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麦家:好的书就像我的亲人 我的兄弟姐妹

2016-01-11 22:25:40      来源:      人气:2688
来源:凤凰网


谈南京:很多重要的作家的作品我都是在南京读的

问:想问麦家老师,您对江苏省特别是南京有没有读书的记忆或者是阅读的记忆,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麦家:因为我曾经在南京呆过前前后后其实呆了5年,我从1986年从福州调到南京,从89年离开南京去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来毕业以后,我还是回到南京呆了一年多一点,所以南京,第一我是很熟悉的,也有很多朋友。刚才你提到阅读,其实我的重要的文学爱好的那一段时间恰好就在南京,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儿读的。读书肯定是早期读得很多,这些年阅读的量肯定没有和1986年到1989年,那几年真是疯狂地阅读,一个是那是全民阅读的年代,另外一个是我刚刚涉足文坛,有大量的东西需要我去读,所以很多经典,很多重要的作家的作品我都是在南京读的。这也是给我留下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想起南京,我经常会想到某一个作家,因为我就是在南京和这个作家建立了感情。

问:那您是不是对我们南京本土的作家也很熟悉啊?

麦家:很熟悉,当时我们无名无姓,我们主要是和也与作者打交道,当时我由于在军队,主要和军队的作家,像朱时俊,江奇涛,徐志耕这些人来往,地方当时其实我跟鲁彦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那个时候在江苏文艺出版社,那个时候他也是初学写作,我也是初学写作,我们有一个在火车上面邂逅了,他从北京回来,我也从北京回来,两个人相交了很长一段时间。

谈阅读:80年代是全民阅读的时代

问:那刚刚您也说到了80年代那个时候是全民阅读的时代,昨天您的演讲中也提到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大家不太会去选择用读书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其实也不尽然,像发达国家,他们的娱乐方式也很多,但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均阅读量都比中国高很多,那您觉得中国人现在不去阅读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麦家:这个原因非常多,但是如果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确实是全民阅读,而且可以说是全民阅读文学作品的年代,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客观地说,那也是一种不正常,那个年代我们疯狂地在阅读文学作品,甚至是尼采的哲学书,叔本华的哲学书也可以卖个几百万册,那也是一种不正常,那种不正常是来自我们刚刚从文革走出来,一切都是新鲜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如饥似渴,我觉得它是休克之后的一种疯狂,好像一个人饥饿之后面对粮食的一种疯狂,饥不择食,甚至是叫饕餮,见了东西就想吃。我觉得那也是一个不正常,那个不正常是没有什么后果的,但现在这种不正常是有后果的。

你刚才谈到了国外也有网络,国外也有各种高科技传播的娱乐的方式,但是他们确实没有像我们痴迷于网络,甚至国外,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没有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网络文学是中国一家独吃,独有。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要从深层的说我知道是为什么,这可能跟我们有一些禁忌太多有关系,大家在网络上都是一只猎狗,都想寻找水面下面的东西,水面上的东西有时候浮出的太少,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谈到文学这边,欧洲美国包括拉美,他们有类型小说,我们只有一个所谓的纯文学,传统文学,其实我们在类型文学上出现了断层,其实很多,纯文学很审美,有深度,有厚度,但对普通的读者来说不需要那个深度,那个厚度它也难以承受之重,其实更多的读者就是一种类型小说的读者,他一边享受故事的那种险象环生,一边又在寻找一种艺术本身独有的游戏的功能。我觉得我们这种小说是断层的,这部分读者最后都流向了网络。

那您对您孩子的阅读有指导吗?

麦家:我当然有指导,我也给他开了一个文学书单,他也在尽量地配合我。

问:您自己有阅读的计划吗?

麦家:那我如果,我首先是没有计划啊。如果我要有计划的话,那肯定要超过计划,肯定是超量完成,我这个我其实说实在我真是个宅男,我不爱出门,我的大部分时间就待在家里,不是读就是写,现在年纪越来越大,而且自己也觉得写作难度越来越大了,总觉得一般的作品羞于拿出去了,浪得虚名,总是想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好,就是现在写的冲动越来越小,大量的时间都在读书,你要问我读的多少,那我就是,昨天来的火车上我就读了两本书,是不是,那我今天回去,我肯定又要去买两本书,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上车之前肯定是买书,我出门不带书, 为什么,因为随时,不管是火车站还是飞机站,都可以随时买书。

有些书可能你翻翻也就,觉得买的时候觉得对它有期待,但看个几十页,发现不行,就是或者太浅,或者和我的趣味不一样,那我肯定不看就丢掉了,我就拿回去放在理想谷,让另外一个读者,去发现它,但如果比方这本书我确实喜欢了,我会把它放到我的卧室里面,我的书房里面,因为我的书房和卧室在一起,那我精读,我一年精读的作品大概也就十来部,真的不要多,精读的作品,我觉得精读的作品就是你的亲人,就是你的兄弟姐妹。

谈经典:好的作品就像亲人,你要自己找到它

问:现在青少年经典阅读缺失很严重,您有什么建议?能否给大家推荐一些好书?

麦家:其实,你说现在年轻人经典阅读缺失很简单去补上呗,因为你年轻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因为年轻你一切都可以拥有,你现在还没有读,你现在开始读也来得及,但我觉得确实也有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态度,现在很多人已不读经典为荣,好像人们谈到理想谈到崇高,这种人生态度,对年轻人可能要有所警惕。

我经常对人说,正大的东西才能走远,一座高楼只有方方正正地造,才能造的更高,一条路有宽又大才能申得更远,稀奇古怪那种建筑不能成为很高很大,话说开去,就是要走正大之路,正大之路从一个读者就是从经典开始阅读。不可能每一个经典都成为你的最爱,但我相信,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作当中,总有一两部作品,一两个作家,你会喜欢,你会把它当做亲人,你要去找到这个亲人。所以我一般不给人推荐书单的。

当然我的孩子是另当别论,我可以对孩子有一个种独特的权利,我强求他看,或者说我跟孩子有一种基因关系,也许我喜欢的作家,他也会喜欢,而且这个书单太漫长,比方说他十岁给他推荐的是凡尔纳的作品,到了十二三岁我给他推荐的是狄更斯这种比较好读的,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那这些年我给他推荐看的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作家,像茨威格这种作品,以后我可能会给他推荐福克纳、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品,像托尔斯泰有些作品,你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去看可能效果会更好,有时候过早地去品尝经典,有时候囫囵吞枣可能也是效果不太好,因为他理解不了。

我们小时候鲁迅的作品我们都看过,课本里面就有,我印象很深的,那是我读《药》这个作品,那真是觉得好无趣啊,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一个人血馒头,觉得比较有意思,以前没听说过,人血馒头可以治肺病,痨病,那是后觉得唯一的就是有点好奇,但是真正这个作品的深度,那时候根本无法领略,作品本身的结构,艺术上的美学那时候也是无法欣赏的。我后来看《药》,包括《孔乙己》这种作品,那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贴着中国的大地,贴着中国人粗鄙的心在写作的一个伟大的作家。十来岁的时候感受不到,所以我们为什么那么敬仰鲁迅,就是因为他真正抓住了国民性,真正知道我们缺什么,需要补什么,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大师,文学大师。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