是作为时代思考者的作家也难以出离,读知名作家刘心武的散文集《人生何以至此》,这种烙印感尤其明显。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作时间跨越了20余年,我们能从刘心武的行文风格中判断出这些文章大概的出生时间。那些直陈道理的文章,多出于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 而那些渐渐将棱角化为圆融,道理意义融于无形的文章则多归于上世纪90年代。这本书又何尝仅仅是刘心武的记忆剪影,仿若是一个时代文人写作风格的演变史、一个社会人文变迁的缩略图。

 

    该书的第二部分《世界,不仅仅走过》是作者游览海外的见闻随笔。不论走到何处,作者了解一个社会的政治风貌、社会价值认知的成分都远大于对当地风光景物、民风民俗的了解。比如在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绿色纪念碑——巴黎书简》一文中,作者评判一个人的观点对错,并不以他言论的合理性、逻辑性为依据,而是在寻到他身份标签以后,再来为他的观点寻根溯源。

 

    从1993年起,刘心武的文字渐入佳境,金句在文章中的分量逐步减少,无声的圆融开始增加。这一时期的《挡风席》、《我是怎样一个瓶子》、《春冰》等文章已经开始逐步卸下了文章外面那层硬硬的、方正的壳,文字趋于柔软,开始触碰人们心底深层的东西。

 

    本书的开篇之作《雾锁南岸》无疑是全书中的上乘之作,此文的写作日期为2012年。文中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主人公彭娘的形象,但作者在日常琐事中信手拈来的功夫,令一个善良、干练、温暖、泼辣、有情有义的彭娘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幼年时混迹于一群大鹅中,被彭娘的大手揪出来的憨态也令人记忆犹新。彼时,生活苦虽苦,但这种温暖却令人终生难忘,这也是作者在其后的波折经历中无所畏惧的情感底色。全篇文章如水波流淌,自然唯美,到了文章结尾处,作者对彭娘深情的呼唤水到渠成。其实彭娘的形象,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给予了每一个孩子抗御生命寒流的温情力量。

 

    恍惚跳跃的岁月光影,几十年中国社会的人事变迁,无形中被揉碎在书页之间。很多时候,大的历史命题,并不需要专门的、刻意的磅礴书写,它们就在文人作家的笔下,在无意间被无声无形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到的其实是一部中国70年代至今,人们的思想变迁图谱,虽光影迷离,但文字的年轮却让这一切纤毫毕现。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